读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国志》之思考

2015-11-17 11:09王守梅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孙氏札记三国志

王守梅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充 637009)

一、赵翼对《三国志》书法的评议

《三国志》书法特点历来是学者争论的问题之一。《札记》载:“自《三国志》魏纪创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1]寿志的回护之法,被认为是“曲笔”写史,有违良史“直书实录”精神。赵翼认为:“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1]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为晋臣,晋承魏之统,伪魏即伪晋。所以,寿志中多回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赵翼将范晔《后汉书》和寿志进行对比,清晰的呈现寿志回护之处。 正如,陈寿认为曹操起义是受命于天,顺应民心。而范晔则认为曹操是自我起义,没有得到天子认可,其行为是不正当的。同样,关于司马昭弑君,寿志写司马昭有讨贼之功。对此,《札记》中载:“此犹曲笔之甚矣”,但同时又提到陈寿“身仕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由此可见,陈寿回护之法实则为无奈之举。

其次,对寿志“讳败夸胜”、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札记》中也做了剖析。譬如:诸葛亮围陈仓,斩魏将;蜀破魏雍州;诸葛亮出岐山,张郃被杀等等《魏志》均不写。这种为正统避讳的手法,实则出于政治的考虑。但《札记》中也记述了寿志书事得实之处。

最后,赵翼认为“《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裁剪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1]足见赵翼对寿志叙事是较为推崇的。且陈寿立传,有增有删,并在传后附与之相关之人,以省人人立传之烦。一言蔽之,《札记》博引他史、相互参订、有理有据,让读者了然于胸。

二、赵翼对《三国志》误处及事件的评议

《札记》对寿志中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考证。赵翼指出,刘备崩于魏文帝黄初四年,而明帝时尚称刘备,此必有误。二者,寿志中关于孙松与诸葛亮的关系,赵翼认为,其文义不明晰,让人读来不免有所模糊。还有,赵翼也对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亮“将略非所长”的说法进行了指正。其通过陈寿校订《诸葛集》,言表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等褒嘉之词。以此说明陈寿并没有因父被髠而贬低诸葛亮。由此可见,赵氏具有严谨的治史态度,在指出寿志原文中受争论的问题后,并对争议进行详实论证,令人信服。

其次,《札记》中对于魏晋禅代事件有明晰的阐述。赵翼认为,曹操是在汉国祚垂死之时,努力经营,延长汉国祚二十多年。司马氏是在魏皇室未衰之际,乘机偷窃权柄。因此,魏晋禅代是有很大差别的。再者,赵翼也进一步评述了魏晋禅代与宋齐梁陈等的不同,魏晋禅代是及子才取代前朝,并未加害前代皇帝。而自刘宋至隋,都是自身称帝,并马上加害前代皇帝。这也是魏晋禅代与之后朝代的不同之处。此外,赵翼对刘备借荆州之事的真实性也表示怀疑,他通过史事和传纪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借荆州实为借兵力之说。

三、赵翼对《三国志》人物的评议

赵翼对三国之主用人策略进行了分析对比。其认为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对于曹操能够弃嫌录用先臣后叛之人,赵翼认为,因为曹操起事初期,想要借众人之力成就事业,所以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到削平群雄,大势已定,曾经为其出谋划策之人,如孔融、许攸等皆被诛杀。操开始能用度外之人,实则不过满足一时之需。对于刘备,赵氏则通过引证史事,来分析刘备性格。如刘平遣刺客刺杀刘备,刺客反将实情告备;以及刘备多次投奔至不同地方,皆受礼待;白帝城托孤,更是言辞肺腑,感人涕泣。此种事实,可见其肝胆本性、真性情之流露。对于孙氏兄弟,赵翼认为,孙氏兄弟“以人主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1]可见,孙氏兄弟虽为人主,也能坦诚过错,自我反省。此处赵翼对三国之主性情的评述,可谓剖析入微,精确独到。

四、结语

读完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国志》,对陈寿《三国志》则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赵翼对《三国志》中争论的问题,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札记》旁征博引,理论充分,正反对照,清楚明晰。但书中也存在错误,例如:所列举的人物和所在之传混淆不清;陈留王不称元皇帝,而仅以陈留王记事的疑问以及裴松之注所引书目和撰者姓名有讹误等具体性错误。瑕不掩瑜,赵翼之《札记》对《三国志》曲笔直笔、帝魏帝蜀、贬诸葛等争论都给出了自己的论证观点,并且史料充分,论证方法得体,不失为一部值得后人研读和借鉴的扛鼎之作。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孙氏札记三国志
护理札记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称象
大话三国志
心魔
心魔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