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2015-11-17 15:33王文秀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支农财政农民

王文秀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王文秀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基础和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保障和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支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支农;绩效研究;经济基础

1 财政支农的研究背景

由于农业本身的先天弱质性,加之历史欠账太多,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村依然贫穷,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供给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为此,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从2004年起,中央连发四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逐渐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相适应,以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等为主要内容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框架体系。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中央制定了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强调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出台“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宣告了“皇粮国税”历史的终结,昭示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开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等等。财政支农支出己成为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

2 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意义

2.1 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需要财政支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财政的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如果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财政必须大力支持农业,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面对的是国际化竞争,更不可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需要国家的保护和培育。

2.2 农业的弱质性特征需要财政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特征,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需要财政的支持。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资金周转慢、外部条件差,对市场信息反映滞后,生产者依据现时市场信息做出的生产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跟不上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要求,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民是难以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势群体,农业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需要通过财政投入等手段加强对其支持和保护。

3 财政支农现状研究

3.1 对财政支农资金现状的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提出的“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工作思路,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绩效问题已然受到了国家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睢党臣,林丽;2010)。邱成学(2011)认为近年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体,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包括“四减免”、“四补贴”、“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等。

3.2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研究

财政支农支出从规模方面分析,它与非支农支出存在着此增彼减的关系,都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内容。如果财政支农支出的受益者是农民群体,而非农支出的受益者是非农群体(事实上农民也可以从非农业支出中获得利益)。那么从理论上说,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扩张在增加农民群体利益的同时,还会削减非农民群体的利益。依据补偿原则,如果前者增大的利益大于后者减少的利益,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扩张在经济上才具有合理性。如果农民群体增加的利益和非农民群体减少的利益边际相等,那么财政支农支出就达到了最佳规模,即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效率得以实现。

3.3 强化监督部门的内部控制评价

王胜(2010)站在财政支农支出分级管理的角度,研究分税制以来我国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李普亮(2010)结合广东省“双转移”专项扶持资金和部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分配实践,提出竞争性分配机制是破解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公地悲剧”难题、提高支农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有效制度安排。崔永红等(2012)认为 1994 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体制在整体上呈现财权上收、事权下划的格局,中央在收入增量分配中占有有利地位,因此致使收入分配向中央倾斜,地方财政在当时的体制下所能掌握的收入有限,在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地方财政难以安排足够多的支农资金是情理之中的事。李树培,魏下海(2009)认为我国城乡差距问题日趋严重,有财政支农缺乏体制保障的原因,也有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因素。杨中万(2008)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在农业市场的体制框架、公共财政框架、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三个框架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制度创新,完善和丰富财政支农政策。

[1] 崔永红,姜言山.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效率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2] 吴振鹏,胡艳.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汉江论坛,2013(1):58-62

王文秀,女,汉,山东滨州,研究生在读,山东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F810.45

A

1672-5832(2015)12-0159-01

猜你喜欢
支农财政农民
耕牛和农民
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业农村部将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
农民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