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下大峡谷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

2015-11-17 07:25蒙歆媛杨晓霞翁子凡
关键词:大峡谷溶洞洞穴

蒙歆媛,杨晓霞,黎 霞,翁子凡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位于山东省沂水县的山东地下大峡谷,是我国近年来新开发的一处集休闲、游憩、娱乐、度假、溶洞漂流等多种旅游产品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自2003年5月开始接待游客以来,经过10 来年的持续开发建设,已成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山东十大最受欢迎旅游景区之一、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 万人次的洞穴旅游目的地.对其成功的旅游开发经验进行总结,不仅有利于地下大峡谷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供国内其它旅游洞穴参考与借鉴.

1 地下大峡谷概况

地下大峡谷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西南9km 的姚店子镇永福庄九顶莲花山,1973年被当地村民发现,原名九顶莲花洞,进行旅游开发后更名为地下大峡谷. 洞口海拔174m,地理坐标为118°32'30″E,35°43'35″N(东洞口).洞穴发育在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上,形成年代约为2.3 -0.65 亿年前. 洞长6 100 m,沿290 -320°方向延伸,主洞总体走向310°;洞宽2 -8m 不等,最宽处23m,最窄处1.5m;洞厅最大高度约30m[1].

地下大峡谷由北方交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联合规划设计,由山东龙冈旅游集团投资开发.2000年开发建设,2003年5月1日正式接待游客.

地下大峡谷现已开发3 100m,约占其总长度的一半,是我国长江以北的第一长洞,是中国特大型溶洞之一[1].洞内分9 大景段,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100 余处景点.

地下大峡谷属于峡谷型洞穴,洞腔狭窄,峡谷深切,两壁陡峭,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高峡深涧,鬼斧神工.地下大峡谷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山东地下大峡谷现已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洞穴旅游目的地,游客接待量不断上升.2003年6月,地下大峡谷一期工程竣工,“十一”黄金周期间,地下大峡谷接待游客超过10 万人次;2004年接待游客40 余万人次,2005年达到50 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2006年超过58 万人次.目前,该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已经突破100 万人次大关.

2 地下大峡谷旅游开发的经验

2.1 创意性的洞穴命名

从洞穴景观来看,地下大峡谷洞内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较多,有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葡萄等,洞内还有瀑布、串珠状天锅等,但与我国许多先期开发的溶洞相比,洞内钟乳石发育并不理想,观赏性不强;从竞争角度看,沂水县洞穴较多,已经开发的旅游洞穴就有3 个(一是四门洞,即现在的萤火虫水洞景区;二是留虎峪溶洞,即现在的天然地下画廊景区).在同一地域,面对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如何形成差异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地下大峡谷通过具有创意性的命名,避免了与邻近洞穴的同质化竞争.

一个贴切、绝妙的旅游景区名称,能大大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激发美好的想象,增加人们对旅游地的信赖,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旅游地的推广宣传费用.目前,几乎所有的洞穴都是以当地的地名和洞穴的特色来命名,开发之初的地下大峡谷也不例外,原名九顶莲花洞.这样的名称通俗、直白,但卖点不够,刺激不了游客的兴奋点,激发不了游客的购买欲望.尤其是对一个新开发的溶洞,要想在众多的溶洞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十分困难的.如何在同为溶洞的背景下,制造出个性化卖点?开发者根据该洞的洞形似倒置的地上峡谷,将九顶莲花洞更名为山东地下大峡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因为一提到峡谷,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地上江河形成的峡谷地貌,如长江三峡、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怎么会在地下还有峡谷?这个名称立即就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溶洞的感性想象和兴奋度,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和冲动.

2.2 新奇性的产品开发

现有洞穴旅游产品的开发都比较单一,以观光游览为主,少有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项目.游客游览完洞穴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在洞穴中开发出吸引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强的项目,地下大峡谷对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

一是开发了全国首创的溶洞地下漂流.漂流因其刺激性、参与性深受游客的喜爱,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主打旅游产品;但漂流还仅限于地上,地下暗河漂流还属空白.地下大峡谷充分利用其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的有利条件,开发了1 000m 长的溶洞暗河漂流.游客乘橡皮艇顺流而下,可充分感受“中国地下河”漂流惊、险、奇的愉悦与刺激,同时尽情浏览峡谷两侧和洞顶奇特景致[2].漂流道的改造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这个项目因惊险刺激,游客参与性强,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成为地下大峡谷的最大卖点.2004年7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漂流胜地”.

二是开发了集神秘、诱惑等于一体的娱乐探险旅游项目—藏宝洞探宝.藏宝洞是地下大峡谷尾部的一个支洞,洞体庞大曲折,游客乘坐电梯进入藏宝洞,要穿越奇立小屋、万丈深渊、时空隧道、星空漫步、惊魂地洞、滚石阵、动感镜宫等7 道险关,最后抵达藏宝洞终点,闯关成功的游客可获得奖品.

三是开发了新颖奇特的互动娱乐性项目—洞穴黑光剧场.黑光剧源自神秘梦幻的玩偶之城布拉格,它利用人类眼睛的缺陷—看不到黑背景前面的黑色物体,借助一种被称为“黑匣子技巧”的光学幻觉,加入黑光动画和特技效果,利用声光电技术突出视觉效果,给参与者以极强的想象力和神秘感.地下大峡谷在其尾部的支洞中,开发国内首家黑光剧、光涂鸦等新颖旅游项目.这是我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黑光剧院,天马行空般的肢体动作,梦幻迷离的视觉效果,给游客一片自由自在、幻想神醉的天空.

四是洞藏酒的开发.中国“洞藏热”在经过几年的“发酵”后,目前己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13年2月21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中国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新闻发布会暨中国洞藏酒文化研究会筹备会”上,协会秘书长表示,洞藏酒产品未来几年有希望成为一个市场热点[3].

与常规储存方式相比,洞藏能使酒质发生更大飞跃.因为喀斯特洞穴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洞内黑暗无光,空气流动性差,温度较稳定,湿度较高,洞穴中正负离子和CO2含量高,空气较清洁等特点[4].这些特征使得洞壁内酒苔密布,酒菌繁衍,比其它类型的酒窖更利于醛类醇化,对于原酒的保存及后天的老熟、生香具有独特作用.将酒藏于洞中可使酒质更加醇厚,陈香味更浓,酒质更好.现在这种藏酒方法已被许多大型酒厂所利用,如贵州郎酒、湖南酒鬼酒、贵州青酒等均有自己的藏酒洞,并逐步形成了企业的特有文化,加之与当地酒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开发了洞藏酒旅游[5].

地下大峡谷气温18℃,空气相对湿度75%,在旅游开发中,利用洞藏酒元素,与章丘舜元名洞藏酒有限公司合作,将酒文化融入洞穴开发,在洞内贮藏了以“山东地下大峡谷”为品牌的各种美酒.游客在参观洞穴美景后,还可品尝洞穴美酒,也可购买这些洞藏酒作为旅游纪念品.

2.3 多样化的宣传营销

宣传营销可以扩大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地下大峡谷非常注重旅游宣传营销,除了常规的宣传营销手段外,还采取了一些独特的营销手段.

一是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宣传营销.先后邀请央视名嘴毕福剑、山东草根明星大衣哥等助阵.2007年4月16日,毕福剑携文艺明星周彦宏、卓林、阎青妤等《五一七天乐》剧组,在山东地下大峡谷和沂水地下萤光湖旅游区进行实景拍摄;2011年6月26日,邀请大衣哥朱之文来地下大峡谷演出;2014年7月12日,邀请最萌“舞神”张俊豪、“茫然哥”张伟宏、“杀猪姐”穆俊霞、综艺明星龚毅等到地下大峡谷体验中国最长溶洞漂流,参加“我是漂流大明星”比赛.

二是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进行营销.旅游节庆活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人-地、人-人感知要素有效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次主题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往往能在人们心目中构建一个积极的直观形象,迅速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6].为此,地下大峡谷从2008年开始,先后举办了4 届中国(沂水)地下河漂流节(表1).

三是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地下大峡谷的旅游知名度.比如,景区邀请山东地下大峡谷溶洞的发现者—马延泰先生亲临现场,对游客进行解说服务,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表1 中国(沂水)地下河漂流节Tab.1 China's Yishui Underground River Rafting Festival

2.4 绿色化的开发利用

喀斯特洞穴是一个较为脆弱的地下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稍有不当,即可导致洞穴环境和洞穴景观的损毁.山东地下大峡谷从开发到管理都注重保护,尽力避免洞穴环境与景观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

一是洞穴灯光色调利于洞穴景观的保护.洞穴照明改变了洞穴环境,导致灯光植物在光源附近生长.灯光植物的出现会改变旅游洞穴原有的沉积环境,影响洞穴景观发育;改变钟乳石颜色,降低美学价值;破坏洞穴景观,降低钟乳石硬度,导致其断裂和崩塌,不利于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7]. 灯光植物的滋生需要很多条件,仅从灯光颜色看,应尽量避免使用对灯光植物生长起促进作用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绿光比白光更能阻止光合生物的生长[8],但在旅游洞穴内全部使用绿光照明会影响美观,因此黄色灯光是很好的替代品[9].地下大峡谷的灯光设计中,景点灯光以绿色、黄色为主,辅以红色,这不利于灯光植物的滋生,利于洞穴景观的保护.因此,地下大峡谷的灯光植物比较少,仅有在灯光直接照射下的少量地方生长有灯光植物.

二是洞内游道的设计具有环保意识.游道设计大部分是水泥路,也有木板路、浮桥等;两边的护栏不像大多数溶洞使用不锈钢,而是用水泥做成仿生木头,与环境较协调.

3 地下大峡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科普教育功能体现不够

洞穴旅游景观和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使得许多游客仅靠自身拥有的知识是难以理解洞穴景观的科学内涵,更难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必须依赖旅游解说系统.科学的洞穴导游解说词不仅能帮助游客顺利完成洞穴游览活动,更能增加游客对洞穴旅游的兴趣,向游客普及洞穴知识[10].作为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大峡谷,具有向游客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但该洞穴在科普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景区内没有国家地质公园的标识,也没有按照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要求修建博物馆或展览馆,向游客普及相关知识.洞内解说标牌仅仅是对景点象形名称的标示,没有涉及到洞穴相关的科学内容;导游词的内容以传说为主;缺宣传小册子、游览图等.

3.2 设施的人工痕迹较浓,与洞穴环境不协调

洞穴内的人造石柱、人造边石坝、人工绿色植物、蝙蝠等,不符合洞穴的实际情况,会误导游客;地下大峡谷内游道上堆放的垃圾箱较多,材质较差,不够美观.

3.3 灯光照明对景点的显现不够

光色的舒适感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兴趣和景物的观赏价值,大红大绿的光色不但舒适感不好,而且使景物失去原有的本色,降低了观赏价值.为此,洞穴灯光设计要结合人类长期以来对光色的偏好及洞穴特点进行设计.

在地下大峡谷的灯光照明系统中,游道上灯光照明以冷白、大红为主;景点照明以绿色、黄色为主.绿色、黄色虽然不利于灯光植物的生长,但对景点的显现不够,游客看不清钟乳石景观的原貌.

3.4 洞内存在安全隐患

地下大峡谷洞腔狭窄,游客都是沿着设计好的游道参观游览.但旅游旺季时,游客较多,道路不畅,显得非常拥挤,不利于游客的安全.2005年“五一黄金周”,由于游客太多(7 天接待游客20.8 万人次),旅游管理部门不得不发布橙色预警.

4 地下大峡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旅游解说系统建设,注重科普性

国外许多喀斯特洞穴非常重视旅游解说系统建设,导游人员拥有丰富的洞穴知识,导游手段现代化程度高.为了提高地下大峡谷洞穴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完善洞穴旅游解说系统,提高洞穴旅游解说的科学性.为了充分利用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极强的科学价值,今后在洞穴导游解说词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洞穴景观和洞穴环境进行介绍,向游客普及洞穴科学知识,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洞穴旅游的全过程中,并控制神话传说的使用频率,注重神话传说的地方性,为洞穴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地下大峡谷应将科学普及活动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将科学知识的学习、普及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提高游客的科学素养,将地下大峡谷培育成独特的地学旅游品牌,打造成全国著名的地学科普旅游地.可利用地质博物馆、现有的地质遗迹点等空间场景,进行地学相关知识的场景再现;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模型、影视动画及信息系统等多媒体进行情景创意,向游客全面介绍地下大峡谷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向游客进行地学知识的宣传和环保意识教育.

4.2 优化洞穴灯光照明设计

地下大峡谷内灯光的颜色应由景观意境和石质决定,应当设置一种基调并充分利用综合光.过多使用彩色光源虽然符合游客对大红重彩类灯光的偏好,却改变了游客对洞穴沉积物的感知,减弱甚至消除了洞穴沉积物独特的颜色对比,不能反映洞穴本身具有的自然色彩.因此,洞穴中应当尽量减少彩色灯光的使用.浅色灯光或自然色灯光可以保持沉积景观的原貌,让游客看到景观的真实面貌,对沉积物的色泽、质地、构成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规模大、石质好的景观,最好采用白光.

4.3 深度开发洞藏酒旅游产品

洞藏酒旅游在我国才开始起步,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地下大峡谷在这方面可深入挖掘.如藏酒洞旅游中酒文化的开发,不仅可开展传统的与酒相关的酒诗、酒文、酒令、酒辞和文物图片的展览以及举行以酒为题材的楹联书法、绘画以及酒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11],还可以凭借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洞藏文化举行规模盛大的与洞藏酒相关的活动,如洞藏仪式、开窖仪式、“游地下大峡谷 品洞藏美酒”万人体验活动[12,13];借鉴汽车销售的车模,充分利用美女,打造眼球经济,推出“酒模”、“酒鬼宝贝”等活动,将洞穴旅游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开发洞穴酒吧,让游客品尝地下大峡谷自己酿造的美酒.

4.4 清除洞内与环境不协调的人工建造物

减少地下大峡谷内游道上垃圾箱的数量,更换垃圾箱的材质,将其放置到游道隐蔽处,如游道护栏后面;清除人造的绿色植物、蝙蝠、功德箱等;清除人造的钟乳石景观,恢复洞穴本来面目.

[1] 谢荣平.沂水县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15 -16.

[2] 刘忠秀,谢爱良.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山东沂水为例[J].甘肃农业,2006,(11):149 -150.

[3] 韵 秋.洞藏酒迎来发展契机[J].酒世界,2013,(3):50 -51.

[4] 刘宏盈,程道品,王金叶.桂林喀斯特洞穴景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2):92- 95.

[5] 王 明,赵宁曦,周 强,等.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的新视角—藏酒洞旅游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202-204.

[6] 杨晓霞,向 旭.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30.

[7] 杨晓霞,施俊庄,向 旭,等.浅议旅游洞穴灯光植物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岩溶,2012,31(4):433 -440.

[8] ROLDAN M,OLIVA F,GONZALEZ DEL VALLE M A,et al. Does Green Light Influence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Phototrophic Biofilm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72(4):3026 -3031.

[9] ALEY T. Tourist caves:algae and lampenflora[C].GunnJ. Encyclopaedia of Cavesand Karst Science. New York:Fitzroy Dearborn,2004:733 -734.

[10] 杨晓霞,石定芳,向 旭.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J].中国岩溶,2013,32(2):239 -245.

[11] 唐 康,史宝华.酒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漫谈[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8(4):67 -69.

[12] 杨志琴.丰富文化内涵,创造科研价值—“酒鬼洞藏文化酒”封洞仪式隆重举行[J].酿酒,2002,29(1):64 -66.

[13] 马昌盛.洞藏酒旅游—开启工业旅游的新纪元[J].酒世界,2009,(6):22 -24.

猜你喜欢
大峡谷溶洞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出发吧,去溶洞
守卫大峡谷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少年洞穴救援记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现代洞穴”公寓
大峡谷,我来啦!
致敬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