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分析

2015-11-18 09:24高红艳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鞣质类物质药效

高红艳

(虞城县人民医院 中药房 河南 商丘 476300)

中药的来源较为多样,有天然植物、动物及其加工品,且大多数为生药材,在制成药物剂型前通常需要加工处理,而在中药的加工处理中以炮制最为常用[1]。炮制即指依据中医理论及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药物性质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种制剂技术。通常经合理炮制后的中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性,毒性则能降到最低。中药包含的活性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物质、苷类物质、挥发油类物质以及鞣质物质等,而含不同活性成分的药物在炮制时方法亦不尽相同[2]。本次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12 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中药治疗的60 例患者。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22 ~71 岁,平均年龄(43.6 ±8.9)岁。根据患者病情分别给予炮制后的含生物碱类、苷类、挥发油类及鞣质物质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16 例患者给予含生物碱类中药,12 例患者给予含苷类物质中药,23 例患者给予含挥发油类物质中药,9 例患者给予含鞣质类物质中药。4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炮制方法 清水浸泡0.5 h 后温火煎煮,沸腾后继续煎煮0.5 h,滤出药液加入清水进行第2 次煎煮。重复操作3 次,直至药液混合浓缩至500 ml。早晚各服1 次,2 周为1 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好转:服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且未见不良反应;轻度好转:服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缓解不明显: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多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无效:服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好转+轻度好转+缓解不明显[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 组中服用含苷类物质中药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另外3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4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具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不断总结与积累的成果。从广义上讲,中药炮制是为了适应临床医疗的要求及制剂、调配的需要,将中药药材进行切制、炮炙及精制等处理而制作成相应规格的饮片,且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与安全性。狭义上的中药炮制则强调其为一种遵照中医理论体系与工艺流程的制药技术,目的在于适应临床用药需求,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因此,临床普遍认为中药的临床疗效与药物的炮制密切相关。

传统的炮制方法较多,比如蒸、煮、炒、炙等加热手段以及泡、浸等水制处理,一些药物在炮制过程中还加入其他制剂作为辅料,如酒、醋等,使药效更佳[4]。根据中药所含活性物质的不同,其炮制方法也不同。如:①中药材经水、火等辅助处理之后,药材中的某些物质成分会产生巨大变化,使其更具治疗效果;②挥发类药物经加热后会加速挥发物质的释放,从而达到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效果;③苷类物质中药加酒炮制后能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④在处理鞣质类中药时,加入水、乙醇等再加热,亦能提高疗效[5]。炮制对中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增强药性;②降低或消除毒性;③便于存储;④改变药物性能;⑤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6]。总之,科学合理的炮制能增强中药药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1]胡仁贵,胡财兵.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影响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92 -93.

[2]杨俊.探讨中药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38 -239.

[3]陈慕华.浅析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156 -157.

[4]杨银全.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6 -82.

[5]江国荣,陈卫民.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125 -126.

[6]宋丽,王少云,聂磊. 中药炮制质量分析方法与药效评价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1):151 -156.

猜你喜欢
鞣质类物质药效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墨红玫瑰花中鞣质的工艺优化
麻辣火锅底料中常用配料对辣椒素类物质的影响
药效
鞣质联合环丙沙星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美国FDA不再允许2种全氟烷基类物质用于食品接触纸和纸板
几种杀菌剂防治香梨树腐烂病的药效对比试验
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大黄鞣质的工艺研究*
烟草潜香类物质果糖嗪的合成
中药鞣质成分的药理作用探析
低分子量有机酸类物质对红壤和黑土磷有效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