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2015-11-18 09:24李书生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缺血性

李书生

(通许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开封 475400)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血或者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坏死甚至脑软化。临床上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等多种类型,脑梗死在脑卒中疾病中占比高达80%[1]。脑梗死对人类生命健康有很大影响,但传统疗效不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已普遍采用溶栓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32 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通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6 h,瘫痪肢体肌力均<Ⅲ级,发病前6 个月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或行大手术;未合并出血性疾病或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等。其中男39 例,女25 例;年龄48 ~72 岁,平均59 岁;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3 例,基底动脉系统梗死31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如改善循环、扩管、输液、抗血小板聚集等。

1.2.2 观察组 发病6 h 内给予国产尿激酶100 万U+0.9%氯化钠100 ml,持续静滴30 min;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1 次/d,连续使用10 d;溶栓24 h 后给予阿斯匹林100 mg,1 次/d,或低分子肝素5 000 IU/次,1 次/d,并给于脑保护剂及其他改善脑代谢药物。溶栓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及肝肾功能。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 周及4 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行CT 检查了解患者梗死面积变化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处理,定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观察组治疗后24 h、1 周及4 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 <0.001),对照组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则明显上升(P <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观察组(n=32)对照组(n=32)t P治疗前19.6 ±9.7 19.5 ±10.6 0.51 >0.05治疗后24 h 12.7 ±9.1 22.4 ±11.2 6.02 <0.05治疗后1 周 5.4 ±9.7 20.7 ±12.5 7.26 <0.05治疗后4 周2.7 ±4.8 13.3 ±11.2 5.11 <0.05

2.2 梗死面积 观察组梗死面积缩小较对照组明显(P <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头痛CT 梗死面积比较(n)

2.3 并发症 对照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12%(1/32),观察组为6.23%(2/32),均为脑外轻度出血。

3 讨论

上世纪50 年代末,溶栓疗法逐渐被用于脑梗死的治疗,CT、MR 技术的发展则将溶栓治疗脑梗死推向了新高潮。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3-4]。现代医学认为,脑供血阻断后,梗死中心区域细胞、血管及神经纤维数分钟内便可形成坏死,以梗死为中心的缺血性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尽管已停止生物电活动,但其离子平衡与结构短时间内保持完整;如血供及时,该类组织则可恢复突触传递。可见,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能有效拯救缺血半影区组织[5]。

当前,国内溶栓药物多为尿激酶,它能截断纤溶酶原中所含的精氨酸-缬氨酸化学键,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降解纤维蛋白、血栓。尿激酶无抗原性,不易产生过敏反应,但会发生脑出血等副作用,原因在于缺血后血管受损,当血管被灌通、血流恢复后,血液极易外渗,用药剂量越大,出血率越高。有报告显示,溶栓治疗后患者脑出血率为6% ~20%[6]。本研究中观察组32 例患者用药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23%(2/32),均为脑外轻度出血,给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止血。该结果提示,溶栓治疗安全性较高。总而言之,尿激酶溶栓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如何明确其最佳剂量,避免溶栓后相关问题,仍有待后续观察与探讨。

[1]宋宾莲.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781 -782.

[2]施永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溶栓决策研究[J]. 医学信息,2010,5(5):69.

[3]薛金岭.尿激酶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7(9):571 -573.

[4]张昱.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2):329 -330.

[5]汤正忠,朱纯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194 -195.

[6]王冰,翟秀文.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66 -67.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缺血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