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粹

2015-11-19 05:51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李云迪原创上海

观点集粹

文艺困局:“原创”的焦虑

工人日报刊文说,原创缺位,这是一个极其尴尬和悖谬的局面。2002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组建国家话剧院,开山之作却是三部外国戏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萨勒母女巫》和《老妇还乡》,这多少显示出国内原创剧目低迷的尴尬局面。“新的原创剧本还不成熟,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因此只好选择了国外经典作品。”时任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的一席话显得有些无奈。即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老牌的剧院,在2012年的建院60周年纪念演出中,多是《日出》《雷雨》《茶馆》等经典剧本,并没有出现新的剧本。“这些都证明,剧本荒成为戏剧界的困扰。”中国国家话剧院《国话研究》主编颜榴说,“原创,对于话剧来说有一层特殊的含义,不仅区别于外国戏,也区别于改编自小说、散文等其他的文学形式。戏剧原创,这个词大概有20多年一直折磨着话剧界。而这20多年来,中国话剧出现严重的剧本荒。”颜榴认为,这背后是原创的弱化。

在文学界,这样的尴尬同样不鲜见。这30多年来,在文学场域里面唱主角的并不是一个个具体作家,也不是一部部多么伟大的作品,主要是靠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所推动的。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从新写实到先锋派,再到近些年,已经没有新的思潮出现了。“客观来讲,这些文学思潮可能是原创。但从‘作品有没有时代穿透力’这个层面来看,其原创力可能都是不够的。”新锐作家、《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举例说,在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开头一句甚是经典,“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于是,一些中国作家竞相模仿。有一个统计,以“多年以后”这四个字作为文学作品开端的比例高达30%~40%。石一枫为此感叹,“这也敢叫原创?”

“原创的焦虑就是资本的焦虑,”颜榴直言,原创付出的代价第一个就是冒险,“我们已经置身于彻底商业化的时代,人们对原创的热情在减退。”由于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席,年青一代对原创的认识弱化,比如他们进入电影院就是纯粹的消费行为,为了休息或消遣,或者是体验一下视觉上的奇观,或者因为某位明星走进剧场,而并不是关注故事当中人物的命运。“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聚焦点与艺术无关,处于失焦状态”,而这自然会反馈到文艺作品的创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人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挥?”陶东风教授说,“我们是不是努力去争取一个可以自由讲述自己经验的环境,去激发人的创造力?这才是更迫切、更根本的问题。”著名诗人里尔克说,所谓巨人,就是伫立在原点不动的人。在颜榴心中,原创就是寻找到这个原点,不向时代美学趣味低头,而这里面需要多么强大的耐心,和多么强大的人格才能保证。在这个快时代里,让人沉下心来做事,某种意义就是一种牺牲,因此“原创是需要勇气和坚守的”。

李云迪,你只是明星

解放日报刊登作家六六的文章说,惊见李云迪在韩国首尔音乐会上,奏着奏着断片儿了,不得不中断重弹。这次演奏,是他拿手的《肖邦第一协奏曲》,应该是他斩获大奖的曲子。我上网搜了一下,估计李云迪的公关团队发了通稿,你会看到头一页百度都是“李云迪遭黑躺枪,发声明诚恳致歉”。我忍不住叹口气。你不发生这样严重的失误,旁人怎么黑你?已经是现在的结局了还不忘辩解。自强的要务是不自欺。我根本没看出道歉的诚恳,因为李云迪都没提到他“疏而忘学”。我看过老师病到失声,还挂着“小蜜蜂”讲课;也看过演员高烧,还冒雨背台词演戏,没听说过因病忘记本行的。忘记,只能说明一点:你不熟悉。我特地回头查了李云迪得奖那年,2000年的比赛现场视频。你都不敢相信那是今天的李云迪,从样貌上说,真的是没有经过包装的有机产品,绝对没有现在帅气霸气,但弹奏得感情充沛,人也陶醉。你可以看见一个沉醉在音乐世界的年轻人在用心诠释作品,与大师神交,绝对不像今天这样精致得体,也没有现在举手投足间的信心满满。今天的李云迪,一切都被细致地梳理过了,只差练琴。业精于勤。我上次看到李云迪的报道,是黄晓明的婚礼,他从肖邦钢琴大赛的评委席上请假,像明星一样挤进头条。而他在首尔钢琴演奏会之前的那条微博,发的是打扮妥当参加HALLOWEEN。演出现场失手,并不是李云迪首次发生,我在新加坡的朋友亦抱怨过他上次在新加坡的表演漏洞不断,不值票价。

我认识的不少成功人士都苦于如何将自己短暂的成功转化为永恒。就好像彗星一生的梦想就是成为恒星。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巅峰的位置上停留许久。究其原因,很多人成就以后,如报复般将过去所受的苦,用享乐弥补回来。没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俭以养德的宏志,最终,大多数人,都是流星。看过太多的流星,绝大多数都不会记录进历史,后人都会忘记。那些到本应身退的年纪还能成为万事楷模的精神领袖,追溯他们的道路,你首先不会在娱乐头版头条见到他。比方说,巴菲特成名的时候都六十多了;比方说,张瑞敏直到今天都每周阅读两本书;比方说,梅丽尔·斯特里普没有出现在国际时装周。

上海文化如何再现辉煌

“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第3期邀请了对中国近代思想和上海文化有深邃研究的许纪霖教授、周武研究员和瞿骏副教授与听众一起讨论:世界都会的上海文化,为何如今黯然了许多,又该如何再现辉煌?

许纪霖说,昔日的上海是何其辉煌,与北京形成了双城。但是今天的上海还是启蒙的重镇、文化的半壁江山吗?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中国无可争议的文学中心、电影中心、报业中心、出版中心,但是,今天的上海不要说中心,连半壁江山都岌岌可危。当年上海的辉煌不是靠上海人,而是全国各地来的文化精英,但今天的上海已经吸引不到他们,都去了北京。北京有发达的文化市场,有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北京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北漂”,但今天的上海已经没有“沪漂”了,上海在文化上只认高大上,看不起屌丝,不欢迎屌丝,而我们知道,最具文化原创力的,恰恰是那些一开始被人不在乎的屌丝和草根精英。90年代开始上海在经济上二度崛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复兴寄予了热烈的期望,但现在上海这个老二的地位与北京的老大地位差距还是很大,与其他二线城市的文化差距却在缩小。

周武说,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上海曾经创造过许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亮点和文化品牌,譬如上海译制片厂推出的众多译制片,上海辞海编纂处推出的《辞海》,《文汇报》推出的《文汇月刊》,以及上海作协主办的《收获》,等等。这些文化品牌中,有的至今不但存在,而且仍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我一直认为,文化的再中心化,文化的再现辉煌,不是喊出来的,是要做出来的。在目前这样一种情境底下,上海要在文化上面要有所作为,在全国乃至在整个东亚世界当中建立自己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要着力提升五种能力,或者说要进行五种能力的建设。

一是文化的生产能力。开埠以后,上海率先引进石印、铅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发展出与欧美先进国家同步的庞大文化工业。正是凭借庞大的文化工业,上海拥有了领先整个亚洲的文化生产能力。二是文化组织能力。自晚清以来,上海的文化组织、文化团体、文化机构之多,类型与层次之多样,是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比肩的。跨国的,全国的,本地的,应有尽有。就出版而言,民国五大书局,也就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五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都在上海。全国最大的民间科学社团和民间学艺社团,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学艺社,也在上海。还有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等教会大学,以及一大批跨国的文化组织。这些文化组织、社团、机构的汇聚、活跃与发展,不但为文化人才的落户提供了空间,而且为上海文化的持续繁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三是文化表达能力。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表达。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话剧、电影、绘画是一种表达,诗词、小说、戏曲是一种表达,科学与人文是一种表达,建筑也是一种表达,邬达克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大获成功,就因为他独创的建筑语言,契合了“这个城市的命运”,邬达克的传记作者卢卡·彭切里尼认为,邬达克为上海的西方业主和中国业主设计作品的方向截然不同,而后者正是他成功的原因所在。“中国业主是手握权力的社会文化精英,需要用建筑表达自己的成功以及他们领导国家走向现代化和民族主义的雄心壮志。在这样的预设下,邬达克被要求寻找一种既能表达现代化又具有识别性的建筑语言,以区别于当时上海滩那些体现外国势力的强大与傲慢的建筑。”近代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是与它的表达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每一种形式的表达都留下了经典。四是文化融汇能力。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民国时期。民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融汇。那个时候辈出的大师没有一个不是中西融汇的结果,没有一个不是“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学术最严重的不足,正是中西学术之间不能彼此融会贯通的分裂。其实不仅学术如此,其他文化形式也莫不如此。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必将也是文化融汇的时代。五是文化吸附与输出能力。文化吸附能力就是你有没有能力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资源吸引过来,特别是把最优秀的一些文化资源争取过来,让它在地化,让它能够在这个地方生根、发展,进行新的创作。文化输出能力不全是指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还包括文化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主导天下雅俗的一种能力,就像明清时期的苏州那样,“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如果细分的话,文化输出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品的输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贸易,是可以计量的;二是制度的输出;三是价值的输出。你看伦敦也好、纽约也好、巴黎也好,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之都、文化的创意之都,而且屹立不坠,原因在于它们都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吸附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这样。上述五种能力,归根到底,是吸引人才的能力。什么时候上海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衷心向往之地,就是上海文化再现辉煌之时。

猜你喜欢
李云迪原创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故意输球的李云迪
故意输球的李云迪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