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2015-11-20 01:59郭欢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含蓄红尘寺庙

郭欢

《明月寺》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别致的短篇小说,作家叶弥以散淡的笔墨,讲述了“我”与来历成谜的住持夫妇的邂逅,语言清朗自然,主旨含蓄,耐人寻味。

一、小说的含蓄之美

《文心雕龙·隐秀》有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中国传统文学历来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即是“隐”。

小说开头即设置悬念,借他人话语引出了这对“奇怪”的夫妻:身为住持,却是俗家打扮,寄身寺庙,仍以夫妻相称。这般特立独行自然引起“我”的好奇,也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他们是什么人?为何身居佛寺却又并不真心向佛?

读完全文,夫妻二人依然是谜,然而,那看似随意的文字里却萦绕着一股惆怅与沉重,引起读者无限的思考。

二、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小说中对薄师傅的描写最为精细,她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一个“薄”字,“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此外,一双“清而亮”的眼睛,“专注”的眼神,寥寥数语,描绘出一位清瘦单薄、纯真坦率的老妇人。

除了外貌,小说还通过语言、神态以及行为举止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如解签时对我的开导,“我”猜测其身份时,她先惊后喜又转悲的情绪变化,劝我“吃菜”、带我看花等生活化的场景。这些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薄师傅的温柔纯真,这是一位有涵养、情感丰富、经历坎坷的知识分子,即便经历了磨难,依然保持着待人的真诚与善良。

相比薄师傅,罗师傅所占的笔墨极少却也不失传神:听到剪罗春是为他而栽,一个咳嗽四字回答,尽显爱情中的幸福坦荡,夹杂一分成年人的难为情;招呼“我”看云霞,对美的追求体现的是浪漫情怀;爱人离世后,罗师傅正式出家,于决绝中展现对爱情的忠贞。

三、悲剧是撕碎的美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悲剧,而悲剧的真谛就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读者看。叶弥笔下薄师傅与罗师傅的形象是单纯美好的,他们善良真诚、多情浪漫;他们的爱情也是美好的,甜蜜温馨、忠贞不移。然而,这些美好恰恰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的悲剧只是生死离别吗?相信读者心中自有一番思量。

本文是含蓄的,所以最大的难点是主旨的探究,可以从标题、情节、背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明月寺”是小说的标题,是薄师傅与罗师傅隐遁的“世外桃源”,也是他们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的结尾,叶弥惆怅地写道:“明月寺不会说话”,如果明月寺能够说话,她希望明月寺说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关于薄师傅和罗师傅的秘密,他们是谁?为什么从城里搬到这山上的小寺庙?为何身在寺庙却又过着俗世的生活?既然心系红尘又何必遁迹寺庙?

这些问题在文中虽然没有正面的回答,但从字里行间却也可以窥知一二。

“我”通过解签时的交谈,猜测薄师傅的身份是语文老师,于是“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惊”自然是猜到了,猜错是不用吃惊的,老师这份职业一定带给她不少快乐,如果不认同,绝不会因之被猜中而“喜”,可既然认同,为何又有“淡淡的悲戚”?想必是那段岁月里除了美好的记忆,还有更多的不堪,直到多年以后,依然是不能触摸的痛。

七零年春,城里“泾渭分明”的老师,不堪回首的遭遇,这些信息足以让人联想到那场人人谈之变色的文化大浩劫。于是,答案呼之欲出,但叶弥就是不说破,让你去猜,去想,去求证。比起直接痛陈悲苦,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悲凉或许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小说构思独特之处。

那场文化浩劫不过是短短十年,而薄师傅与罗师傅却在明月寺住了三十年,他们眷念红尘不想出家,然而,红尘之大却早已没有容身之地,只能孤独地隐遁在这“世外桃源”,他们渴望朋友,渴望温暖与理解,与素昧平生的“我”一见如故,对“我”的离去恋恋不舍,郑重请求“我”的再次拜访,这又何尝不是孤独的极致表现?

伤害或许已经停止,但伤痛永远不会平息。三十年,没有亲人拜访,没有朋友探望,他们隐遁世外,即便有爱情的慰藉却依然承受着世俗的苦痛与孤独,不死不休,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剧。

1.小说为什么以“明月寺”为题,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3.薄师傅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请简要分析其形象。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含蓄红尘寺庙
渡红尘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红尘一丈 浮生若梦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红尘千错恍如初
冷热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