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不应是“分级”,而应是“分工分类”

2015-11-20 18:10
健康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公有制全科

分级诊疗的思路,是典型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传统做法,准确地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或者公有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的做法。这个话其实是废话,计划经济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不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无法建计划经济的。

分级,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等级制做法。社区,名字就很典型,叫“基层”,我们没好意思叫“底层”,但老百姓和医生都明白,社区就是底层,医院是高层。不管是从资源、职称、工资标准、设备配置、包括现在很有意思的配置药品、定价,都是越往高层越高。人往高处走是人性。当我们依然保持分级、分行政等级思路的时候,优秀医生永远不会去基层。优秀医生不去基层,患者不会去基层。所以,前边说要患者怎么办、劝患者怎么办,没有用的。包括医保对在基层首诊的患者提高报销比例,或者在基层给报销、去三甲医院不给报销的做法,效果不大。

我们不讲城镇职工的情况(中高收入人群),就讲新农合。新农合在在县内住院医保报销70%,出县降低到20%,就算如此,收入最低的农民还大量涌入三甲医院,涌向北京。我就自费了,你还能怎么着?还能把我绑回去?不可能的。医生去基层?医生在三甲医院能评主任,一年拿30万,让我去基层谁去?毛泽东是最强势的领导,当年号召医生去农村,又怎样呢?像他这样几千年出一个的人都没有把好医生赶到基层去,其他人怎么能做得到?

其实,前面北京方庄社区的吴浩主任提到的一点很重要,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思路,不是分级诊疗,而是分工分类。社区的大夫、家庭医生,通过形成长期固定关系,服务一个小范围人群,看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的不一定是技术弱的。四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发病率,社区大夫一辈子就服务这三千患者,这样的病我看得非常好。所以为什么当年赤脚医生培养三个月、六个月,就能把村子里的人打发得不错,因为高发病率的病遇到很多,就是擅长。对于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整个北京2000万人,一年才200个患者,这样的病社区大夫一辈子可能也遇不上一个,怎么办,这就是专科医院要做的事。北京一家专科医院一年有200个这样的患者,两三个专家来看,这方面就比社区大夫强。这是分工分类问题。在做康复、老年护理方面,康复院就比三甲医院强。三甲医院在国外,其实应该叫急诊医院,就是短期住院的。

包括现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如果现行制度不改,即使提出了“5+3”培训方案(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还是去高层。人往高处走嘛。恰恰是越标准化了,流动越容易。一个村医,农民很认,但是他没有学历,没有城镇户口,甚至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就流不到城里来,就能扎根村里,你把他的学历打造成全国通行通认,他就去城里。在村里服务两千老弱病残和进城里服务流动人口相比,支付能力比较下来还是流动人口强。所以我想,分级的想法恐怕是有问题的。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公有制全科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