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2015-11-20 18:14
健康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卫生院咨询医疗机构

现在大部分的三甲医院都有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周边一些基层卫生院、社区医院的工作任务,而事实上,这些“帮扶、支援”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就“强基层”的本质来说,意义并不大:

对于领到“下乡任务”的人,大多是年资较高的技术骨干,他们倒是愿意去——现在的三甲医院,床位周转率高,临床人员特别是每个科的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是长期超负荷运转,如果能被抽调去“下乡”一段时间,而基层病人数量没那么多,相对压力也会轻一些。

而“被迫”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派的的大医院、三甲医院,则并不希望把人员“下放”下去——定点对口帮扶支援是个长期任务,涉及的科室和人员不在少数,虽说帮扶支援不是多点执业,但“下放”出去这么多干活的“长工”,本院的各项经济指标或多或少肯定会受影响。

而基层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由于有上级主管部门给的“尚方宝剑”(例如,高年资主治医师晋升高级职称需要有“下乡支援”的经历,还需要受援的基层单位出具证明,否则不具备申报资格),所以,一些基层卫生院院长倒也很干脆:你们三甲医院的专科太专了,我们基层没有这些科室,这些专科的人才可以不用来“支援”了,而我们现在比较缺设备,比如牙科椅、彩超诊断仪等等,麻烦你们三甲医院“支援”一下。

其实从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实际情况中不难看出,目前基层的自我发展尚停滞在“要钱要设备”的阶段,而对于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竞争这些真正的“核心硬件”尚无较为理想的执行方案。

时至今日,现代医疗体系的弊端频现,分级诊疗“提速”这个大方针已经迫在眉睫,而“强基层”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究竟该怎么强化?

《中国社区医疗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2015-2020年)》(下称“《咨询报告》”)中指出,相比于大医院,中国社区医疗机构更应具备公益性、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具备这么多优势的社区医疗机构,却为何长期处于“缺钱缺人缺硬件缺动力”的疲软状态?

显然,光靠大政方针的宣传口号是不够的。

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在哪里?时下比较流行的“样板”是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范围内对居民及家庭进行签约服务。而事实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科医生表示,虽然他们的社区卫生中心是业界“典范”,但是,即便签约,真正“落地”的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很少,而很多数据,都只是理论上的。

其实这不难理解。现在的基层医疗机构之所以不受人待见,是因为它们早已不是老辈人记忆中的“卫生院”了;那时的卫生院,头疼脑热腰酸背痛根本不在话下,危重病人来了,抢救,手术来了,上台,只要病人不是稀奇古怪前所未闻的怪病,一般都在卫生院里就完成了全套诊疗。现在的“卫生院”呢?退化了,小病不会治,大病治不了,病人越来越少,连练手的机会都没有。偶尔路过个别居然还要排队挂号的卫生院,一打听,哦,基本上都是来开药的。

说到药品,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采用的是基本药物制度。然而,(发源于并较多地适用于非洲那些战乱国家的、具有福利性质、用于最低限度保障的)基药制度居然用于庞大的中国基层医疗体系,这本身就是个笑话。大医院的药价招来骂声一片,基层却没多少种类的药可用,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医疗界的怪现象。《咨询报告》在“公立医院改革模式探讨”的章节中指出,补偿机制的改革包括取消药品15%加成、采用药事服务费模式、药房托管模式等一系列措施。

至于缺钱的问题,《咨询报告》中也有阐述,中国社区医疗产业的筹资方式包括政府财政补贴、医疗保险补偿、医疗服务收费、其他方式等。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不愿意始终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不愿意再继续靠那一点点可怜的公卫费用熬着,还是先“穷则思变”、先“苦修内功”吧。

猜你喜欢
卫生院咨询医疗机构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编制”致卫生院陷尴尬境地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