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小说月报》2015年第九期印象

2015-11-22 04:52高璟
都市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张欣

高璟

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
——《小说月报》2015年第九期印象

高璟

一、关于张欣中篇《狐步杀》——真纯依旧的古典爱情

十几年前,买过张欣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她有着和池莉类似的成长经历,类似的写作风格,她俩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武汉,彼此遥相呼应,她们的小说一度是除张爱玲之外我的重要读物。那时的我还在一个小村庄里做小学老师,我负责教一个班19个学生的全部课程,甚至下了课也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那时的生活简单透明,只有闲暇时光里的阅读才不至于让我二十岁的青春像一张荧光剂超标的白纸。

时光的洪流滚滚而逝,不再单纯,不再执着,白纸已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此时,竟然再次遇到了张欣,《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不约而同都将这个大中篇放在头条的位置。这个阅读过程,就像和一个老友重逢,心里不免惴惴,将近二十年了,物是人非,还是记忆里的那个张欣吗?

这个故事展开得很有耐心,老旧的广式茶餐厅,神色懒懒的老板娘,走糖、走盐或者全走的家常茶点,构成了故事的广州底色,而常常光顾的一老一少两个刑警,则串起了这个现代化大都市里正在不断发生着的爱恨情仇。

只需读这么几段,就可以感觉出,张欣一点都没变,她还是那么游刃有余,还是那么张阖有度。文学的力量真是强大,能让一个资深作家在作品中永葆活力与动感。我用了“活力”与“动感”这样的形容词,是因为作品所带给我的新鲜感与即时感。这种新鲜感,与青年作家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新鲜感有质的不同。这种新鲜感是以更为厚重的生活积淀来打底的,所以有着更为上乘的质感。像文中主人公柳三郞手里诞生的做工精良的小众服饰,走在潮流尖端,且经得起远观近赏。而即时感则是因为作者随意调动的那些层出不穷的流行词汇。看到“一千万匹草泥马从胸中奔过”那一句,我是真的笑出了声。

在与时俱进地观察生活与再现生活之外,作者还始终保有一种青春的浪漫与纯真。(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了,张欣的那本小说集子名字就叫《真纯依旧》。)一表人才、家世良好的帅气刑警对健身房里偶遇的扎马尾的姑娘一见钟情,而恰好马尾姑娘也对他从心底里生长着好感。这样美好而简单的相遇,真不像一个六十岁的阿姨还在坚信的爱情模式,对于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互联时代,这样的模式应该成为过去式了吧?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典爱情。

然而张欣的古典爱情却不仅仅止步于对美好的描绘,而是为我们揭开了美好之外那些更为触目惊心的现代病。女主角苏而已因为父亲破产而流落他乡,回国后带着非婚子和母亲艰难度日。男主角因为一夜之间失去了女主角的音讯而郁郁寡欢,尽管事业上升,娶了娇妻,却发现无法尽到人夫的职责,以至于需要到男科医院求诊。幸好他们有机会再次重逢,而且男已离,女未嫁,本应是一家三口大团圆的故事,却不料横生枝节,因为他们跨不过一桩两年前的人命案。刑警周槐序的加入像一个第三者,一度扰乱了故事的发展走向,不过他很有分寸地选择了退出。等案件结束之后,周槐序得以再次和苏而已偶遇,这一次,一见钟情的故事可会有圆满结局?作者很笃定,她在文末写道:她握着他的左手看着他,星星般玲珑的眼神,柔情似水。

作为读者,我也愿意相信这一点。世事本该如此美好,不是吗?

作为一个小长篇规模的中篇小说,里面的人物众多,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反映也相当细致深刻。老刑警忍叔身上有着类似港剧男配角的气质,首先“忍叔”这个名字就带着这种味道,阅读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象着他操一口地道粤语,带着他安于事外、坚忍平和的心态,一字一顿地跟别人讲着他的人生哲学,但他对工作却又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与奋不顾身。聪慧、老练,淡泊,精于体察人情事理。而他留下的工作笔记也对周槐序继续破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最终,我们在不得已中迎来了作为配角的忍叔在意料之中的英勇牺牲,于是这样的情节安排让人物得已永生于读者内心。

高干兼藏书家王老先生与两个儿子以及护工们的恩怨是非则是故事里旁逸出的另一出完整剧情。同样凸显出一种与这个时代高度契合的病征。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钱财成为产生罪恶的直接根源。在这出剧情里,连带反映出了医院的医护生态,还普及了一些藏书知识,这些都使作品的现实主义色彩更为浓郁饱满,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在生活素材剪裁利用方面的深厚功力。

相对于柳森对侄子的包庇,柳母对儿子的慈爱,柳三郞与苞苞的婚姻是最令人费解的,他们本不是因为深刻的爱而结婚,故而并未得到婚后的圆满与幸福,于是苞苞与前任端木哲的旧情复燃显得很是顺理成章,但不够顺理成章的是柳三郞对端木哲的恨。在掌握了足够证据的基础上,柳三郞本应用更为理智的形式去解除来自情敌的威胁,可他却策划了一场并不高明的谋杀。受害者瞬间变成了加害者,白白断送了青年才俊的大好前程,刚刚续上的前缘与一家三代的天伦之乐也化为泡影。不过这样一来,柳三郞这个角色形象就显得更为复杂而独特了。如果周槐序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柳三郞就是更为复杂的N元N次方程了,这类方程的答案通常不止一个,就像柳三郞,一面是寡言少语的裁缝,一面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一面是中规中矩的丈夫,一面是疑神疑鬼的妒夫;一面是温柔专一的情人,一面是冷静理智的杀手。我现在已经开始猜想该由哪个男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了。

提到影视转化率,张欣和池莉也是有得拼的。池莉有《来来往往》,张欣有《致命邂逅》,在当年都曾是我的心头好。眼前这篇《狐步杀》,转化成电视连续剧的可能性也极大。应该说在国产剧不忍卒看的年代,这出充满了TVB即视感的都市情感悬疑大戏非常值得期待。

当然,按惯例得来一句瑕不掩瑜的话——给女主设定的职业与经济条件似乎不允许她有钱有闲去健身房练箭道什么的吧?淘宝店主的甘苦是我这资深买家都可以体会得到的,所以,为了让男主对女主有惊鸿一瞥的印象,作者设定的初遇情节太过浪漫了一点吧?假设是在拥堵的街头与脚踩三轮车去进货的她偶遇,更有可能性,不过这样一来,那种美感与意境也就皆失了。似乎这是个无法两全的难题。

二、关于鲁敏中篇《坠落美学》——一个中产女人的第N种忧伤

说起鲁敏的小说,那基本都是篇篇喜欢,她对世事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她写过乡村最后的诗意与温情(例如《思无邪》《颠倒的时光》),写过城市的坚硬与冰冷,例如痴迷于养生的空虚的中年女人(《铁血信鸽》),写过痴迷于购买保健品的孤独的老年人(《惹尘埃》),近来又有《徐记鸭往事》《万有引力》等风格各异的新作面世。这篇《坠落美学》是继《三人二足》之后,又一次将空姐作为了故事的主角,不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故意。

在这篇《坠落美学》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包法利夫人式的精神空虚的前空姐、现阔太,她们都在欲望的驱使下旁若无人地奔向了自我灭亡。前几天刚刚看过一篇格非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文章,苏童也说过他对该书的推崇。看来鲁敏应该也不例外吧。

早在做空姐时,柳云就想着一朝嫁作商人妇,做一个顶牛的商人的太太,而她的梦想也终于成真,且不论该先生的年龄与外形与自己多么不般配,也无视该猥琐老男人是如何围着她的空姐团队成员们挨个儿打主意的。她只是看中了那人有钱,连他姓什么都懒得区分和记忆,可想而知在这种前提之下建立起来的婚姻是有多么幼稚与浅薄,。金钱上满足之后带来的必定是对精神和肉欲满足的追求,这时,柳云又变作了包法利夫人,她赤裸裸地勾引孩子的私人教练,却不料丈夫对她的所作所为早已一手掌握。老男人也不是吃素的,他设局将私人教练害死,以此来威慑这个红杏出墙的女人。而事情败露之后的柳云,一半由于自责,一半由于空虚绝望,最终选择了用夹竹桃甜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被欲火点燃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日本小说里好像也看到过。但在中国作家笔下,似乎还是第一次。因为总觉得中国女人要更温柔贤淑一些,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孩子身上的,不大会因为欲望太盛而走向灭亡。

这篇小说与《三人二足》一样,有点不像鲁敏了。甚至早在《徐记鸭往事》中,鲁敏就已经在试图冲破什么了。但是冲破之后,到达的另一个新境界倒未必是个更好更神奇的所在。所以我个人最想读到的还是《铁血信鸽》《惹尘埃》这个路数的小说。因为它们更像是在当下的中国发生的故事,而且是正在普遍发生着的故事。能从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捕捉到生动深刻的故事才是作家的能耐,相反,写猎奇故事和男女艳情就显得要低一个档次了。

最近看了几篇鲁敏的散文,也是蛮喜欢的。刚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收获》公众号上刊发的她的散文《而今人们挤挤挨挨站满你的书房》。写到这里,忽然心生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觉。不过无论怎样,鲁敏都是我格外关注的当代女作家。

三、关于李清源中篇《二十年》——又一个绝望的主妇

刚送走了一位陷入情欲的中产女人,又迎来了一位陷入毒海的中产女人,这两个女人可真是交相辉映啊!

男医生在病房里见到了二十年不见的前女友,病床上那个酒醉后昏迷不醒的男人是她丈夫。眼看着这个敏感多情的男医生和这个风韵犹存的前女友有点旧情复燃的意思了,可那个醉酒的男人却突然死了!医疗事故还是故意谋杀?男医生该如何判定?他陷入了两难境地。此时的女人却摇身一变成为凌厉的家属,职业的医闹,这种转变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很快事情真相大白,这个女人居然是个瘾君子,而且她很快也因为吸食毒品过量而死在了家中。

从始至终,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都带着一种不寻常的味道。她曾经被人强奸,却又反过来毒死了那个伤害她的男人。她喜怒无常,与同乡校友崔南的关系也若即若离。毕业后为了支撑家庭重担,她靠出卖色相来换取优秀的业绩,并且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故事结束得这样轻巧未免小看了作者,因为作者早已为我们设定好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个女人在经济状况下滑的情况下染上了毒品,于是经常遭到家暴,而她的丈夫又因酗酒而暴亡。此时的她为了讹钱居然雇佣了职业医闹。就在这种越来越不堪的故事推进中,她终究死在了毒品面前。

我不知道作者费这么多笔墨塑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用意何在,与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比起来,本文中的女主人公最终的命运没有一点值得人同情的地方。而她这样另类的人生,也没有任何代表性可言。如果说只是为了单纯地塑造一个骄傲任性、自甘堕落的女性形象的话,那么,作者是成功了。

四、关于范小青短篇《碎片》——可喜的回归

曾经有一段时间,范小青、鲁敏与徐坤并列为我最喜爱的现实主义题材女作家。但范小青最近连续几篇小说都在尝试各种后现代先锋写作,我也不吝笔墨地给予了差评。好在这篇《碎片》重新回归了她的一贯水准。应该说还是有许多对现实的批判的。

故事用的是环状结构,讲了一件旧衣服的旅程。每一段旅程背后,都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而子女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爱。旧衣服的旅程结束时,它重新回到了原主人手里,可她居然不认识这就是自己不久前刚刚卖给收破烂的那件衣服了,况且衣服口袋里还装着自己曾看过的电影的票根。真是怪哉。此刻这个情节设定突然又有了些后现代的意味了。我觉得作者是在有意地夸大女孩子对淘宝的狂热程度,她只是为了买而买,全然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批判的现实一种吧?

五、关于普玄短篇《牙齿》——朱南挂拔牙记

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一个私企老板为了企业的艰难生存,不得已一颗又一颗地拔掉他嘴里的牙齿,(这个基本设定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呢?)而拔牙这个象征性的行为动作串起了他的事业发展史与感情发展史,可谓合理之上的巧妙。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已经无心去追究朱南挂拔牙事件的真实度与必要性,而是开始为这个苦心经营的私企老板而揪心不已。

在太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一写到私企老板必定写他如何腰缠万贯,如何挥金如土,如何私生活糜烂,如何左拥右抱。我们面前仿佛摆了一张为他们画好的脸谱,只要一写到这类人物就照这个脸谱来写即可。读者也觉得理应如此,天经地义。

但作者却难得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私企老板的另一面。人们俗话常说“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作者就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贼被打”的“惨状”。及至故事最终的画面,更是凄凉至极。他一个人坐在公园的石椅上,“没了眼镜,掉了一只鞋,头发蓬乱,像一个流浪汉。”而且用一种和太阳一起下沉的姿势,独自泪流满面。

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们重新观察这个群体,进而通过这个个体的际遇来反映这个社会的无情变革,可谓匠心独具。作者之前那篇颇受四方赞誉的《晒太阳的灰鼠》并没能让我感到惊艳,但这一篇却着实“惊”到我了。必须承认,普玄的小说写得一点也不普通,而是非常之玄,即非常耐人寻味。

六、关于于怀岸短篇《下场大雪,好不好》——谁为窦娥鸣冤

一个有点陌生的作者,讲了一个有点瘆人的故事。

作家们越来越会讲故事了。三角恋,凶杀,藏尸,赎罪,心理疾病,一个个很类型化的关键词,被作者编织成了一个很文艺的故事。说不定有小成本电影导演会看中这篇小说,拿来做个惊悚片什么的,票房也应该不会差吧。

想起最近陪老公看了一部外国电影,一个具有杀人天赋的男人,幼时就杀了自己的小侄子。此后多年一直住在一个精神病院里。在他病情稳定出院后,在回家的路上就杀死了来接他的亲哥哥,然后又杀死了哥哥家里的女管家,可他的杀人动机居然是因为他喜欢自己的侄女。当他正准备杀死新寡的嫂子时,侄女及时扣动了扳机,了结了他罪恶的生命。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漂亮冷漠的女高中生却像是被她的叔叔附体了一样,成了又一个新的杀人狂魔。本文中的女人方晓晨应该也具备这样的天份吧。为了一个男人杀死了情敌,而且还能独自将尸体埋掉,也挺有天赋的。画家周汉通虽在事隔多年之后知道了真相,却软弱到不去揭露方晓晨的罪行,反复义无反顾地替凶手赎罪。这一切虽然换来了他心灵上的暂时安宁,可最后还是因为包庇而获刑。

七、关于于一爽短篇《只有逝水流年》——她去纽约疗伤

在飞往异乡散心的旅途中,一个依旧年轻的女人像八十岁老太一样反复着追忆她并未远去的似水年华。她到底爱不爱刘典?我没读懂,爱,为何分手?不爱,为何怀念?即使在一起七年,他们都没有想过要步入婚姻。在整个青春年华里,他们分分合合,这一刻爱上某某,下一刻又爱上某某某,始终像闹着玩儿似的,带着一种“80后”年轻人特有的心血来潮与我行我素。

相反,那个在异乡打拼的“实习医生格蕾”表妹,虽未出场,却更让人喜爱一些。

作为“80后”一代青年作家的佼佼者,于一爽登顶了国内各大期刊,她甚至还写过一篇《这些年光写创作谈了》的创作谈,这个题目略带京味调侃,但已近乎于一种炫耀了,充分彰显着她作品的与众不同与一石千层浪效果。恕我直言,我还真是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作为一个生在京城,长在京城的“80后”,除了无病呻吟强说愁,可能也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总不能像发微信写微博似的晒幸福吧?

可这个非要强说的“愁”,真不知有多大代表性。就因为行程计划不周,方小华错过了一趟飞往纽约的航班,只能被迫滞留在芝加哥的一个机场里。百般不适中熬过一宿,总算上了飞机奔向纽约,可她在纽约偏偏一次又一次地开始怀念刚刚分手的刘典。难道她千里迢迢来纽约就是为了要郑重其事地怀念他一场吗?

本文中,王小波的《似水流年》的名句被作者借来烘托主题和渲染气氛,但实在不知道“80后”小妹妹哪里来的那些阅尽沧桑之后才会有的慨叹。

我承认我以上的言论都带着过于明显的情绪色彩,其实我是对一些“80后”作家们心有不满。明明生活充满阳光,偏要书写想象出来的凄风苦雨。所谓的烦恼苦闷都呈现出一种故作姿态的虚伪感。如果非要写烦恼苦闷,那就写出一些更真实的疼痛苦难来吧!

八、关于绿妖短篇《少女哪吒》——文艺女青年成长史

这一期的“开放叙事”为我们带来的是一部反响不错的新电影的小说原作。很欣赏“开放叙事”栏目的格局,它所吸纳的元素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无法预测。这篇小说并不能说一定好到哪里,但是可贵的是作者为我们提炼出了一个命题,“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没办法把自己养育得更好。”这个命题非常有力度,所以很容易就击中了一个年轻导演的心,于是他带着他的团队成就了这部打动人心的电影,也帮小说的原作者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应该说少女晓冰的成长经历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但是很奇怪,她的经历却又非常打动人心。作者为我们建立的这种充满温情却又满是矛盾的母女关系,可能在不同的家庭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她们彼此深爱对方,她们相依为命多年,但同时她们也互相伤害,争吵、对峙、负气离家等等情节不断上演。母亲想要控制女儿,女儿却想要拼命挣脱,就在这种反复的拉扯过程中,她们同时承受着痛苦。然而她们身上的累累伤痕,从不示人,也没机会示人,只能经由少女晓冰写给密友的一封封来信为我们不动声色地展现开来。故事尾声部分,我们看到,不论女儿以怎样决绝的方式离家远去,但母亲对女儿的牵挂却在多年以后依然如故。这确是一种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从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品味的东西还有许多。而初看很随意的写作却显得别有意韵起来,这种举重若轻应该也是作家功力的一种体现。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张欣
《城》
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转化思想的应用
随笔四则
打的
生日礼物
自作多情
《尚存葆的个人档案》被两家选刊转载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
裘山山、孙春平作品被《读者》《小说月报》转载
大女人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