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精神

2015-11-22 18:44高诗朦
博客天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徐来果壳

本刊记者 / 高诗朦

试错精神

本刊记者 / 高诗朦

马李灵珊很好地把握了媒体从业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创业机会。从起意,到融资,到成立公司,她只用了3个月。投身到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事业,因为她觉得,“人是不能拒绝时代的”。

28岁的马李灵珊曾经是一个以写商业人物见长的纸媒记者。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她的总结是:用坏过两个录音笔,累积了30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平均每天,我都得专注地和别人聊那么一个多小时”。

现在,她成了自己最擅长报道的那一类人。半年前,她从媒体离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壹酷文化。

最初,她打算专做互联网视频制作,但与果壳网合作推出了一季《脑洞大开》后,公司开始酝酿转型。“互联网视频运营”是她给壹酷文化的最新业务定位。

“我尤其喜欢商人们,无他,他们经历着最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影响的人又最多。”这是马李灵珊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的一段个人介绍。很明显,她是被影响者之一,并且正在接受市场对一个新闯入者的洗礼。

过去两年多来,受互联网和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人辞职创业成为常见现象,马李灵珊有意无意加入了其中。这个自称“最大的优点是胸无城府”的女性创业者,在不拒绝自己内心的同时,试图做到不拒绝时代。

从萌发创意,到遇见投资人,到成立公司,马李灵珊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这一切,直接受惠于她曾经的媒体经历以及因此积累的人脉。

马李灵珊最早萌发创业的念头,是在她与灿星制作总裁、《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的一次访谈之后。那是201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金磊向她回忆了自己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最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创立专业娱乐节目制作中心的往事。其间她问金磊:“你为什么选择离开体制?”对方的回答不经意触动了她:“人是不能拒绝时代的。”

“那天晚上走在上海外滩的街头,我不停地问自己:你怎么可以拒绝时代?为什么要做这个时代不需要的东西?”马李灵珊向《博客天下》回忆自己的创业动因,“在我看来,现在90%的杂志都不被时代需要,我想做一些与时代并重的东西。”

她提到身边很多优秀的同行都选择了离职创业,这给了她很大动力,“我还是愿意和优秀的人站在一起”。记者这个职业,她做了5年,已经有了离开的想法。

一个月后,她采访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对方告诉她:“创业有两个要素—心要大,人要乏。”

心大人乏,自然会思变。马李灵珊觉得自己已经具备这两种特质:“我觉得我心挺大的,而且我年轻,想做一些事,也确实没有什么可失去。”

马李灵珊曾写过一篇关于陌陌科技创始人唐岩的人物报道—《匪首唐岩》。陌陌在美国上市前后,这篇文章在微信、微博上被很多人转发,有人甚至将标题改成“关于陌陌CEO最好的一篇特稿”。后来这篇文章成了她结识投资人的一个铺垫。

2014年6月初,一家投资公司的活动专场上,马李灵珊和一位创始管理合伙人有过短暂交流。这位投资人和唐岩交情匪浅。马李灵珊说,投资人告诉她,他读过《匪首唐岩》,闲谈中,她透露了自己打算创业的想法,她记得对方表示等她有了初步思路可以聊一下。

“我喜欢看视频,视频比较符合这个时代的传播特性,是所有传播介质中效率最高的,所以最开始我想做互联网视频。”马李灵珊告诉《博客天下》,她对制作视频产生兴趣,是受到《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一系列网剧的启发。

因为工作关系,马李灵珊后来又对投资人进行了一次采访。被问及是否已经有了创业思路,她给了肯定的答复。

此后不久,这家公司的另外一位合伙人约马李灵珊见面。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间咖啡厅里,马李灵珊阐述了做一间视频制作公司的基本思路,以及她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

一星期后,马李灵珊接到了对方的一个电话,告诉她公司决定成为她的天使投资机构。

“我是一个记者,对互联网圈子很熟悉,很多公司和投资机构都是我曾经报道过的。我曾试着找过几家投资机构,感觉没有普通创业者那么费劲。”马李灵珊回顾自己过去半年的创业经历,“拿到投资后,心情当然是有点高兴,但也有压力,拿到投资只是开始,后面的路还长。”

2014年7月,马李灵珊正式从所在的媒体辞职,成立了壹酷文化。通过朋友介绍,她找到了两位合伙人,一个是网络编剧布小什,他曾参与《屌丝男士》的编剧工作,另外一位是网络视频导演叶笑寒。

壹酷文化的办公室不大,是一套一室一厅的商住两用房,位于北京东四环附近的青年路,不算是CBD的核心,但对小公司而言性价比很高。

“我和叶笑寒一直做网络短剧,当时我们已经有一个视频创意,经过朋友介绍,知道马李灵珊想做视频,而且能拉到投资,便决定合作。”布小什告诉《博客天下》,在彼此诉求互补的情况下,3人成了合伙人。

他们打算做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的网络短剧,布小什和叶笑寒负责创作剧本,马李灵珊负责与各大视频网站谈合作。

那是马李灵珊初涉商场,一天最多的时候可能要见8到10拨人,和各种人打交道、谈业务。她在微博上记录当时的状态:“有点像5年前,拼命学习,如饥似渴。怀着要交作业和考试的心态收集信息、资讯和知识。感觉自己像只章鱼,而且是只越发感受到自己的无知的章鱼。”

不同的人带着对所在行业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诉求与马李灵珊接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原先的判断,甚至影响到她与合伙人的合作。

“视频网站等平台在跟她沟通的时候表示平台的诉求是网络长剧”,这与3位合伙人最初的想法相矛盾,布小什告诉《博客天下》,“对于一个初创型公司来说,起步就做长剧,在成本和精力上都要翻不止一倍。”

在布小什看来,马李灵珊对她每天接触的人抱有极大的信任,合伙人之间分歧渐生。布小什和叶笑寒仍旧选择继续原来的思路,而马李灵珊通过优酷平台的介绍,接触了有意做科普视频的果壳网。

在公司内部,马李灵珊拥有绝对话语权,在她的考量下,公司决定与果壳网合作。“她当时跟我们说,和果壳网合作做的视频比较简单,她自己去操作,留我们在公司继续创作。”布小什说。

2014年10月,马李灵珊和果壳网开始筹划一部带有科普色彩的网络短剧—《脑洞大开》,一共拍摄了8集,每集时长7-8分钟。

“对于果壳来说,我们的诉求不是播放量,(在乎的)比如说是对知识点准确性的照顾等。我之前跟别的机构谈的时候,(我们的诉求)贯彻得并不好。可能是她做过记者的原因,愿意从我们的立场来考虑,我就希望借由她的视频团队来帮我们完成想法。”果壳网主编徐来回忆与马李灵珊的合作。

马李灵珊几乎是在控制与失控中完成了她的第一部视频作品。其间,她承担了几乎全部的统筹工作。“我有一个朋友说得好:创业就是一个过程,一瞬间你觉得被这个世界摧毁了,一会儿你又觉得自己在重建一个世界,你时刻在这两种形式里切换。是真的。”

徐来也感受到第一次创业的马李灵珊在视频拍摄过程中的力有不逮。徐来和果壳网的团队希望视频以free talk(自由谈话)的形式呈现,他们希望能够做成科学版的“锵锵三人行”。“自由谈话这种形式没有更多花哨的内容,知识点会更加密集、更加充分。”徐来说,“这种形式和内容一定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群,就是能够理解科学冷段子笑点的人,很Geek(极客)。”

但马李灵珊希望做出来的内容能被更多的观众喜欢。最后,脚本内容以表演为主,科学知识点穿插其中,演变成网络短剧的形式,这种方式更为大众接受。

为了节省成本,徐来和果壳网科学编辑Ent等人参与了演出。在自由谈话的模式中,徐来和Ent可以本色出演,但形式转变成网剧后,要承担的表演成分让他们有点为难。加上时间和精力有限,拍完《脑洞大开》第一集,徐来和Ent决定退出。之后,马李灵珊只好去找新的演员。

“她是个很直爽的人,这让我们沟通很顺畅。当然,她也有情绪,你看她朋友圈就知道了。有时候在片场也能感受到。”徐来说,“但我很愿意去理解她,作为一个初创业者,她真的很年轻,并且有闯劲儿。”

马李灵珊在剧中原本也出演了一个串场的角色,但到第四集后,她退出了表演。经历一系列换演员、换制作团队等事件,马李灵珊开始觉得视频制作这项业务不适合自己。

“其实我不愿意再提这个事(《脑洞大开》),但是我学会了面对它,它给了我很多教训,比如说要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的事。”马李灵珊坦陈,“我大概在拍到第三集、第四集的时候就意识到了。”

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甫一开始,她就说壹酷文化是一家做互联网视频运营的公司,“我们从年前开始进行了转型。”壹酷文化最新项目是帮助电影《澳门风云2》做互联网营销,她联系了电影主演张家辉做客网络脱口秀《暴走大事件》。

“目前这个阶段单靠制作(网络视频)其实挣不到什么钱,这还是一个没有货币化的行业。指望做一部成一部,做成《万万没想到》那样的太少了,我不能赌那个,所以就转做我最擅长的事,做运营营销。”马李灵珊解释。

在一些同行看来,马李灵珊的创业起步非常顺利,轻而易举就获得了天使投资,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互联网事业。她不同意这种看法:“不要相信别人说我顺利,我公司成立几个月就开始转型,我顺在哪儿了?”

在这位年轻的创业者眼中,创业既是紧跟时代,也意味着不断认识自己和认清自己。“互联网精神就是试错精神。”她说。

见证了马李灵珊整个创业过程的布小什,认为她低估了做网络视频的难度:“马李灵珊原来是个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人都是从成千上万个失败者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人士,所以我认为也许她的价值观是成功人士的价值观吧,她刚开始觉得做成一件事会很容易。”

猜你喜欢
徐来果壳
任清风徐来
任清风徐来(四)
师徒赛技
“青峰”徐来
徐来绘画作品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
徐来蛋汤
空果壳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