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 “温暖”的冰川

2015-11-22 09:09撰文图片陈婷
中国新时代 2015年12期
关键词:莫雷诺浮冰冰川

撰文/图片>>>陈婷

阿根廷“温暖”的冰川

撰文/图片>>>陈婷

冰川,像巨人般卧在绿色的山峦间,似在沉睡,寂静无声。变幻的白云无休止地演释时光的流逝,神秘的力量暗藏在深不可测的冰山中,默默地等待着使命的召唤。

1937年成立的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于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作为阿根廷第二大景观,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超出伊瓜苏瀑布。虽然已经到过5次南极,6次北极,但是,站在阿根廷的莫雷诺冰川(Perito Moreno Glacier)面前,我还是感到一种震撼。这是一座“温暖”的冰川,由于太暖和了,冰川前沿经常融化塌落,巨大的声音响彻天宇,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人们一阵阵惊呼。

探秘世界第三大冰川

飞机即将降落时,我看到了和同处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高原上的火地岛截然不同的风景:河流纵横交错,切割着萧瑟孤寂的大地。绵延无边的安第斯山脉巍然耸立,自南向北,纵贯南美大陆,其西侧群山纷纷沉入大海,于太平洋中撒落无数岛屿;东南方向,则延伸为巴塔哥尼亚高原。

机场所在的卡拉法特(El Calafate)是一个为冰川而生的童话小镇。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然而真正发展起来则是从十年后,国家冰川公园的诞生开始。如今每到夏季,这里便喧嚣沸腾起来,游客如织。

第二天,我们沿着阿根廷湖的公路向冰川方向开去,沿途风光让我想起了西藏,崎岖高耸的山脉和冰湖,雪峰倒映着翠绿泛蓝的湖水。这个季节也是阿根廷人旅游的旺季,游船码头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游船行驶的路线是在阿根廷湖(Lago Argentino)上,蓝天白云下,两岸绵延着荒凉孤寂的山脉,很快,视野中便出现了浮冰,静静地漂在水面上,那是怎样一种蓝,心都融化了。

一道彩虹悬在空中,指引着我们走入巴塔哥尼亚冰原区,这里是除了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岛以外的第三大冰原。冰蚀的山峰和峡湾,仍然是地球上最为蛮荒的地带之一,只是络绎不绝的游人打破了这种宁静,人们带着赞叹而来,试图触摸地球的脉动。

沿途经过几个著名的冰川,像巨人般卧在绿色的山峦间,似在沉睡,寂静无声。风越来越大,但温度并不低,阳光很强烈。变幻的白云无休止地演释时光的流逝,神秘的力量暗藏在深不可测的冰山中,默默地等待着使命的召唤。

其中可以近距离观看的有斯佩嘎齐尼冰川(Glacier Spegazzini)和乌普萨拉冰川(Glacier Upsala)。前者高达80多米,淡蓝色的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上缓缓流淌下,形成一堵厚实的“冰墙”,最终融化、碎落在阿根廷湖里。

乌普萨拉冰川较前者的气势更加宏伟,蔓延在整个山上,巨大的冰山耸立于正午的阳光中,从远处看,圣洁的冰蓝色与黑色的山体缠绵在一起。然而,当船靠近,冰川表面的泥土纹路清晰可见,像染上了一层摄人心魄的黑色,转而又变成了灰色,这是典型的冰碛地形,冰川滑过山岩带动泥土流动的结果。

冰川前沿的冰块塌落,巨大的声音响彻天宇,掀起轩然大波,那一刻,我从骨子里感受到地球的脉搏有多强劲。看来地球上没有任何一处地表可以安于一隅,伟大的自然之力不停地以鬼斧神工塑造山河。我很幸运,可以在这里见证大自然的神奇。

蓝色“魔冰世界”

湖面上风很大,尤其是船头,一会儿功夫便吹得人站立不稳。然而,贪恋美景,让我一次又一次迎风而立,大口呼吸着纯净清冷的空气,体验着船舱内无法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威力。

这片湖叫Lago Onelli,位于3座冰川的交汇处。冰川走到湖上,塌落下来的冰块落入湖中,就形成了美丽的冰山,从船舷两侧静静漂过,形状千奇百怪,但都泛着神秘的蓝光。航行在浮冰之间,危险刺激,又让人着迷。

船在湖上漂,缓缓驶向大冰川。漂浮在湖面上的蓝色浮冰,似乎有种魔力,注视久了,便觉魂魄坠入其中,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可以呼吸到那寒冰气息。距离越近,浮冰也越来越多,无穷无尽、千变万化,有的壮观,有的精致,有的嶙峋,有的狰狞,有的妩媚,有的安宁。明媚的阳光下,每一分,每一秒,每块冰都在慢慢变化,水面上只是冰山一角,湖水下面想必会更热闹吧。

两侧巍峨耸立的山体浓重如墨,更映衬着蓝冰世界的魔幻,数十万年以来,这些因终年积雪不断挤压所致的结晶,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隽永的诗词,都无法表现出来的,我能做的,只是从心底不断发出惊叹。

相比“冰墙”的美在气势,蔚为壮观,浮冰美在晶莹剔透,好比大自然的“琉璃”,纯净无瑕。因为浮冰的含氧量不同,冰在受挤压过程中,含空气量越高,其色泽越是湛蓝。于是,既可以看到浓烈的蔚蓝色,也有清爽的湖蓝色。冰山慢慢在湖中消融,在这里,时间仿佛都静止,而巨大的生命力却又在其中酝酿。

游船在湖上绕了一圈,我们从各个角度欣赏了冰川的壮阔,偶尔与浮冰的邂逅,若即若离。返程中,船员小心翼翼地打捞上一块浮冰,晶莹剔透。游客们竞相抱着合影留念,有的还掰下一块放入口中,兴奋得像个孩子。“魔冰”世界的纯洁,让成年人也回到了童年。

带着冰凉的气息回来,我似乎还未从梦中惊醒,我不知道,前方,一次生平难忘的冰川徒步正在等着我。

徒步“活冰川”莫雷诺

当莫雷诺冰川出现在视野中,刚好一道彩虹悬在上面。静谧神秘的乳白色冰川,宽大的冰舌从安第斯山脉上缓缓流下,从两山之间伸入湖中,有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威严和神秘。

航拍图上,看到这个巴塔哥尼亚冰盖的产物,生生将阿根廷湖隔成两半。这堵巨大的“冰墙”高耸于阿根廷湖之上,绵延30公里,4.8公里宽,近70米高。它是世界自然遗产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冰川国家公园的49个巨大冰原之一,大自然研磨和重压的影响力覆盖了257平方公里,可谓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川之一。

国家公园特意修了一条栈道,直达壁立万仞的“冰墙”跟前,犬牙相错的冰峰历历在目,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巨大冰川,世间罕见。皑皑冰川连绵起伏,使人豪气顿生。

夏季气温较高,冰川加速融化,10分钟里便看到数次房屋一样巨大的冰块落入湖中,轰鸣阵阵,海面上顿时出现新的蓝色浮冰,最终融化、碎落在阿根廷湖里。据说1833年,达尔文乘坐英国军舰“小猎犬”号路过此地,莫雷诺冰川断裂发出的巨大响声,被他形容为“军舰通过航道时的万炮齐鸣”。

世界上的冰川大都处于停滞状态,但莫雷诺冰川却还在生成,每天都在向前推进约20厘米。于是这个年龄只有20万年,属于“年轻”一族的莫雷诺冰川成为了冰川国家公园中惟一的“活冰川”。前赴后继,才“走”到人们面前,但不管怎样前进,由于冰川前沿不断坠落,始终无法靠岸。这样的距离,才可以让我们安心地隔岸相眺吧。

移步莫雷诺冰川的另一侧,那里连接着山岩,是冰川徒步者的起点。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大冰川是如何来势猛烈,步履缓慢而坚定地向南方的麦哲伦海峡“走去”。将生存了数百年的Guaitecas柏树连根拔起,又如同巨大的推土机,将遍生苔藓的平地犁为荒原。为何能够挺进得如此之快?唯一的解释是安第斯山脉依然在不断隆起,使得冰川因为重力作用而滑向大海。

安第斯山脉自南向北,纵贯南美大陆。在那锥形的顶端,其西侧群山纷纷沉入大海,于太平洋中撒落无数岛屿;东南向方向,则延伸为巴塔哥尼亚高原,因为地近南极,终年苦寒。然而莫雷诺冰川由于地处南纬52度附近的温带,冰舌推进至湖面的常温地带,夏天气温平均在10摄氏度到17摄氏度。于是冰川与森林相依偎,这样的奇观只有在巴塔哥尼亚才可以看到吧。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伦卡树,山毛榉,还有披满林间树枝上丝绒般的松萝,只有在寒冷纯洁的空气中,松萝才能得以生长。

我站在冰川边缘,眼前出现一个冰川和雨林相遇的狼籍战场:大冰川一头扎进森林的底部,慢慢地将森林顶到一旁;沿着这短兵相接的林线边缘,上百年树龄的巨大柏树静静地翻倒在地,虬根扎向天空,树冠被折断,树干犬牙交错;粗大的冰岩似在暗自涌动,上面覆以苔藓和模样狰狞的沼泽植物。

一次冰川徒步会让你更好地了解这座“活冰川”。生平第一次穿戴上冰爪,虽然有些笨拙,但立刻发现它的好处:牢牢地抓住冰面,绝不打滑,即使没有太多户外经验的人也能很快在冰川上行走自如。

踩在万年冰川上,脚下“咯吱作响”,置身于一片闪烁着淡蓝光芒的晶莹世界中,美得让人心碎。注意脚下那些剔透玲珑的“蓝洞”,深不可测,如果一脚踏空,还是很危险的。阿根廷冰川向导很有型,身手矫捷,一路谈笑风生,途中遇到陡峭的冰面不时用冰镐砸出坑洞。

徒步地位于冰川边缘,褶皱状飘逸的线状纹饰,像树木年轮一般,线条美丽而清晰,动人心魄。头顶的阳光很刺眼,逆光中的冰川白中透绿,绿中带蓝,晶莹剔透,耀人眼目,与恬静的冰蚀湖相交辉映。

此刻,万籁俱寂中只有间或冰柱坠落发出的闷响,将这一刻的感受,连同万年冰川的蓝一起,私藏在记忆中吧。

猜你喜欢
莫雷诺浮冰冰川
Pollution reaches new height 污染到达新高度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莫雷诺 海派传奇
越来越暖是咋回事儿?
长途跋涉到冰川
奥马尔·莫雷诺
冰水两相流中浮冰运动特性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
独角鲸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