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来了?

2015-11-23 01:02撰文耿秋
中国新时代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二孩夫妇生育

撰文>>>耿秋

二胎来了?

撰文>>>耿秋

这应该是意料之内的一项政策,“也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把生育决策权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到夫妻之间。”

2015年10月29日,为期4天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意味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将允许普遍二孩。有专家曾预测,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有近一亿对。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的微信、微博被二孩话题瞬间刷屏。事实上,这个话题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也曾经热议一时。二胎全面放开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又一次有力政策调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已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变迁之路。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陆杰华认为,这应该是意料之内的一项政策,“也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把生育决策权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到夫妻之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全力支持和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1950年朝鲜战争的打响,更催生了奖励生育的政策,“光荣妈妈”带来第一个生育高峰。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人口总数达到了58260万人。在1949年到1953年的短短4年里,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在1949年到1957年的8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曾非正常减少,灾害过后,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1971年国家制定“四五”计划,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政策;1978年中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挡人口增长的速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每5年~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1980年党中央发表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但计划生育同样是计划,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年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事实上,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正面临着“拐点”。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单独两孩政策在全国全面铺开。

在“单独二孩”放开之前,卫计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显示:“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2000万人。这些夫妇中,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然而,“单独二孩”的实际申请状况与大众的热议程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反差: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大概有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了再生育申请。到2015年9月底,再生育申请达176万对。这一数量与此前预计每年约200万对夫妻申请的差距较大。更出乎意料的是,在“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之后的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687万人,较2013年仅多了47万人,并没有出现预计中的生育小高潮。

但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从每年2000多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600万人以下,之后一直在1600万人上下波动,最低达到1584万人。2014年比2013年增加47万人,逼近2001年1702万人的高点。

而另一方面,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3年下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从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当年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减少了244万人,2014年则减少了371万人。

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生育小高潮并未如预期般来临的同时,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却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13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4.9%,2014年则增加为21242万人,比例升为15.5%。

人口是经济社会的生命载体,从十年前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告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到五年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告中“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措辞表述的细微变化,也表明计生的色彩在慢慢褪去,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视逐渐上升到人口发展的高度上来。从独生子女到单独两孩,再到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然而,翘首期盼的二孩政策终于迎来了全面放开,但生还是不生,对于很多夫妻来说,成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比如说年龄太大,经济条件能否支撑两个孩子的开销,有没有人帮忙带孩子,对妻子的职业生涯有无影响……

此前,在新浪乐居发布的“2015年或将全面放开二胎”的调查中,过半网友表示非常愿意生两个宝宝,然而,45.7%的网友考虑到自身经济条件,不太愿意生两个宝宝。

事实上,非单独的夫妻以70后居多,今天才放开的二孩政策对于不惑之年的70后来说显得稍微有些晚,高龄受孕、妊娠、生产及此后的教育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年富力强的80后却面临着经济、事业等客观因素。时至今日,生育小高潮是否会如期来临仍是个未知数。生育高峰并不会来临

马力(国务院参事):全面放开二孩后,随着之前积累很长时间的生育需求的释放,近期可能会出现生育小高潮,但长期来看不会出现大的生育高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口的大幅增长。一是因为当前生育成本高,人们想生生不起;二是随着近年来人口政策逐步放开,全面二孩放开前大约只剩下15%的人不能生第二个孩子,因此缺乏形成大的生育高峰的基础;三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人们的观念会从“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转变为更多要求自我实现,这种经济发展造成的“少子化”观念也影响着人们晚生晚育、少生优生,生育率也将保持低位。

梁建章(人口专家、携程网创始人):调整人口政策的结果是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从“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一年多的实际效果来看,每年受惠于新政而增加了几十万新生儿。再加上本次进一步放宽限制的“全面二孩”,根据估算,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但全面放开二孩后,达到平衡的总和生育率不太现实,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尤其是“80后”和“90后”,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所以需要观察政策的效果,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可能会有第三步调整,比如调整社会抚养费或者鼓励三孩等。

王广州(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这次受益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八九千万对夫妻中,女性绝大多数是70后。她们中间,最大的已经45岁,最小的也已经36岁。对于其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女性来说,如何做好备孕准备、孕育健康宝宝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黄文政(人口学者):全面放开二孩后每年新增人口最高峰不会超过500万。而从单独二孩在全国的实践看,全面二孩后的新增人口可能会大大低于预期。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

姚美雄(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如果只有允许生的政策,没有任何扶持的政策,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需要做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营造一个愿意生二孩的社会氛围。比如,可以把幼儿园纳入公立教育,把产假延长到6个月,帮助再生育夫妻减轻负担。

李建新(北京大学人口学者):由于生育的主体80后、90后的生育观念与上代人完全不同,而且婚育的机会成本和生养的抚养成本都很高,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生育,废除现行的一切不利于生育水平回升的法律法规。

陆杰华(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之后,相应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尽快跟上。首先是公共卫生资源,其次是教育,再往后是就业。即使我们一个阶段付出得比较多,但这也是我们调整政策应该付出的正常成本,对于未来发展大有助益。政策出台说明中央对生育意愿和行为有比较科学的把握,这是调整的基础。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应根据中央精神,适当进行政策的调整。如何把好的政策落实好,让老百姓既能生得起,还能养得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二孩夫妇生育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数字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
“二孩”政策,城里人没那么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