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裔犹太人迁移哈尔滨的原因

2015-11-24 19:51矫淙旭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东正教沙皇犹太

摘要: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坎坷的古老的民族。基于宗教等原因,他们一直以来饱受排斥和迫害,迁徙也往往成为了犹太人迫于无奈的选择。19世纪末大量的俄国犹太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我国的哈尔滨,并在此定居。而由此形成的哈尔滨犹太社区是世界犹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到来也为哈尔滨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字:俄裔犹太人 迁徙 中东铁路 哈尔滨

犹太人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到俄国定居。这些犹太人散落到城市里组成了犹太社团。到了十五世纪以后由于宗教等原因,尤其在犹太教信徒派出现以后,沙皇政府对其不能容忍,犹太人在俄国的各种活動开始受到限制,境遇也每况愈下。而到了十九世纪末,沙皇政府对犹太人的态度,各项排犹政策以及国内反犹浪潮的出现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俄国势力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大量的俄国犹太人以中东铁路的修建为契机掀起了移居哈尔滨的热潮,谱写了两个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本文旨在梳理这一时期俄国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原因,探讨两个民族交往的过程及其意义,以期中以两国的关系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俄国反犹排犹浪潮与犹太人的迁移。

俄国反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宗教问题。东正教作为稳定沙皇政权的基础不仅是全俄第一大宗教,甚至在东欧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别林斯基就曾说过:“这个民族(俄罗斯)坚定地支持上帝的教会,祖先的信念,毫不动摇地尽忠于正教的沙皇。” 所以沙皇要不遗余力的维护东正教,要保证东正教在全国的影响力。于是作为异教信仰的犹太人自然成了沙皇的眼中钉。他们被强迫改宗,但固有的民族凝聚力使他们对自己的宗教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多数犹太人看来,宗教信仰胜过他们的生命。另外,作为客居他国的民族,犹太人一直受到本地居民的歧视和政府的迫害。犹太人在栅栏区聚居,与主流民族相对隔绝。这也使他们的民族性得以保留。正是这种难以同化的民族性使犹太人是沙俄政府的同化政策难以对犹太人起作用。正如查姆 波曼特所言:“无论一个犹太人离开他的国度,他的民族,他的信仰有多远。只要有人在清晨敲一下他的房门,哪怕只是为了犹太人的地狱,他也会即刻复原成一个犹太人。 这种难以同化的民族性使沙皇失去了耐心而最终选择了打压。

17至18世纪沙俄境内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制,迫害,甚至屠杀,大多数犹太人流离失所,19世纪更是到了一个巅峰。而这一时期一位典型的反犹沙皇就是尼古拉一世。作为虔诚的东正教徒,尼古拉一世对犹太人以一种天生的反感。在他统治期间,犹太人从他们长期居住的村庄中被驱逐,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书籍受到严格的检查,犹太学校遭到干涉,犹太人的状况日益恶化。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情况有所好转。但在其统治后期,反犹政策有所加剧,甚至还出现了屠杀犹太人的现象。19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在沙皇被刺的几周时间里,俄国境内的犹太社区不断受到有组织,有预谋的迫害。而新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从即位之初就宣布:“你要知道,我必须承认,当犹太人受到虐打时,我是感到快乐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新沙皇对待犹太人的态度。1882年至1887年亚历山大三世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使大多数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无比糟糕,生活难以想象。虽然亚历山大三世不如尼古拉一世那么无情,但是对于俄国犹太人而言。稳定与平等都是渴望不可及的,俄国的政策使犹太人陷于贫困,有40%的犹太人靠救济度日。19世纪90年代,执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削弱日俄战争给俄国带来的不利影响,直接把矛头转向犹太人。1903—1908年,俄国的很多城市都发生了屠犹事件,犹太人又陷入了深渊。很多犹太人因为无法忍受,开始族群的向外迁徙,大部分人去了美国、加拿大,一部分人沿中东铁路到达哈尔滨。

二,中东铁路的修建与犹太人的迁移

19世纪俄国将眼光投到了远东地区,意欲建立远东地区的霸权。而中东铁路的修建对沙俄的远东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将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俄国的东西部,以缓解经济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此来加强沙皇政府对西伯利亚的控制。另一方面,中东铁路可以帮助俄国打开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提高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从中国方面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清廷向沙俄靠拢。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维特签定了《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的筑路权,后又签订了一系列附加条款。 这些条款使哈尔滨许多地方覆盖在俄国势力之下,为犹太人的迁入创造了客观条件。

《中俄密约》签署后,俄国的阿穆尔省总督柯罗杰科夫认为善于经营的犹太人对中东铁路的修筑有特殊的意义,于是多次向沙皇建议开放犹太禁区(满洲里)。随着禁区的开放,第一批犹太人得以从俄国来到中国东北。这批犹太人从远东的几个主要大城市如符拉迪沃斯托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来到哈尔滨。 在首批到哈的犹太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商人,他们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哈尔滨的俄侨私人企业可以不受中国和俄国税收管理,他们可以不缴税并在不同程度上享有免税特权。这些商人是构成哈尔滨犹太社区形成的关键因素。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局从海参崴迁到了哈尔滨,一些犹太技术人员、工程师 筑路工人、服务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也纷纷来到哈尔滨。这些人的到来不仅为初步形成的社区增添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也为犹太商人提供了潜在的消费市场。1903年中东铁路竣工,沙皇决定向路区派驻有大量犹太士兵参与的护路军。大量的护路军及其家属来到路区并且还形成了士兵村。这些士兵村沿中东铁路一线分布,大部分犹太士兵退役后就直接留在了哈尔滨。所以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哈尔滨的俄裔犹太人就已经达到3000多人。

在中东铁路修建以及运营了的近半个世纪里,有大量的犹太人参与了中东铁路的建设,这些人构成了早期的哈尔滨俄裔犹太社区,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为哈尔滨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也使从前的小渔村哈尔滨初具大城市的规模。

三 哈尔滨的文化包容性

哈尔滨作为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城市特点为犹太人的到来敞开了怀抱。首先哈尔滨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俄国,动荡的地区形势再加上 便利的交通吸引着大量的外国侨民。其中最多的应该就是俄国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回忆到:“哈尔滨道里及秦家岗两部分,完全是俄化的,街道都有俄国名字,中国人只叫第几条街而已,俄国人在这里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大量的领事馆,外国人社区,以及外国侨民会也在这里设立,1907年美国,俄国,日本和法国就率先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而随后德国,西班牙,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也相继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总计达到21处。领事馆的设立使大量的侨民在哈尔滨地区受到了来自本国势力的保护,同时也为大量的外侨移民哈尔滨大开方便之门。

而包容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异域文化尤其是异国宗教包容性,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这里不仅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等宗教场所,而且还有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场所。所以,在当时的哈尔滨可谓是寺院道观烟雾缭绕,教堂钟声此起彼伏。由于在哈尔滨生活的外侨人口较多,而且民族又较为复杂,所以这些外侨的信仰的教派也较多,教堂随之也多了起来。尤其是东正教教堂,遍布哈尔滨数量之多是其他城市罕见的。除东正教堂外,其他宗教机构的设立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虽然无法跟东正教比但是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显出哈尔滨的宗教繁荣之城,才彰显出哈尔滨的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些都是吸引犹太人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其宗教包容性。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民族,可以说犹太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了犹太教也就没有了犹太民族。而哈尔滨对犹太教从不排斥,基于这种情况,哈尔滨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犹太教存在和发展的乐土,也是犹太人生存和生活的乐土。

结论

中犹两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又饱经沧桑的民族,长期以来犹太民族过着流散的生活,寄居他国,受尽凌辱和歧视。早期两个民族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大量的犹太人来到帝都开封,开启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先河。到了近现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哈尔滨在连接两个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构成这种联系的动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较为被动的,犹太人的身份,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欧洲传统的反犹心理注定他们无法像其他公民一样稳定的生活。不断地排犹政策和层出不穷的暴力反犹浪潮是造成他们离开的根本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对中国东北势力的延伸开启了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道路。而哈尔滨本身的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是哈尔滨俄裔犹太社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矫淙旭(1990—),男,漢族,河南许昌人,在读研究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犹太—中东方向。

猜你喜欢
东正教沙皇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谢甫琴科见沙皇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大蛋糕
在东正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