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15-11-25 11:11
党史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赵朴初白崇禧傅作义

毛泽东读谈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背后

毛泽东晚年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一些反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生平的书籍。毛泽东晚年喜欢读谈法国大革命,是因为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其过程之复杂,形态之剧烈,内容之彻底,影响之广泛,无出其右,可以从中看出更多的社会演进的规律和特点。毛泽东晚年喜欢读谈拿破仑,关注的重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各国的干预和包围,以及拿破仑打破包围又反过来称霸欧洲、侵略他国的战略失误。

就欧洲各国干预和包围法国这点讲,不能不让人想到当时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的现实。这不仅使中国领导人感到威胁,连外国人也看到了中国所处的不利环境,并且有意无意地把中国的处境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情形联系起来。

1973年9月12日,毛泽东会见法国总统蓬皮杜时曾和他谈起拿破仑称霸欧洲而遭受失败的具体情况。这事实上是直接把拿破仑称霸的国际战略和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战略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从1968年到1973年,毛泽东多次同外宾谈到拿破仑国际战略失败的教训。其核心观点是:拿破仑“吃亏就吃在侵略的地方太大了,树立了太多的敌人”。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毛泽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实现联美抗苏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同时和一批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时刻,也是全国落实他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应对措施,大搞防空洞建设的时刻。从强大的拿破仑军队的最终失败中,毛泽东看出了失道寡助的历史规律,彰显出中国不怕霸权国家侵略威胁的信心。

(村夫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8期,陈晋文)

1949年:毛泽东对米高扬谈如何处理白崇禧、张治中、傅作义

关于桂系白崇禧,毛泽东向米高扬披露其动向:“白崇禧部驻武汉,他向中共所在的三个驻地派出代表进行谈判,我们已经与之达成默契。”“白崇禧对蒋介石采取的是两面政策。为了保存自己的脸面,他打算从汉口撤出,但巧作安排,让人们不会以为他临阵脱逃或者投降。所以,我们对他将是围而不打,届时他会自己让出汉口地区,撤向广西。他的代表已和我们取得联络,我们也了解白崇禧的打算。”虽然白崇禧已与中共“达成默契”,桂系也对“和谈”仍抱有希望,但毛泽东的意见很明确:“个别的国民党领导人,比如白崇禧,我们可能会利用他,不过要全歼他的军队。”

关于张治中,毛泽东说:“虽然他是蒋介石信任的人,但我们没有理由把他列入战犯名单。”说到张治中的立场,毛泽东指出:“关于他和与之相类似的人,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把他们争取过来。如果他们同意我们的条件,那他们就要背叛国民党,就可以把他们拉向我们一边。比如,张治中要是把军队交给我们,那就可以考虑吸收他进入我们的政权。”

关于傅作义,北平和平解放后,毛泽东对傅作义的部队如何处理,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据他对米高扬披露:“傅作义的军队总计20万人,我们打算分为两部分……进行整编。……这个整编过程很复杂,要分阶段进行。”至于对傅作义个人的处理意见,毛泽东的想法是:“大家知道,傅作义把军队交给了我们,我们仍然认其为战犯。如果他肯帮助我们改编这支军队,我们就有理由在人民的眼中为他洗清罪名。”

(昌源摘自《党的文献》2014年第2期,王福曾文)

胡耀邦“文革”中建言毛泽东:全民所有制企业必须要改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夕,父亲胡耀邦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建言信。父亲在建言信中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照搬当时还有巨大影响力的苏联模式。他说:“完全缩回到或者基本上缩回到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的老框框中去,这是很可悲的。”在那个年代,父亲给毛主席写这样的信,可不是儿戏,因为这是一条与“以粮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相反的经济发展路线。

改革之前,政府直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占有全民的巨大资源,但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没有直接挂钩,全民既不知对企业的权益何在,企业也不知对全民有何义务。

父亲向毛主席大胆直言:全民所有制企业必须要改,全民所有制要有实际内容。他说:“害怕破除那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全民所有,反而落得个全民皆无,或者全民皆困;丢掉那个把人们头脑缚得死死的空空洞洞的全民所有,倒反而能够实实在在地比较迅速地使全民皆有,全民皆富。”他认为要把“全民所无”“全民皆困”变为“全民皆有”“全民皆富”,就应给地方、集体共享全民所有的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社队企业,以壮大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础。

父亲主张“地尽其利,资源共享,人尽其才”。他说,除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轻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之外,原则上公社可以通过上级规划,通过协商联合起来,地尽其利地有计划地兴办一切可能兴办的工业。

(春和摘自《名家口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胡德平口述,周海滨撰文)

未被整理到“南方谈话”《要点》中的“要点”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最后一篇文章,其内容和重大意义众所周知。但《要点》不是全部。邓小平从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视察南方过程中,尚有若干重要谈话内容未被收录到《要点》之中。现将邓小平南方谈话未被整理到《要点》中的部分要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就要受人欺负,中国每天都要有新东西。邓小平在参观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时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就要靠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出把力,这样才能摆脱被人欺负的局面。”

福利社会不是出路,家庭是个好东西。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期间,专门讲了养老问题。他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都搞集体性质的福利会带来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可以让家庭消化。欧洲搞福利社会,由国家、社会承担,现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他这段话核心有两点:第一,在养老这个问题上,中国不能搞福利社会,国家、社会负担不起。第二,养老要以家庭为主。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也符合中国家庭养老观。

(阡陌摘自《学习时报》2014年6月23日第A3版,倪德刚文)

1927年叶剑英的抉择令蒋介石难以相信

在两次东征期间,叶剑英表现出色,引起蒋介石的注意。1925年12月,蒋介石任命叶剑英为其嫡系部队教导师的团长。后来,教导师改为二十师,叶剑英被提升为副师长。就在这时,叶剑英暗中向中共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提出入党申请后,中共派熊锐同他谈了一次话,谈后却一直没有回音。后来他才知道,关于他的入党问题,中共内部争议很大,主要是因为他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高级军官,需要长期考验。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任命叶剑英为第二师代理师长,驻防江西吉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此时必须作出抉择。跟着蒋介石,高官厚禄指日可待,政治前途一马平川;而共产党这边的前景还一片模糊。

经过再三考虑,叶剑英在吉安决定反蒋,起草并领衔签发了二师反蒋通电。叶剑英发出的反蒋电文震惊了国民党政界军界。当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将这件事报告给蒋介石时,蒋介石根本不信,说:“叶师长不会反对我们的。”后来,蒋介石得知二师暴动,才终于相信了叶剑英已投向中共的事实。他愤怒地宣布,开除叶剑英国民党党籍。

(筱蕾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0期,江仙文)

《某公三哭》公开发表的幕后故事

20世纪60年代,赵朴初创作的《某公三哭》,因独具神采而脍炙人口。当时,世界上流行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当时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纷争激烈。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赵朴老写了《尼哭尼》。揭露的就是美、苏充当国际领袖。没过多久,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姚溱到赵朴初家,看了曲子说好,就拿走了。当时姚溱正在由康生牵头组织的中苏论战写作组,康生从姚溱处看到曲子,就要了去,继而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一看很喜欢,说:“你别拿走了,这个曲子归我了。”

半年后,尼赫鲁去世,赵朴初写了《尼又哭尼》。又过半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苏联的勃列日涅夫等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赵朴初又写了《尼自哭》。

这些散曲后来都经康生的手送到毛泽东那里。1965年初,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将访华,毛泽东说:柯西金来了,把这组散曲公开发表,给他当见面礼。2月1日,这组套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公开发表时,三个曲子分别改名《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另外加了一个总题《某公三哭》。

鲜为人知的是,此事背后还有连赵朴初都不知道的内幕。当年康生将赵朴初的曲子呈送毛泽东,并非出于对作品的推崇,而是要以此为“将严肃的反修斗争庸俗化”的例证,好在毛泽东面前表现他政治嗅觉的灵敏。不料,毛泽东拍掌称好,康生这才一改初衷,转而投毛泽东所好。

(景明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4期,王凡文)

猜你喜欢
赵朴初白崇禧傅作义
品读《茶禅诗书赵朴初》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老妹子」白崇禧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