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民:索县是一生的牵挂

2015-11-26 02:34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5年17期
关键词:惠民西藏干部

王海珍

打通孙惠民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一会儿我要乘飞机去西藏,到了西藏咱们再联系吧。”

孙惠民这次去西藏行程八天。主要任务是大连市委组织部与中山区委前往西藏看望慰问大连援藏工作队及中山区援藏干部。

“我本人也一并去看望我在西藏的‘几个孩子。自2004年完成援藏工作后我经常回西藏看看,尤其是近些年,每年回西藏一次看望孩子们。”到达西藏后,孙惠民发来短信说,“这次来西藏高原反应很大,毕竟是55岁的人了。”

然而,西藏的吸引力依旧如此巨大,即便走在那曲索县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头痛欲裂,他依旧愿意每年来这里一次,去感受西藏高原的纯净博大,西藏人民的淳朴热情,还有他一直为之挂念的“孩子们”。

吃苦实干做索县的“贴心人”

1994年,中共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援藏工作由此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崭新篇章。从1995年开始截止2013年6月,大连先后组织了七批51名年富力强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接力走进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索县。

1995年,大连市第一批共6名援藏干部来到了索县,从此,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地方成为大连人民关注的焦点。孙惠民是2001年到2004年期间第三批援藏干部,援藏期满,他从索县回到大连,但心中有一块地方,却永远留在了西藏,尽管只在西藏呆了三年,孙惠民却有了一个新的口头禅:“我们西藏人。”“不然我不会动力十足的每年都争取回西藏一趟。”孙惠民说,“西藏是厚重的,援藏是光荣的。一生中,工作岗位经历了很多,但是,最难忘的就是西藏,所以把西藏作为第二故乡。”

孙惠民在援藏前,是大连市中山区春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到那曲后,担任那曲地区索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大连第三批援藏干部一共6人。领队是时任索县县委书记车民(进藏前任大连市委党校副校长)。选择援藏干部主要是按照援藏岗位需求,在全市优秀青年干部中层层选拔出德才体兼备与援藏岗位人岗相适的援藏干部,所以我们六位干部有幸被选中。”孙惠民回忆说,“作为援藏干部的一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肩负着辽宁和大连人民的殷切期望,援藏工作表现的优劣都直接影响两地间的相互关系,中央的援藏部署及援藏干部的形象,之所以藏族同胞把援藏干部形容为新时期的‘金珠玛米(解放军),我想这就是我们不怕吃苦,全力奉献的主要动力吧,因为你不仅仅代表着你自己,也代表着大连,代表着援藏干部的形象。”

正是由于这样的内驱力,让孙惠民在那曲索县工作时有了忘我的“拼命三郎”的架势。索县海拔4000多米,有人说,安全到达索县,就是一个辉煌的胜利!没去过高原,很多人还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了高原,才深有体会。317国道是去索县的必经之路,当年也是全国为数不多没有完全实现路面硬化的国道,可以说是一条挂在悬崖上的天路,40度的倾斜,比轮距略宽一点的路面,200公里的路再快也要走6、7个小时。索县位于那曲地区东部,这里山高谷深,道路陡峻险绝,汽车在这样的路上行驶,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经常有干部因车祸牺牲。2002年7月13日,有6名索县干部在下乡检查工作时,车子翻进深谷,无一生还。尽管他知道出入索县路途险恶,充满危险,但是为了索县的发展,他毅然奔波在往来索县的奇绝天路之间。

孙惠民克服了高原反应、路途艰险、语言障碍等不适,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就跑遍了全县的10个乡(镇),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索县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为确保援藏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真正实现造福索县广大农牧民群众,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纳入工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项援藏工程都按国家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进行。在他的努力下,援建的索县大连小学“语音多媒体计算机室”,填补了全自治区县级中小学没有语音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的空白,为开展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心的孙惠民看到当地没有幼儿园,孩子们无人看管,他于心不忍,千里迢迢从索县赶到拉萨市城关区雪幼儿园来考察,就是要在索县也建一所类似的幼儿园。在建设索县“大连幼儿园”期间,他白天上工地,晚上加班到深夜。有几次从工地回家吃饭,刚刚坐下就睡着了。

拼命地工作,再加上高寒缺氧,孙惠民病倒了。大家劝他回辽宁养病,可他说什么也不肯。孙惠民的家人得知他有病住进医院的消息,多次催他回大连,他仍然坚持留在西藏,留在索县。他时刻记得,他是援藏干部,他要认真地在援藏岗位上履职每一天。

来到西藏后,西藏的蓝天白云,西藏人民红扑扑的笑脸,都那么快地融入了孙惠民的生命中,他体会到了之前内心从未有过的感动与责任。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援藏干部的使命,也用实际行动感动着索县人,索县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贴心人”。

他期待着能为西藏人民更多地做点事,他多次走访贫困户,为敬老院和学校的孤儿学生捐款8000元,三年扶持4名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上学,扶持8位孤寡老人生活。孙惠民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每周都到大连援建的幼儿园去看望孩子们,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亲切地管他叫“孙爷爷”。在援藏期满即将离开索县时,孙惠民将白玛吉等几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小学阶段所有生活费一次交齐,至今还资助白玛吉上学。2013年正在读初中的白玛吉发生车祸,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在百忙中赴藏看望。今年,白玛吉已经是拉萨职业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这一次,去西藏,看望白玛吉也是他行程中的一部分,当年,白玛吉就是他主持援建的幼儿园第一批入园的孩子,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以前的小孩如今也成为大姑娘了。

孙惠民的生命就这样和西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大连援建索县20年

20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连的援藏干部们肩负着大连人民的重托,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与索县人民一道,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大连援藏干部的带动和努力下,店铺林立的商业街区、宽敞明亮的学生校舍、四季常青的蔬菜大棚、明显改善的医疗条件……一系列同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变优,显著改善了索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索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使索县这个昔日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逐渐发展成目前年财政收入1300多万元的藏北明珠。

2014年8月25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第三批援藏干部孙惠民作为援藏干部代表之一,接受中央领导接见并荣获“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称号。

“自大连第一批援藏后至现在,西藏发生的变化非常大。一是援藏从干部援藏向人才援藏、技术援藏、教育援藏、项目援藏等造血方向转变。二是对口支援西藏达到了西藏区域全覆盖。三是西藏的基础设施变化最大,比内地发展速度更快,援藏干部如同接力跑,三年一次,一棒交接一棒,持续地奔跑在西藏发展的快车道上。”从援藏工作岗位上回来后,每年一次去西藏的孙惠民深有体会。

“回想我援藏工作经历,任职那曲地区索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对我来说的确是个挑战,我除了援藏职务外还负责大连援助索县援藏资金和项目的使用及项目实施工作,好在还有大连援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尤其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专业人才等方面以及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持。”援藏的三年,孙惠民始终严守纪律,秉公办事,始终坚守岗位,履职担当,三年里大连援藏队都是最晚休假最早返回,以“缺氧不缺精神,奉献永无止境”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索县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树立了良好的援藏干部形象。孙惠民给索县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能吃苦,敢担当。

2001年6月,孙惠民刚到索县就听说赤多乡政府的房子部分倒塌,他为了使赤多乡政府建设项目早日开工,不顾人们的劝阻,精心准备后,毅然踏上去赤多的路。一路上,他和同事们相互鼓励,路况差的地方就一起下来探路,一起搬运石头修路。历时7个多小时,走完81公里路程到达目的地。在他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项目顺利开工,当年就交付使用,从此结束了赤多乡在帐篷里办公的历史。

索县是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社会治安局势较为复杂,稳定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维稳工作中,孙惠民在关键时刻头脑清晰、立场鲜明,毫不畏缩、果敢坚定,三年中成功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次,处置重大突发事件3起,组织各类抢险5次。在赤多乡发生的自治区国土资源局地质测绘大队翻车事故中,他在接到事故报告后,不顾天黑路滑,冒雨前往现场进行救治,及时将伤员送到医院治疗,此举受到自治区地质测绘大队领导的好评。2002年7月,他在组织抢救若达乡翻车事故中,身先士卒,亲自下到怒江打捞遇难者尸体,忙碌的背影让很多人记忆深刻。

西藏三年的经历,已成烙印,深深滴镌刻在孙惠民的生命中,那三年,是如此难忘,如此厚重。

“我喜欢西藏的蓝天白云,我喜欢那里厚重朴实的人文环境。我喜欢吃西藏的糌巴和风干牛肉。喜欢喝酥油茶。因为身在高原这是不可或缺的饮食,也是让人回味久远的美味。”孙惠民说,“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索县是我一生的牵挂。”

猜你喜欢
惠民西藏干部
都是西藏的“错”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因地制宜 推惠民举措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