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创作思维可行性探讨
——以作品《夏尽》为例的创作解析

2015-11-26 03:42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全曲对位段落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创作思维可行性探讨
——以作品《夏尽》为例的创作解析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结构对位是当代作曲家对复合性、多重性结构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音乐结构现象所提出的一种定义,也可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思维或结构技法。结构对位这一结构现象早在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中,甚至更早的巴洛克音乐中显露端倪。中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贾达群先生在相关学术论文及专著《结构诗学》中对结构对位的定义、功能以及概念内涵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多语言”、“多文化”的创作思维设计是作者长期致力的作曲技术研究方向,不论是多语言、多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的“对位”,还是跨语言、跨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的“融合”,以及本文涉及到的“多结构”问题,都是旨在表现复合型的文化、语言、艺术等多层次的艺术创作思维。而本文基于“结构对位”,以作品《夏尽》为解析对象来探讨“多结构”创作思维的可行性。

“结构对位”;黄金分割比;“多结构”;创作思维;拱形结构

前言

结构对位是当代作曲家对复合性、多重性结构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音乐结构现象所提出的一种定义,也可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思维或结构技法。结构对位这一结构现象早在传统古典音乐作品中,甚至更早的巴洛克音乐中显露端倪。中国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贾达群先生在相关学术论文及专著《结构诗学》中对结构对位的定义、功能以及概念内涵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龚晓婷的专著《熟悉中的惊奇:陈怡混合室内乐创作研究》中对作曲家陈怡的作品作结构分析时,多次涉及到结构对位的论述与分析。杨和平的博士论文《谭盾歌剧研究》中关于结构与结构力这一章节也以结构对位作为基准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上提及的相关著作将结构对位作为理论提出或与相关作品分析联系在一起对作品进行创作解析,并将结构对位这种结构思维映射到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的范畴。

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在二十世纪音乐中凸现,说明音乐创作思维,特别是结构思维已由单一结构,向多结构发展,已由简明结构,向隐伏复合结构延展。然而,这种广泛存在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这种广泛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对位思维现象直接映射出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是广泛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对业界有着启发、借鉴的功能意义,同时该课题也有明确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等特定的研究问题。“多语言”“多文化”的创作思维设计是笔者长期致力的作曲技术研究方向,不论是多语言、多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的“对位”,还是跨语言、跨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的“对位”,以及本文涉及到的“多结构”问题,都是旨在表现复合型的文化、语言、艺术等多层次的艺术创作思维。而本文基于“结构对位”,以作品《夏尽》为解析对象来探讨“多结构”创作思维的可行性。

作品《夏尽》,原文SommerEnde(德文),意译为夏天结束。该作品编制为女高音与室内乐队,歌词文本选自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该作品由作曲家景徐创作于2012年5月,同年由勒雷·斯塔(RenéStaar,1951-)指挥维也纳室内乐团首演于奥地利维也纳勋伯格中心音乐厅。

一、“黄金分割比”在作品结构中的设计

“黄金分割比”不论是美学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而作品《夏尽》则选择以“黄金分割比”为准绳将整个作品划分出各个不同时间段,并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材料和诗歌文本有机地安排在“黄金分割比”的时间段上出现,从而形成各个段落,并有机地控制着作品的结构。

二、作品的结构特征

(一)第一层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作品全曲总时间为4′45″。第一层结构根据对诗歌文本《夏尽》的解读,将其划分为四段五部进行创作,并根据“逆向黄金分割比”将德文诗歌的“五部四段”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夏尽》的第1-1段为“Gleichtönig,leis und klagend rinnt,Den lauen Abend lang der Regen.”;第1-2段为“Hinweinend wie ein müdes Kind,Der nahen Mitternacht entgegen.”;第二段为“Der Sommer,seiner Feste müd,Hält seinen Kranz in welken Händen.Und wirft ihn weg——er is tverblüht,Und neigt sich bang und will verenden.Auch unsre Liebe war ein Kranz

Auflodernd heißer Sommerfeste,Nun löst sich sacht der letzte Tanz,Der Regen stürzt,es fliehn die Gäste.”;第3段为“Und eh wir der verwelkten Pracht.Und der erloschenen Glut uns schämen,”;第4段为“Las uns in dieser ernsten Nacht.Von unsrer Liebe Abschied nehmen.”

具体的逆向黄金分割的设计关系如图1所示,全曲的逆向黄金分割点在0.382(-0.618)的位置,时间点为1′49″,这个时间点即为全曲第二个段落的开始。作品第三个段落设计在全曲0.691黄金分割点上,时间点为3′17″。作品第四个段落设计在全曲0.8455黄金分割点上,时间点为4′01″。而在作品的第一个段落中还细分出两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从全曲0.191黄金分割点开始,时间点为0′54″。然而,本身这段对诗歌文本《夏尽》的段落划分,就呈现出“拱形结构”的特点。

第一层结构图示:

(二)第二层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作品的第二层结构是根据具体创作特征,运用“顺向黄金分割比”将音色的组合、音响材料和织体形态等音响体素材运用在不同的时间点,从而进行段落的设计。全曲共设计了5个段落如图2所示,第一个段落演奏至1′28″,而此刻正是黄金分割比0.309的位置,这也是作品设计的第二个段落的开始,第二个段落主要是弦乐组、竖琴、钢琴声部,以十二音柱状和弦贯穿整个段落。第三个段落设计在黄金分割比0.618的位置,时间点是2′56″,这个段落主要以弦乐组、竖琴、木管组演奏长音线条为主,各个声部依次进入、依次衰退,并贯穿整个段落。第四个段落设计在黄金分割比0.809的位置,时间点是3′50″。这个段落以弦乐组的流动型震音旋律线条为主,并将音乐推至全曲的高潮。第五个段落设计在黄金分割比0.9045的位置,时间点是4′18″。这个段落主要是弦乐组演奏的全曲唯一的泛音长音线条直至全曲结束。

第二层结构图示:

三、“结构对位”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复调思维”模式

作品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创作思维属于典型的“复调思维”模式。复调的思维和技法不仅仅体现在线条之间的处理和安排,而且还体现在音乐事件之间的关系、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和安排。作品中非音高元素有逻辑的布局所形成的结构,即“黄金分割比”的艺术性和严密性使作品单层次段落看起来非常富有逻辑性,再以“结构对位”这样一种结构现象,凝聚了两层结构的结构力,使之即独立有逻辑的存在,又涵盖了结构层次之间全方位的互动。当然,结构对位的形态特征不仅只限于结构元素之间,而是包括了所有结构层次以及超越这些结构层次而存在于作品内的不用的音乐时间之间。结构对位中的结构所指的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概念。

(二)复合性的“多结构”表达

作品中,复调性“结构对位”思维将相对独立的两个结构关系从纵向、横向方面进行复合性总结即可得到多重性、复合性的“多结构”表达。其表达形式主要以三个角度去审视,即微观、中观和宏观。从微观的横向时间单位来看,顺向、逆向黄金分割比的两层结构形成了类似复调思维中的卡农形态,就像“卡农结构”一样。从纵向宏观的角度来看全曲的结构形态,呈现出非典型意义的“拱形结构”形态。同时,从中观的角度将全曲总长度二等分,四等分来看,顺向、逆向黄金分割比所设计的时间点正好让两层独立的结构关系复合在一起并呈现出对称镜像关系,即“镜像结构”。

拱形结构形态图示:

不论是横向微观的“卡农结构”,纵向宏观的“拱形结构”,还是中观纵横角度的“镜像结构”,都是该作品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创作思维的复合型表达。

然而,复调思维模式的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贾达群教授的专著《结构诗学》中谈到:“作曲家陈铭志先生说过‘复调思维的创造是无限的’。正是具有复调思维的音乐创造成就了人类专业音乐的所有经典,并以此形成了人类音乐活动的共识,复调思维还将无限制的扩大其认知疆界并辐射到其他艺术门类,复调思维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体现了音乐创作的多重思维能力,作曲这门艺术就是一种多声部,多元素,多结构的共时性想象、安排、控制和创作的活动,音乐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空域中,作曲家脑子里能产生、容纳不同的声响,并能让这些声响有机逻辑的同时并行。音乐结构的生成是有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结构元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每个元素都有可能因其自身的结构变化而引起总体结构的变化。复调思维必然产生多重结构,多重结构的逻辑关系必然建立特定关系的‘对位法则’。因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和技法不仅展示了人类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最高智力活动,而且体现了复调思维的最高境界。”

结束语

最后,引用贾达群教授的专著《结构诗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聊以深思。“作为一种现象,‘结构对位’在传统音乐作品里早就存在了,在二十世纪音乐中更是大量的涌现。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结构现象在传统音乐中更多的被表现为一种分析结果,而在现代音乐中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结构思维。也就是说,现代作曲家在认识到这样一种结构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在其创作中运用这种结构思维从而实现了结构上的创新。作为现代音乐中的一种重要结构思维和结构技法的‘结构对位’不仅在古典浪漫音乐中大量存在,甚至在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中也可发现其‘端倪’。不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予以挖掘的角度或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于‘结构对位’这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大量的‘文章’可做。”

贾达群.结构诗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全曲对位段落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趣味•读写练 答案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短文篇】
门式轮胎起重机取电小车对位系统的研究
心理小测试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舞蹈:从诗歌中的舞蹈成像到舞蹈符号的多重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