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彪西前奏曲中感受视听通感的魅力

2015-11-26 04:28路晶晶
艺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通感

文‖路晶晶

从德彪西前奏曲中感受视听通感的魅力

文‖路晶晶

在艺术通感中,最突出的就是 “视听通感”。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受印象派绘画艺术和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表现出朦胧、神秘的光影色彩,成为具有印象派音乐特点的重要代表。德彪西注重抓住瞬间感受来构建音乐世界,运用丰富的和声、简短的动机和片段旋律来表达直观瞬间感受。本文通过分析德彪西前奏曲的艺术特色,体会其音乐中视听通感的独特魅力。

德彪西;前奏曲;视听通感;魅力;感受

通感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各种感觉器官相互沟通、相互转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人们看到满园春色不由哼起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这就是将视觉和听觉进行了沟通,形成了相互转化的一种生活体验。人的感觉器官相通最常见的是视觉和听觉,就像人们听到德彪西的音乐便会产生朦胧的意境美一样。因此,本文对德彪西前奏曲中的通感手法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德彪西的音乐中感受到视听通感的神奇魅力。

一、德彪西前奏曲的风格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在音乐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受到浪漫主义时代的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影响,其作品触键柔和、音响精美、和声独特丰富,曲式结构变化灵活微妙,蕴含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材料的处理上,德彪西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运用小音型、和声转调中的内在联系,结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达到意犹未尽的感受。

德彪西的音乐中充满神秘的东方美,从他的前奏曲中我们就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特点。比如在《亚麻色的少女》这首曲子中,4-8小节有一种隐隐的音乐情绪,轻柔的弹奏营造出朦胧、飘渺、幽静、清新淡雅的意境,给人以视听通感的神秘享受。在《帆》这首前奏曲中,从音乐作品中浮现出空灵、亦真亦幻、若有若无的神秘意境,当小舟从人们的视线消失,给以以意犹未尽的神秘感受。这首前奏曲让人们不禁想到了我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家用严谨的铁线描的手法,绘出一叶扁舟,一位老翁俯身垂钓于舟上,舟旁用淡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水纹,四周都是留白。画家落笔很少,但画面并无虚空之感,反而让观者觉得这江水浩渺且寒气逼人。这诗一样的意境耐人寻味,是画家心灵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结果,而德彪西的音乐也是心灵与自然虚实结合的完美产物。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他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视觉与听觉的完美融合,给听众愉快的享受。

二、德彪西前奏曲创作中的视听通感

德彪西的前奏曲一共有24首,分为两集,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精品。我们主要从这24首前奏曲的标题、旋律、和声、调性、节奏等方面分析其所蕴含的视听通感。

(一)标题创作中蕴含的视听通感

标题,在艺术创作中,标题是灵魂,德彪西的每一首钢琴曲标题都带有诗意,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钢琴家的最大特点。德彪西前奏曲音乐的标题似乎就能够呈现出一个画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比如《枯叶》这个标题,人们看到这个题目,马上就能够联想到枯黄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的场景。这个充满诗意的标题让人们在音乐中能够瞬间捕捉到朦胧、飘逸的意象,体现了浓郁的意象美色彩。人们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感到似乎有秋风从耳畔拂过、有五彩斑斓的落叶从空中飞旋而下,这样就构建了一个梦幻的色彩世界,充满了浪漫主义特点。[1]23《西风所见》从标题上似乎可以想象西方人与惊涛骇浪搏击的猛烈、刺激的战斗场景,给人以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德彪西的音乐,不是听音乐有多么好听,而是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德彪西的音乐就是让听众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打开,充分融入到音乐中去触摸作者内心的灵魂,这就是艺术通感的无穷魅力,也是德彪西音乐的独特风格。

(二)旋律创作中的视听通感

德彪西的音乐在创作中也极具特色,其旋律多为零散、不对称、片段的,甚至是不对称的,悠长的旋律变得琐碎、零散,却独具魅力,比如前奏曲中的《帆》,乐曲描绘了在迷蒙中若隐若现的帆。[2]17整首曲子没有明显的调性,其三度音程是大三度,和弦是三和弦,用这样的音阶与和弦将海面上时隐时现的帆蒙上了浪漫的色彩。乐曲中采用多层次和弦,营造出飘忽不定、朦胧虚幻的朦胧美。整首曲子采用了零散、片段音型化的旋律,这些片段音乐呈现给听众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典型通感。在零散的音乐和厚重的和弦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一艘小船在水中荡漾,其时隐时现的帆给人以朦胧的意境美。旋律是音乐创作的灵魂,但是,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零散的音符更能够体现出画面感和事物瞬间的景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和声创作中的视听通感

丰富独特的和声,是前奏曲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德彪西采用巧妙的和声,用传统的音响材料调配出新颖、独特、丰富的和声,表现出独特的音乐艺术效果。[3]22《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前奏曲的第八首曲子,这首曲子塑造了一个温柔漂亮的有着一头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形象。在乐曲的创作中德彪西采用了和声,在和声的设计中采用三(六)度的方式叠置,用二度、四度叠置,乐曲中采用新的和谐色彩。比如9小节中属于九和弦以四度代替三度音,旋律音阶进下行。这样的和谐叠置,在当时的音乐创作来说是稀奇古怪的,和传统的三度叠置背离。[4]133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和声创作方式,让德彪西的音乐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魅力。人们在简单淳朴的和声中,似乎看到了拉斐尔的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不自觉地将音乐形象和绘画艺术联系起来,乐曲中的主旋律呈现出的飘逸色彩,正如一个少女时隐时现的浪漫场景。

(四)节奏创作中的视听通感

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丰富多变。他的钢琴曲创作中摆脱传统的规则的节奏,搭配小节线和节奏规律,打乱节奏的固定重音来达到和旋律形成完美的艺术效果。德彪西的音乐不仅在节奏上进行创新,还将民间的舞蹈节奏方式、西班牙的节奏方式等其他音乐节奏创作运用到前奏曲的创作中。比如在创作中借鉴西班牙舞曲的节奏,特别的三对二、五对四的节奏方式,通过节奏的多重叠加变化来实现内容的变化,让乐曲更具有飘逸感,比如《焰火》这首乐曲的节奏在创作中表现了焰火的各种心态,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通感。在节奏快速的变化中,描绘出不断窜出的火焰,这在27-34节尤其明显。在35-40节中,以4/8为节奏,15个64分音符急促弹奏,以6/8节奏的浪潮般的上行,给人以火焰逐渐旺盛的视觉冲击。[5]32在45-47小节中,节奏出现了变化,以4/8和2/8为主要节奏,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焰火形象。在这样的节奏中,火焰的出现、旺盛过程似乎就在人们眼前闪现,达到完美的视听通感效果。

(五)力度、音响、音色创作中的视听通感

德彪西的音乐在力度、音响、音色等方面也是独一无二的。对音乐创作中的视听通感魅力的表现,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德彪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对音乐创作的深层次挖掘。丰富的音色、迷人的音响效果、多层次的力度掌控让德彪西钢琴作品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难以捉摸、隐约朦胧,但却给听者充分的听觉享受,这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最大特点。比如在《帆》这首曲子中,德彪西采用柔和的力度,在不同音区和音色中进行对比组合。22-28节的旋律节奏较快,轻松的进入,然后用降B低音来保持线条。右手的旋律呈片段出现,在柔和的力度中逐渐加强,体现出音乐的层次感和色彩的丰富性。[6]180微小的力度变化给人以神秘感,由此看到远方忽隐忽现的小船。

三、德彪西前奏曲演奏中的视听通感

在演奏过程中,德彪西的前奏曲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其视听通感的独特魅力。比如《帆》这首曲子,演奏者以柔和的力度逐渐推进演奏,用均匀的、温柔的力度,像水流一样的触摸键盘,在弹奏过程中将各声部进行控制,体现了在乐曲中的稍纵即逝的音响效果。弱声音符的延长给人以清新、透明、丰富的音响效果,短促的三和弦的增加给人以闪烁的感受。指尖轻柔的触键弹奏出来的轻柔效果,营造出变化莫测的艺术体验。整首曲子只有44小节是强奏,力度的走势是从弱逐渐增强,再逐渐减弱,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从速度来看,一次比一次快,从力度上,一次比一次柔和,意境中,帆船在落日中逐渐远去,最后在轻柔的音乐中结束,意境也逐渐消失,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神奇感受。在演奏《亚麻色的少女》这首曲子的时候,采用柔和温暖的色调体现出朦胧飘逸的艺术效果。在4-8小节的弹奏中,手掌稍微放平、下沉,用手指紧贴键,手指的动作要极为轻柔,触键的时候要浅并且控制好速度,用抚摸式的方式来进行弹奏,让声音自然流出,就能够弹奏出温暖、柔和的曲调。人们自然能够看到惟妙惟肖的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女孩在眼前缓缓走来,充满神秘的色彩。在《焰火》的弹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光影色彩,弹奏者用滑奏、拨奏、刮奏等演奏技巧,表现出火焰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魅力。比如在15小节的弹奏中,表现了人群的喧闹,然后采用滑奏的方式下行到一个黑键的低音,将二度音程用16分音符进行拨奏。黑键刮奏,将右手的第一、二指捏合快速从右到左抹过,这种弹奏技巧好像远处时隐时现的礼炮声音,给以以渺远的感觉。在61-64小节中多次出现力度较弱的刮奏,中间掺杂轻柔的刮奏,增强了朦胧的意境和神秘的色彩效果。不同音区的和弦音响的交叉刮奏,将焰火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表现在人们的面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经历了古典的理性和浪漫情感之后,作为印象派主义音乐代表的德彪西挣脱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藩篱,以独特的灵韵、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带给人们一种弥漫着可听、可视、可触的音乐体验,尤其是将视觉和听觉进行完美交替,体现出视听通感的独特魅力。

[1]周晓燕.论德彪西音乐中的意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张晓霞.从德彪西《儿童园地》看其音乐创作的独特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韩笑.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D].武汉音乐学院,2010.

[4]周宝全.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及其美学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5]刘淳尹.对德彪西音乐创作中内含东方文化因素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郭聪.德彪西的梦幻世界——德彪西作品题材的多样性及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

J60

A

路晶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艺术硕士,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前奏曲德彪西通感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通感修辞很美妙
美丽的邂逅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前奏曲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