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高产特性研究

2015-11-27 16:14李红兵刘雪基李爱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7期

李红兵++刘雪基++李爱民

摘要 为比较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的高产特性,2013年在扬州市江都区分别采用直播、稻茬免耕摆栽、板茬双株移栽3种方式,并与生产上推广的高产品种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式中,宁杂1818均表现出高产稳产、抗倒性强、对菌核病的耐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 杂交油菜;宁杂1818;栽培方式;高产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56-02

2013年秋引进示范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示范地点位于江都区小纪镇蒲塘村,分别采用直播、稻茬免耕摆栽、板茬双株移栽3种栽培方式,并以生产上推广的高产品种作对照,以期为江苏省油菜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包括宁杂1818、扬油9号、改良秦优7号、秦优19号等。供试肥料包括尿素、磷酸二氢钾、速溶硼肥等。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油菜种植方式处理示范区,即直播油菜示范区(A):示范新品种宁杂1818 2.33 hm2,对照品种扬油9号1.33 hm2、改良秦优7号0.67 hm2、秦优19号0.67 hm2;板茬双株移栽油菜示范区(B):示范品种宁杂1818 2.67 hm2,对照品种扬油9号0.67 hm2;稻茬油菜免耕摆栽示范区(C):示范宁杂1818,对照品种改良秦优7号,秦优19号,每个品种各0.33 hm2。

1.3 试验方法

处理A:前茬青毛豆,土壤肥力较好,基肥施45%复合肥375 kg/hm2、尿素75 kg/hm2、硼肥7.5 kg/hm2,耕翻开沟,畦宽2.5 m。2013年10月4—6日人工条播。10月22日追施提苗肥尿素112.5 kg/hm2,12月初人工间苗1次,12月中旬施15%多效唑750 g/hm2化控,追施平衡肥尿素112.5 kg/hm2,3月下旬追施薹肥45%复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一生施纯N 234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硼肥7.5 kg/hm2 [1-2]。2014年4月上旬防治菌核病、蚜虫,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速溶硼肥2次。

处理B:前茬为荞麦,2013年11月5日让茬,土壤为小粉浆土,土壤肥力中等。11月12—14日板茬移栽,畦宽3 m,栽5行,株距25.8 cm,栽64 500穴/hm2(12.9万株/hm2),基肥施45%复合肥45 kg/hm2、尿素150 kg/hm2、硼肥7.5 kg/hm2,12月中旬用15%多效唑750 g/hm2化控,追施平衡肥尿素150 kg/hm2,3月下旬追施薹肥45%复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一生施纯N 26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硼肥7.5 kg/hm2。2014年4月上旬防治菌核病、蚜虫,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速溶硼肥2次[3-4]。

处理C:2013年9月24日播种育苗。大田前茬为杂交稻,10月下旬让茬,土壤为小粉浆土,肥力中等。11月2—4日摆栽,畦宽95 cm,畦沟宽35 cm,穴距26.5 cm,栽63 000穴/hm2,每穴2株,栽12.9万株/hm2[5-6]。基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尿素150 kg/hm2、硼肥7.5 kg/hm2,12月中旬用15%多效唑900 g/hm2化控,追施平衡肥尿素150 kg/hm2,3月下旬追施薹肥45%复合肥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一生施纯N 279.7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硼肥7.5 kg/hm2。2014年4月上旬防治菌核病、蚜虫,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速溶硼肥2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构

2014年5月20—22日取样考种,处理B、C因倒伏原因,于5月23—25日人工割倒,27—29日机械脱粒,并分小区单脱单收计算实产;直播油菜未倒伏,5月29—31日全部机械收脱,单独计算产量。从3组示范结果看,在所参加的品种中,宁1818产量最高。处理A中4个品种均未倒伏,宁杂1818实收产量达4 065.0 kg/hm2,比扬油9号增产585.0 kg/hm2,增幅16.8%,比改良秦优7号增产1 170.0 kg/hm2,增幅40.4%,比秦优19号增产1 215 kg/hm2,增幅42.6%。处理C中3个品种全部倒伏,也是宁杂1818产量最高,实收产量达3 577.5 kg/hm2;改良秦优7号产量第二,实收产量达3 240.0 kg/hm2,比宁杂1818减产337.5 kg/hm2,减幅9.4%;秦优19号产量第三,实收产量达3 135.0 kg/hm2,比宁杂1818减产442.5 kg/hm2,减幅12.4%。根据前中期长势长相,应该是处理C产量最高,根据终花期对产量预测,宁杂1818产量可达4 500 kg/hm2以上;处理B全部倒伏,宁杂1818实收产量仍然达到3 435 kg/hm2,比扬油9号增产486 kg/hm2,增幅16.5%(表1)。

2.2 植株性状

从成熟期3组示范区结果看,在所参加的品种中,宁杂1818植株高大,茎杆粗,有效分枝点节位高,单株总角果多。从越冬和薹期3组示范区的苗情看,宁杂1818发苗快,叶片大而厚(表2、表3)。

2.3 抗性

2013年冬、2014年春无极端低温天气,所有示范区均未发生冻害,对品种的抗寒性无法下结论。2014年4月16日、26日2次大风大雨,全区大面积均发生倒伏。3个示范区中,处理A的4个品种均未倒伏,其余2个处理区的油菜全部倒伏,但倒伏先后程度有所不同。在处理C内,4月16日的大风大雨后,秦优19号已全部倒伏,改良秦优7号有60%倒伏,而宁杂1818只倒伏20%左右。4月26日的大风大雨后,3个品种全部倒伏,改良秦优7号有1/3倾斜,其余全倒,宁杂1818有1/2倾斜,1/2全倒,表现为宁杂1818抗倒性比改良秦优7号强,而秦优19号抗倒性最差。endprint

2014年江都地区油菜菌核病总体偏重,从5月20—22日对3个示范区的调查看,各示范区中处理B油菜菌核病最重,处理C偏轻,处理A最轻。由表4可知,各品种之间发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处理A中宁杂1818发病最轻,株发病率20%,发病指数11.5;扬油9号株发病率22%,发病指数15.0,发病较轻;改良秦优7号株发病率24%,发病指数16.5,发病偏重;秦优19号株发病率24%,发病指数18.4,发病最重。

在处理C中,宁杂1818株发病率28%,发病指数19.2,为最轻;改良秦优7号株发病率32%,发病指数21.6,为偏重;秦优19号株发病率36%,发病指数24.2,为最重。各品种间发病轻重与处理A示范区相同。

在处理B中,宁杂1818株发病率46%,发病指数30.2,扬油9号的株发病率56%,发病指数31.4,比宁杂1818偏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宁杂1818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和抗性,叶片大而厚,前期发苗快,个体生长量大,容易形成壮苗越冬,抗倒性强,对菌核病的耐性和抗性较好,角果大而长,籽粒大而排布紧密,含油率高,结角结实性能好,高产潜力

大,纯度高,整齐一致。该品种缺点是植株高大,成熟期偏迟,因此在生产上要注意适期早播早栽,施足

基肥,适量追施苗肥、平衡肥,根据苗情长势适当推迟薹肥使用时间,薹肥要重施普施,增施磷钾肥,确保不早衰。苗床、冬前、返青期进行化控,在基施硼肥的基础上,花期结合病虫防治根外喷施速溶硼肥和叶面肥。宁杂1818抗自然裂角性能好,适宜油菜机械化收割,在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机械化收割不但省工节本,同时能提高千粒重和含油率,增加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袁金展,马霓,张春雷,等.移栽与直播对油菜根系建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2):189-197.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双低油菜免耕节本增效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周广生,左青松,傅廷栋,等.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2156.

[4] 吴崇友,易中懿.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的选择[J].中国农机化,2009(2):3-6.

[5] 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1):101-105.

[6]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