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问题”:掐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文本“意脉”

2015-11-28 08:20钱海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夹竹桃韧性文本

钱海萍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语破的”一词,就是一句话道破关键,“的”指箭靶,比喻关键。想必这一句话的能量足以切中要害,这样的说话风格期盼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出现。当下阅读教学,教师要么漫无边际的“对话”,要么就“精耕细作”撕扯文本,从文章学的视域看阅读教学,这样零敲碎打,有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毫无美感可言。话题切入是根本,以后的过程都是由它展开的。“问”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行为方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关键。阅读教学强烈呼唤一“问”破的。一“问”破的直插文本“意脉”,教与学有了实在依附的“课轴”,阅读教学“连轴转”,才会真正“立”起来。

一、掐准文本“意脉”:阅读教学“轴问题”产生的本位坚守

1.“问”知识体系:寻找内部语境的关联

知识积累不是简单的叠加,有规律可循。特级教师孙维刚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注重哲理的发现和汲取。时时处处站在系统的高度讲授知识,让知识总是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进行思考,做到八方联系、浑然一体。在阅读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知识在语境中才能“活”起来。

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时,老师直接指向韧性的教学,思考: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是怎么写它的韧性的?在师生交流后小结:

第一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写出它开得很旺,越开越多。第二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它一年三季花开不败。第三句运用双重否定,写出它的花期之长。第四句运用反问,写出它韧性的可贵。

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几句话角度不同,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却紧密联系,都指向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2.“问”文本思路:捕捉作者意念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本思路是指文章的“意脉”,是作者的逻辑思维在文章中的反映。思路与结构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思路在文章组织结构中处于命脉的地位。思想的路程支配着文章的层次,使结构具有条理性、连贯性。一篇组织完密的文章总要有一条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使文章衔接自然,顺理成章。

如教学季羡林《夹竹桃》一文时,文思是文本缜密的前提。“妙”在文本结构,这是文字看得见的现象。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夹竹桃情有独钟?源于人与花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交流,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作者对夹竹桃深深的爱。爱是文本的文思,也是作者的情思,这是文章的中心。

思想的路向围绕着文本的中心,使结构具有统一性。思路的方向和目标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的路径展示着文章的曲折,使结构具有变化性。

二、探寻言语规律:阅读教学“轴问题”的本质追求

1.“问”言语辨析智慧:不该仅止步于形式

言语辨析是学生语言能力建构的重要方面,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替换、删减、增加等方式,咀嚼、品味作者在文本中用语的精妙和精准。

有教师教学《夹竹桃》一文时,采用句子之间的对比辨析,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师:把文中写夹竹桃开得旺的句子稍作改变,对比着读,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原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改为:开出一朵,又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又一嘟噜花黄了。

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生:原句的花不紧不慢地开着,一朵接着一朵,一嘟噜接着一嘟噜,生生不息。

生:改过的句子,花开得太唐突了,好像一下子冒出来一样,劲一下子使完了,没有后劲了。

生:原句的花给人感觉越开越多,越开越密,而后面两句让人觉得花开得越来越少,凋谢越来越快。

言语辨析要引导学生真正说出妙在哪儿,言语是思想的表达,这是一种教学的智慧。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当你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有“一百个”破解的方法和策略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上课时的那种淡定和悠闲,也就会在不经意间闪现教学的智慧。

2.“问”言语表达方式:不该生硬地贴标签

每一节阅读课都在关注表达,指向为什么要这么写,从内容走向形式。教师往往硬生生地把文章当中具体的东西抽出来,作为一种所谓的表达方式来说。比如从这个地方硬拽出细描、反衬等手法之类的,就好比是从牛身上挖一块肉,说这是牛。今天的语文表达,有为表达而表达之嫌,就是给这些表达的技法贴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叫什么名字,实际上是为了什么说这个。

如教学季老的《夹竹桃》时,文中第三自然段184个字,却一个字都不给夹竹桃,都是写院子里其他的花,为什么?不能只把“反衬”这样的表达方式贴出来,而要让学生弄明白,是怎么反衬的?启发学生思考:“应有尽有”写出花的品种多,“花团锦簇”写出花的数量多,“满院生辉”“五彩缤纷”写出花的色彩多。不同的角度都指向院子里的花多。用百花的喧闹反衬夹竹桃的安静,用百花轮流斗艳反衬夹竹桃花期之长的韧性。

所有的表达其实都是为了文本本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增加文本文学解读的能力。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含量的东西,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思考。

三、整体建构文本:阅读教学“轴问题”的本色回归

1.“点”上开花豁然洞开水底天

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主张削枝强干,找到关键的“点”,“点”上开花,别样精彩。

教学《夹竹桃》时,可以从季老的散文特点切入,即“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这一特点?

比如写院子里其他的花,用词非常华丽,如“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五彩缤纷”等,而写夹竹桃的词语则很朴实,但两者并不冲突,自然共融,这就是“质朴而不失典雅”。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季老“地图、荇藻、墨竹”等幻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有一颗童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到时光的深处。这就是“率真而不乏睿智”。

季老散文的特点,看起来比较难,很难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但是巧妙地引导品味,越品越有滋味。阅读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常态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要让学生有长进,要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有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感觉。

2.整体建构坐拥一览众山小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下阅读教学有被庖丁解牛般地肢解化,被硬盘般地格式化。只有站在全篇来看局部,将“分解”的部分以板块的形式呈现,并且做到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恰到好处的组合,这时候的整体功能才会大于各个板块之和。

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散文《匆匆》时,分三个板块。

板块一:重锤敲击叠词的节奏之美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选取典型的叠词,体会节奏之美。

点拨:联系朗读,进一步体会散文诗的语言节律。

板块二:深层追问时间的哲思之美

围绕核心问题思考:作者为何对时间有如此匆匆之感?

点拨:时间一去不复返;八千多个日子的空虚无为。

板块三:生活比照语言的形象之美

时间是抽象的,作者是如何把“八千多日子”和“一个日子”写形象的?

点拨: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模仿写话,进一步领会形象化表达的方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体验,解读作者对时间的匆匆之感,领会文本对时间匆匆的形象表达。时间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薛老师设计了这样三个板块,整体展现文本之美。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孤零零的字、词、句的语义解释上,忽视对文本篇的逻辑分析,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因小失大、不得要领。

猜你喜欢
夹竹桃韧性文本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夹竹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轻车”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