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015-11-28 11:02梁柱
中华魂 2015年8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和平马克思主义

文/梁柱

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文/梁柱

时代问题是我们观察和处理国际与国内重大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泛起和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偶然的,是同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有它鲜明的政治诉求。因而,正确而全面地把握时代和时代发展的特征,对我们自觉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的显著特征、集中表现和基本要求,就是“告别革命”论。他们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中国人的落后性,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他们着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和祸害,在这些人的笔下:“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则被称为“稳健”而加以肯定,断言是“激进主义”祸害了中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些言论已经远远地越出了学术讨论的底线,已主要不是表现为学术研究中的错误思潮,而是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即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取向的政治思潮。这是我们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本分歧所在。

任何错误思潮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新时期的泛起和泛滥,是我们时代发展中出现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产物。还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大钊就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会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方能冲过去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会使人无私无畏,使我们能够“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①要最终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坚定信念,不但会升华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会在斗争的惊涛骇浪中使那些投机家和懦弱者现出原形。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经历挫折以至暂时的失败,都是并不奇怪的一种历史现象。但应该看到,苏东剧变后出现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以及国际上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确实会使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失落,甚至改换门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出现并泛滥起来的。

其实,革命低潮并不可怕,因为历史的进程不是直线的,暂时的失败不能改变历史所昭示的发展方向;但可怕的是,因为低潮的到来,有人会因此惊慌失措,丧失信心,而向西方另找出路。这种历史的短视者往往把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危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危机,以为时代要变天。列宁就曾经把这两者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反映到革命运动内部“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乱、各种各样的动摇,总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②第二国际后期,由于资产阶级策略上的变化,出现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列宁曾把它看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的一次危机。但如果把这种运动的危机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正像列宁所斥责的,这“不过是重复资产阶级下流文人无聊的议论,他们竭力想把社会党人之间发生的任何争论都加以夸大,以促成各社会党的分裂”。③正因为这样,正确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历史时代及其特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对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作出科学的说明。这里所说的时代,不是一个具体的局部的概念,而是指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由某个进步阶级所开辟的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上的大时代”。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形象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科学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及其变动的。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④1915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指明了世界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他指出:“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叉点,而且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指明所谓时代是指“那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⑤

正是这样,列宁认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他并说“现在地球上有两个世界”。历史发展证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十月革命为开端、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时代。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生产方式特别是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划分历史时代的基础,深刻揭示经济制度变更的内在原因,只要这些要素的存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及其所指明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不会改变。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某些策略和统治方式的改变,起到某种缓和矛盾的作用,但帝国主义的本性不可能改变阶级的、民族之间的对立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科学技术革命而继续发挥其潜在力量,可以延长其寿命,但不能改变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矛盾最终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趋势。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科学结论,是不会过时的。法国学者萨特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这样的看法,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是越来越多,而且更加深化而富有现实感。

同样,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对立的基本格局,帝国主义同社会主义、同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决定我们时代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走向。人们不会忘记,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危机的时候,西方世界一片欢呼,称“20世纪是最后埋葬共产主义的世纪”。198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就直接宣称“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并预言:“支配21世纪的将可能是民主政体,而不是共产主义”。可以说,在苏联解体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论调充斥西方世界,我们国内的一些软骨症患者也以拾其牙慧为荣耀。但曾几何时,他们面对的仍然是不灭的共产主义的“幽灵”,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不能不使他们那热得发烫的头脑有所冷却。像布热津斯基这个蹩脚的预言家在1993年又出版一本名为《失去控制:21世纪全球混乱》的新书,他虽然仍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敌意和歪曲,但又不得不承认在他们认定的共产主义失败之后,并没有导致他们所期望的所谓民主自由的理想的社会的到来。他写道:“今天的世界更像是一架用自动驾驶仪操纵的飞机,速度连续不断地加快,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地”。原来以为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将成为唯一能够影响和领导世界的国家,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但无情的现实又使他不能不承认:“美国的全球显赫地位反而促使甚至创造了使美国越来越在全球无能为力的条件”。“美国的全球力量可能会被美国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全球影响所破坏。”像这样还算能面对现实、比较冷静地分析,近些年来特别是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以来,在西方舆论中大有升温之势。这同苏东剧变时西方世界出现的得意忘形的盲目欢呼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东剧变发生后不久,邓小平就针对所谓共产主义失败论的国际性思潮,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⑥这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的形势下,对时代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命运的深刻阐述,是我们回应、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因为它是以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特点,它的发展是波浪式的,高潮与低潮、胜利与曲折会交叉出现,会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因而,正确判断和认识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客人时,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⑦这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正如他所说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而和平与发展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但是,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并没有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善于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1989年11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领导人尼雷尔时说:“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 他特别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⑧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更明确提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⑨这些清醒的认识,虽然没有改变他对当今世界主要问题的判断,而是深刻表明这是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对这种阻碍和平与发展的行径进行必要的应对和斗争,而不是姑息和纵容。那种把和平与发展凝固化、绝对化的观点,甚至把我们的时代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用阶段性的主题代替和改变历史发展的大时代,这既不符合邓小平的思想,也不符合当代世界的实际情况。据有关统计表明,冷战时期的70—80年代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平均每年3.5起;而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每年新发生的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约10起。进入21世纪之后,一个霸权主义国家为所欲为,任意践踏别的国家主权的事件难道还少吗?!一些人借口所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极力宣扬“去帝国主义化”“去阶级化”“去革命化”的错误观点,这种对时代特征的错误理解、歪曲宣传,在客观上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的错误思潮提供了依据,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对时代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分析。国际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对国际形势分析的重要内容,就是正确估计和平与战争因素的消长变化。在这里,毛泽东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同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相结合,在战争与和平这一关系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他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论断,而往往为历史的发展所证明。毛泽东明确地把一般战争(局部战争、有限战争)和世界大战作了严格区分,提出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局部战争、有限战争不可避免,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制止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争取和巩固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对于世界大战,他始终坚持两点论的辩证观点,即存在打与不打两种可能。新中国建立不久,毛泽东就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⑩如果说世界大战只有打与不打两种可能,这是一回事,而作为一个政治家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又是一回事。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存在绥靖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错误政策,就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后,他兴高采烈地说:“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结果,第二年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欧洲战争全面爆发。所以,有没有这两种可能的思想准备,是大不一样的。事实上,毛泽东曾多次估计我们能够争取到多少年的世界和平,以便于进行我们国家的建设。1976年2月23日,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提出保持世界和平“25年可能”。他说:“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说是和平的继续,和平就是政治。”同时,毛泽东关于能够制止世界战争的思想,是寄希望于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斗争,而不是等待或乞求和平。毛泽东1946年4月《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一文,就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英等国就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当时一些同志由于过高地估计帝国主义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力量,惧怕美帝国主义,惧怕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因而不敢斗争。毛泽东在文件中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只要世界人民力量向世界反动力量进行坚决的有效的斗争,就可以克服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取得某些妥协,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的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斗争。”这些重要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争取和保持世界和平,支持世界人民反帝、反霸的正义斗争,反对静止的、孤立的看待和平与战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有了这种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对于那种借口时代变化,刻意否定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能保持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⑤《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0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8页。《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38页。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和平马克思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博弈·和平
历史虚无主义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