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古刹的袅袅余音

2015-11-28 12:27汇编浪迹天涯
科学之友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古柏天水杜甫

汇编|浪迹天涯

视界悠乐旅堂

来自古刹的袅袅余音

汇编|浪迹天涯

千年古刹,笑看过多少红尘过客,倾听过多少人间悲喜。暮鼓晨钟、空灵祥和、禅意悠远,燃一炷心香,静观袅袅清香升上来……呼吸吐纳心自在,不惹尘埃,清风自来。

普救寺:寻觅西厢爱情故事

普救寺,坐落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千米处的峨嵋塬头上(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塬高约29米,南、北、西三面临壑,只有东北向依塬平伸,被当地人称为“爱情胜地”,也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西厢记》的故事,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的遗孀郑夫人带着女儿崔莺莺和丫鬟红娘,送崔相国灵柩回河北老家安葬,时值兵荒马乱,暂住普救寺。父母双亡的洛阳才子张生赴长安赶考途经蒲州,本要看望好友白马将军,因被普救寺风光吸引而来到这里。在回廊里突然出现的崔莺莺像一抹彩虹,让张生误以为是仙女下凡,于是取消了上京赶考的打算,决定在普救寺暂住下来。最终,上演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一幕。

1987年5月修复普救寺的一天,在大钟楼基址处出土了一块最能印证《西厢记》故事的金代诗碣《普救寺莺莺故居》碑。据考证,这是金代蒲州副使王忡通触景生情、满怀哀怨地写下了这首凭吊崔莺莺的抒怀佳句:“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字里行间充溢着这位蒲州名吏对才女崔莺莺的追慕和咏叹。

沿着古驿道坡底街就可以抵达峨嵋塬头的正南方向,你可以见到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的寺院,殿宇楼阁、廊榭佛塔等建筑物自下而上,依塬托势,逐级升高,树木环翠其间,给人一种古朴高峻的感觉。来到寺庙山门前的广场上,便看到寄托爱情夙愿的“同心锁”金锁片雕塑。雕塑的一面,刻有龙凤戏珠图案和描红的祝福词“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面上,有描红的双喜图案和“永结同心”字样。

进山门,沿陡峭的石阶而上,就能看到两侧石头栏杆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一把把金属锁,不用问便知道这是无数前来观光的情侣在此留下的爱情见证,他们希望通过“同心锁”或者“连心锁”这样一种世俗的方式来寄托他们的愿望,将他们内心最美好的梦想永久定格在这个旷世奇缘的发生地,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普救寺

石阶正面是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它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高17米,楼上悬匾“大钟楼”。据说,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节中大钟楼竟成了“观阵台”,是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地。现在,大钟楼里面放着一面大鼓,游人只要付钱,便可以尽情敲击,体验一下故事里战鼓震天的味道。

离开大钟楼,再上去就是呈台状的峨嵋塬顶了,这里是寺院建筑的主体部分。这里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莺莺塔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修,屹立至今。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市的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而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其余明显是20世纪80年代修复的仿古建筑,但其建筑及内部陈设都和《西厢记》故事直接关联,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室内还按照故事中的主要场景放置了再现这些情节的人物蜡像。在“梨花深院”的门口,还有摄影小贩摆放的《西厢记》男女主人公的蜡像和古代戏装,供游人拍照留念。

南郭寺:古柏清泉别有洞天

南郭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2千米处的龙王沟东侧的慧音山坳。它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始建于大兴佛教的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有1 600多年的历史。

南郭寺,又名妙胜院,它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南郭寺里的“三绝”闻名遐迩。所谓“三绝”,一是杜少陵祠和二妙轩碑;二是历尽沧桑的春秋古柏和唐槐;三是清澈见底、甘甜味美的北流泉水。

南郭寺杜甫雕像

南郭寺坐南朝北,自西向东横向排列着西院、中院和东院。西院为主院,它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禅院和卧佛院等建筑。其中,山门前那高大挺拔的唐柏,大雄宝殿前向北横逸斜伸的古柏被称为是“稀世珍品”。中院有关圣殿,也叫财神殿,传说早年间为藏经楼。东院有北流泉亭、二妙轩碑廊和杜甫像。

南郭寺之所以能名扬四海,正是因为有了诗圣杜甫和他的《秦州杂诗》。杜甫一生坎坷,安史之乱后,他丢了官,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从此开始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来到天水投奔亲人。据史料记载,他到秦州后靠卖药和旁人周济度日,生活艰难。仅住了三个月,便离开秦州到同谷(今成县)。然而,他在同谷的日子更加艰辛,还经常断粮断炊。于是他又携带家眷去了四川成都,投奔严武(当时是剑南节度使,与杜甫为世交),在严武的幕府中任职,住在浣花溪的草堂。严武死后,杜甫离开成都,又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携带着家眷出三峡去郴州,投奔舅父。当时秋雨连绵,湘江水暴涨,无法行舟,诗人带着满怀的惆怅病逝在船上,年仅59岁。

杜甫虽然只在天水住了3个月,但他的足迹却遍及天水许多名胜古迹,同时也留下100多首诗篇。“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杜甫的诗虽多以描写天水的自然景色,但也流露出他那凄凉悲愤的心情。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天水的人们将南郭寺西院的东禅房改建成“杜少陵祠”,塑了他的坐像,以供后人瞻仰参拜,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南郭寺里的古树

1998年,天水市政府投资近60万元,在南郭寺东院新建起一座“二妙轩”诗碑廊。“二妙轩”诗碑,原为清初大诗人宋琬所刻。他在秦州做官时,非常喜欢杜甫的杂诗,于是他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其他书法家的字,请刻工纂刻在石碑上。因诗妙、字妙,被后人称之为“二妙碑”。站在碑廊前,仔细研读杜少陵的诗句,欣赏著名书法家的字体,你才能领会到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内涵。在碑廊旁还有一尊汉白玉的杜甫卧像,从诗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也显露出他那刚毅不屈的性格。

观察一座城市,一座寺庙历史的长久,不妨去看看它栽植的树木。钢铁水泥的建筑即使再宏伟再高大,经过数月数年也能搭建起来,但是一株株郁郁苍苍的古树,却要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缓慢生长。为什么说天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只要你到伏羲庙、玉泉观、文庙、胡氏故居门口甚至是街头去看看那些古树,就会明白了。

南郭寺里的第二绝是它的树。首先说说这株“老树空庭得”的南山古柏吧,在西院大雄宝殿前,有一个青砖砌成的长方形花墙,围护着一株古柏。树身分三枝,各向南北横逸斜伸,树态龙钟。古柏的学名叫侧柏,属常绿乔木,生长速度缓慢,寿命极长。据专家测定,该树已有2 300~2 500年的生长史,被誉为活的“化石”,有生命的“国宝”。当代书法家沈鹏先生观后惊叹不已,挥笔书写了“春秋古柏”四个大字,现镶嵌在花墙之上。

说到南山古柏的奇特长势,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西征,打了胜仗后驻军天水。因为天水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乡,所以让将士们放假休整。这天,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来到南郭寺,他俩把马分别栓到两个树杈上,就四处观赏去了。久经沙场的战马性情刚烈,因无人管束一时性起,一个向南一个向北,跳将起来,扯断了缰绳去找水喝,而被马拉倒的古柏就成了这种南北倾斜的样子。

每当市民们谈论起天水的古树时,大家都会津津乐道地说到南郭寺门口的唐槐。登上南郭寺山门的平台,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两棵巍然耸立的槐树。树高30多米,树围近7米,胸径1.8米,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唐槐的学名叫国槐,属落叶乔木,耐寒、耐风沙,适应性强,寿命极长。由于这一对唐槐对称生长在山门的两侧,树身匀称、个头相当。长得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将军立守在山门,给寺院增添了几分庄重和威严,于是人们又称它为“将军槐”。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古树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大中城市,园林部门给古树建立了档案,有专人管理。在他们的爱心呵护下,这些上百年上千年的老树又逢春,健康地生长着,继续传承着古老的历史。

东院观音殿前有一座典雅别致的六角亭,亭中有一口山泉。流淌的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竭,水味甜美,含有多种矿物质,相传这就是杜甫诗中的“北流泉”。

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不忘品尝这清凉、甜美的泉水。喝上一口,润心田、透心凉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觉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在古老的河南延津县城最繁华的温州商业街旁边,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大觉寺。说起大觉寺,当地人可能茫然,但一提起“塔院儿”却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大觉寺是一座以塔为主体的寺院。

走进大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即寺院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塔。俯瞰着延津大地的万寿塔高28.4米,逐层叠涩内收。一层有南北两个圆顶拱券楼门,二至七层由砖雕仰莲平座、砖砌塔身和挑檐三部分组成,檐下六面墙,每面都有一个圆顶拱券楼门,飞檐伸出墙外约一米宽,精雕细刻,构思巧妙。

用料方面,除塔基垒砌一米高的石条外,其余全部由青砖砌成。塔体结构分内、中、外三层。内层是一锥形空心圆柱;中间层为螺旋式登塔阶梯和通道;外层为塔体,呈六角形。各层内壁均嵌有塔铭,所写诗文大多为明代绅士登塔观感。

寺院内的建筑并不是对称的。从塔顶下来,左手边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其坐落在高台之上,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在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手书《长明灯记》石刻碑。在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收藏的《河南石刻拓片存目》手抄本的卷六、卷七有赵孟的碑刻墨拓本11件,《长明灯记》位列第七,它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大雄宝殿的右后侧是鲁葛祠,殿和祠之间有山门通往后院,拾级而上,只见后院绿树成荫,布局严谨,观音殿、财神殿、莲花池等均坐落于此。

万寿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漫步在幽深清静的大觉寺内,看着寺院东边凉亭下那口大钟和新建的东西厢房,不禁令人联想到了千年前这里也曾是晨钟暮鼓、僧人念佛诵经普度众生的地方。

如今的大觉寺不再是历史的演绎,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寺院内古朴的建筑、参天的大树和清幽的小路散发出一种宁静和谐的韵味。平日里,喜欢唱豫剧和二夹弦的当地人,以及书法绘画爱好者经常来这里切磋技艺。喜欢探访名胜古迹的外地人,也常来一睹“塔院儿”的风采。

猜你喜欢
古柏天水杜甫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古柏
柴达木映画
杜甫改诗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
古柏
绝句
山河初妆,天水成碧
美国大峡谷的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