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与“诗魔”

2015-11-28 07:46吴茗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乐天刘禹锡司马

【原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多次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缠身。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二星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经典背后】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曹丕《典论·论文》开篇之句,细究起来,也不尽然,当刘禹锡遇到了白居易,却留下了千古佳话。

中唐时期,宦官弄权,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动乱。可能是乱世出才子吧,这个年代,却造就了一批诗坛圣手,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是也。颇为巧合的是,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出生于772年,刘禹锡于842年去世,白居易也于4年后(846年)卒于洛阳。

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遇世不济,命运多舛。刘禹锡21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可谓春风得意,31岁担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年轻气盛,毫不犹豫参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的政治革新运动,不到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同时贬为司马的共八人,这就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从此,刘禹锡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政治流浪生涯,直到宝历二年(826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

自古英才多磨难,白居易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少年就有诗才的白居易,16岁时就写出传世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左赞善大夫、翰林学士等官职,元和年间任左拾遗,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变色。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此等大事,当权者却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火上心头,便上疏缉拿凶手,以正法纪。权贵趁机诬陷他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随即被驱逐出京,贬为江州司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55岁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也从苏州归洛,途中,两位大诗人在扬州相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老友相聚,分外愉悦,宴席上,他乡遇故知,人逢喜事精神爽,推杯换盏,都有点喝多了,白居易趁着酒兴,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家族同辈长幼排序,刘禹锡是第二十八位,因此白居易称呼他为“刘二十八”。读了白居易的诗,刘禹锡激情难抑,诗兴勃发,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拍案叫绝。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传唱,脍炙人口。扬州席上白刘唱和,也留下了诗坛佳话。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中唐诗坛上相颉颃,诗交多年,是“同年同病同心事”。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推崇备至;而世人则称白居易为“诗魔”“诗王”,两人在诗歌上齐名,世称“刘白”,他们的诗歌,传世之作极多。(吴茗摘自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乐天刘禹锡司马
High-fidelity quantum sensing of magnon excitations with a single electron spin in quantum dots
《乐天》
赏牡丹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原来是官名
《刘禹锡 陋室铭》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云烟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