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英雄

2015-11-29 01:54文_韩
读者·原创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纪念碑老兵战场

文_韩 晗

战争与英雄

文_韩 晗

在美国的那些日子里,我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美国人纪念战争与英雄的方式。

可以这样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世界上的大小战争,美国人几乎都有份。美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

美国的许多博物馆里,都有关于战争的展览区,甚至还有专门的战争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州立或市立博物馆,关于战争方面的展出更是不胜枚举。战争海报与武器的陈列、报纸杂志上关于战争的报道、战地记者的录像录音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大名鼎鼎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系的陈列室里,专门为越南战争的战地记者们开辟了一个专区,以供参观。而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堡博物馆的战争主题陈列区则挂着一幅半新不旧的标语:“政府为战争征税,是让你花钱保护自己。”

有战争就必有英雄,美国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些博物馆里,关于当地战斗英雄的介绍,也是重头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不少空军战斗英雄,虽然名字我没记住,但他们的海报我记忆犹新—20世纪60年代“美国梦”风格,色调对比明显,飞行员抱着头盔,一脸阳光,仿佛在拍好莱坞大片。

而在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肯塔基州、堪萨斯州等地的博物馆里竟然还有女战斗英雄的记录。譬如有个家庭主妇突发奇想,将厨余用油积攒起来,捐给国家做燃烧弹。地沟油能够上战场,这算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于是这个家庭主妇成了当地的名人,政府为她披红挂彩,好不热闹。

不过,美国人对于战争与英雄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

美国人憎恨战争,恐怕世界无出其右。朝鲜战争因为征兵过多,直接导致美国总统下台,而越南战争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学生运动。所以在这些博物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民众在当时的家书中表达出的对战争的痛恶,以及学生们写的抗议信。“战争是个混蛋,谁发动战争谁不得好死!”“这战争再不结束,老子就要炸了白宫!”虽言辞粗鄙,却能从中看出美国人极度厌战的情绪。

虽然美国民众反战,却不反英雄。譬如朝鲜战场上被击毙的空军飞行员戴维斯,美国许多博物馆都将他奉若神灵,而巴顿将军更是被诸多美国博物馆神话化,关于他的海报、漫画数不胜数。

和我们看到的好莱坞战争大片一样,美国人崇尚的战争英雄,大都是五大三粗的“孤胆勇士”,他们是美国国家荣誉的化身,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坚守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因而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在北卡罗来纳州博物馆的“战争与武器”特展厅内,我问几位来参观的美国学生,他们怎么看这些英雄。几位美国少年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是真正的“hero”,眼神中充满了崇拜之情。这种眼神,我在中国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华盛顿国家广场是历届美国总统发表演说、举办大型活动的首选之地,面积辽阔,景点繁多。其中有一处,颇值得玩味,就是位于林肯纪念堂下方,毗邻华盛顿国家纪念碑的越南战争纪念碑。这堵弧形的越南战争纪念碑是美籍华裔设计师林璎女士的杰作。林璎女士是林徽因女士的侄女,是当代美国最活跃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设计这面墙时她只有21岁。纪念碑上镌刻了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军人的名字,黑色的花岗岩,蜿蜒的步道,彰显出了特有的庄严与肃穆。

纪念碑下摆放着一朵朵雏菊和康乃馨,可能是牺牲者的家属放的,抑或是敬仰者的祭奠。一些已经年迈的老兵,坐在轮椅上,抚摸着墙上的名字,泣不成声。我曾去过胡志明市的越南战争纪念馆,了解这场战争的残酷—许多战役都动用了白磷弹、达姆弹等违禁武器,不少战士死状奇惨。这是人类的大灾难,无论是越南还是美国,都有纪念。

纪念碑一侧是一片绿化带,立着几尊美国大兵的雕塑,既有朝鲜战场的大兵,也有越南战场的大兵,还有二战中同盟国的战士。美军在20世纪中期的20年里,在亚洲战场上接连失利,败军之将虽不能言勇,但是凭吊战场上逝去的鲜活生命,这无可厚非。

在绿化带旁,我看到几位老人,最年长者可能已近百岁,较年轻者也年过古稀。他们每个人都戴着一顶棒球帽,分别写着二战老兵、朝鲜战争老兵和越南战争老兵。他们的向导告诉我,他们都是来这里为牺牲的战友献花的。

我走过去和他们攀谈,告诉他们我来自中国,我的外曾祖父、祖父与祖母都是二战的老兵,外曾祖父牺牲在华北战场。他们很惊讶。其中那位朝鲜战场的老兵主动拉着我的手说:“我去过香港,中国是一个很美的地方。现在中国和美国是朋友,今后也还是。”

我说:“没错,是朋友。”

那位老兵微微一笑:“我不喜欢战争,我们都希望永远没有战争,准确地说,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本书。海明威痛恨战争,却仰慕英雄,是美国作家里少有的硬汉。在我们身后,那成千上万个名字,包括那三位老兵,都是美国的英雄。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系越战陈列区

在美国,老兵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在国家战争纪念公园看到的那些老兵,都有专门的义工照顾他们。而在许多美国人的墓碑上,墓志铭都只有“二战老兵”或“越南战争老兵”—哪怕此人生前曾是教授、议员、市长,都不如“老兵”更有分量。

在华盛顿、纽约,甚至达勒姆、里士满的许多商店里,都有售卖那几位老兵头上戴着的棒球帽—这种帽子平常人不会买,更不敢戴,除非你真的是为国家而战的老兵。只要戴着这顶帽子,你就可以在公交、地铁、公园、商场、餐厅里享受礼遇。这种帽子,美国人称之为“英雄帽”。

什么是英雄?就是有别于普通人并用实际行动激励了普通人的角色。人们从古希腊时代就相信,只有英雄才能终止战争,才能阻止战争变成更为惨烈的屠杀,并能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且激励更多人走向胜利与辉煌。因此,人类的史诗,归根结底就是一篇英雄的史诗。

这让我想到了一位亲历二战的西方政治家说过的一句话:“英雄,是国家荣誉的象征,是从战争到和平的推手,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好的代言人。”

其实,中国青年人喜爱的美国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英雄文化。无论是真正存在的巴顿将军,还是集诸多英雄形象于一身、在二战时期塑造出的“美国队长”,都是激励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超级偶像,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想,是到了重新为英雄感动的时代了。

猜你喜欢
纪念碑老兵战场
射阳湖畔的一座威严纪念碑
老兵
纪念碑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兵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老兵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