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对农地产权流转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

2015-11-29 01:34阚立娜李录堂文龙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8期
关键词:农地农户经营

阚立娜,李录堂,文龙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金融支持对农地产权流转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

阚立娜,李录堂,文龙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文章基于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利用DEA-Tobit模型对普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流转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分析财政补贴、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是:样本区域内农地流转效率普遍较低,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流转效率高于传统农户;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财政补贴的影响系数最大。据此提出根据经营主体特征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支持策略。

金融支持;农地流转;效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08.008

一、引 言

农地产权流转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1]。随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地流转效率关系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农业规模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推进效率[2],更关系到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实施效果。高效率的农地流转势必需要以现代化的经济方式予以支持,才能实现农地与资本之间的自由转化,弥补农地资源流动性不足的缺陷[3]。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保证农地高效流转的关键,是实现农地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我国普惠型的财政补贴对农地流转的激励效应有限、银行金融在利润的驱使下支持农地流转的内生动力不足、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农地流转的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因此,研究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对于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者们对农地流转效率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潘锦云(2011)认为,我国农地流转整体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已实现流转的农地未释放出规模效应、未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未能发挥示范效应[5]。由于农地流转效率是由农村资源禀赋状况、农业生产宏观经济环境和农户个体的生产行为共同决定的[6],同时流转效率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7],并且受土地流转剩余、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等资源条件,农户年龄、农户“乡土情结”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农地流转效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在经济发达地区农地流转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8],而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效率更加稳定[9]。在农地流转效率测算方面主要有构建农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9-14]。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农业部软科学项目(K312021301)

作者简介:阚立娜(1982-),女,河北廊坊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李录堂(1962-),男,陕西宝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文龙娇(1987-),女,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农地流转效率水平进行了理论分析,或是从宏观角度对某个地区的农地流转效率进行测算。而利用农户微观数据,测算不同经营主体的农地流转效率,并分析农村金融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基于杨凌示范区302份微观数据进行的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研究是对现有农地流转和农村金融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是在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农地这种稀缺资源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在各种用途中的优化配置,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产出。农地流转带来的效率水平的提高,应该是来自流转后能够增加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使农业产品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提高,而不应该来自简单地把分散、细碎的农地集中起来耕作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流转必须通过货币资金流通方式加以实现,同时充足的资金量还有利于吸引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或引进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地流转效率的提高才能够得以有效实现。

1.金融支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影响农地流转效率

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是农地流转效率的源泉。市场化改革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推广使技术创新主体更加多元化,对金融数量和种类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投资活动。农地流转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提高的生产效率源于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应用。因此,金融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影响了农地流转效率。

2.金融支持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能力影响农地流转效率

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应用能力、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力、市场认知能力等是实现农地高效率流转的核心条件。农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与地区经济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地区经济水平越高、农村金融发展越快,教育资源就越丰富,农业科技教育越容易推广和普及,也越有利于职业农民的培养。综合素质高、科学能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农地规模经营的效应,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产出水平。因此,农村金融支持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素质影响了农地流转效率。

3.金融支持通过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提高农业投资规模

当经营主体获得一笔资金后,会将其存入银行,然后经过银行体系产生一连串的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从而使得这笔存款可以派生出更多的存款总额用于发展农业规模投资。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可以满足更多的经营规模主体的资金需求,用于农业投资,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银行系统可以将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投入到农地流转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农业项目,将资金的流动性和土地的非流动性结合起来,发挥了两种要素的互补优势,从而提高了资金的投资收益率,进而提高了农地流转效率。

(二)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作用机理

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正规金融机构的银行贷款以及来自非正规渠道的民间借贷是目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主要的外部性资金来源。三种金融支持方式分别通过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农户流转行为和农地流转资金成本来影响农地流转效率。

1.土地流转补贴(规模经营补贴)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土地流转补贴是一种农业政策性专项补贴,是政府为了推动农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土地流转双方和流转平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也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假设在没有流转补贴的情况下,农地的总需求曲线用D表示,农地总供给曲线用S表示。当市场实现均衡时,均衡价格为P1,均衡需求总量为Q1。当政府对大规模经营者提供流转补贴,每亩补贴额度为t元,导致规模经营者的土地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到D1。假设农地供给曲线不变,由图1可以看出,农地流转市场的均衡价格上升到P2、农地总供给量上升到Q2,补贴前后的均衡价格之差即为单位土地流转补贴t。

图1 流转补贴对农地流转市场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得出流转补贴使土地流转市场的流转价格上升,土地供给规模也增加,因此土地转出方的流转收益会增加,农户更愿意将农地流转出去。对于土地转入方,流转补贴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转入土地从事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流转补贴使得农地转入价格上升,获得补贴的大规模经营农户会将一部分小规模经营户挤出农地流转市场[15],客观上推动了农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故提出假设一:农地流转补贴的获得对农地流转效率有正向影响,即政府设置的补贴额度越大,补贴的规模标准越低,对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越有利,农地流转效率越高。

2.银行正规贷款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银行贷款主要是对农地转入方产生影响,农户经营规模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转入土地的数量,而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农户的农业生产预算约束[16]。借鉴张海洋、平新乔(2012)[17]的农户借贷决策模型,将农户转入土地行为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解释。假定农户从事规模生产的土地全部来自流转市场,转入土地的面积为T,单位土地的租金是t;选择的农业经营项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成功的概率是p,土地单位产出水平是R,当项目失败时产出为0。此外,单位土地面积上还需投入的资金为k,总资金需求为Tk。为简化分析,假设农户的资金需求全部通过银行机构借款满足,利率是r;农户投入的劳动力、种子等其他要素的使用费用都以资本的形式记入在总资金需求中,借贷成本在计算收益时计入总成本中。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得到农户从事该农业项目的期望净收益函数为:

公式(1)中,pR-t-k(1+r)为单位土地的期望净收益。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以及土地和资本使用费用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农户投入的企业家管理才能,农户的期望收益一般都不大于零。此外,农户所使用的资金一般不会全部从银行机构贷款,一部分可能来自自有资本、一部分来自于民间借贷,这样考虑到自有资本的机会成本和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农户所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就可能为负。因此,假设pR-t-k(1+r)≤0。

对农户流转农地的期望净收益函数求全微分,可以得到

故提出假设二:银行贷款获得的越容易,农地流转效率就越高,即正规贷款利率越低、手续越简单,规模经营主体可获得的贷款数量就越多,从而可以转入更多的土地,发展规模经营。

3.非正规金融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由于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非正规金融既是对正规金融信贷的有限替代,又是对正规金融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有益补充。对于满足小规模经营农户、小农场和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从图2可以看出,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为D1,正规金融的名义供给量为S1,名义利率水平为r1,但是由于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和高额的交易成本导致其实际的供给量减少到S2,因此正规金融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是r2。在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户产生的资金需求首先通过无息的民间借贷来解决,其借贷需求量为D2,是一条水平线,不受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当无息借贷无法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时,会选择有息的民间借贷,其需求量为D3,有息借贷的市场供给量为S3,利率水平是r3,位于正规金融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水平之间。正规金融交易成本和其他隐性成本的存在使农户信贷需求受到较强的限制,无法满足农地流转的资金需求,因此只能寻求民间金融市场进行借贷,从而产生了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18]。

图2 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

故提出假设三:非正规金融对农地流转效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即经营主体获得民间借贷越容易,相对于银行金融的借贷成本就越低,从而会选择用更多的民间借贷来替代银行借贷,发挥金融对农地流转的支持作用。

三、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年7-8月对陕西杨凌示范区五个乡镇农户的随机调研。调查对象为转入农地的经营主体,包括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企业,这些经营主体虽然在耕种面积、经营类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共同之处是通过农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为92.3%。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分为普通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种植面积在10亩及10亩以下的农户被认为是普通经营主体,而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通过资格认证和已注册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

杨凌示范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现代化经营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实现农地产权流转,并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4年底,该区已培育家庭农场44个、农业合作社424个、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共流转土地4.9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因此,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农地流转效率测算

DEA是一种根据多投入、多产出指标对类型相同的经济单元进行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模型按照生产规模报酬是否可变分为CCR模型和BB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测算的效率水平能更加准确、真实。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假设对n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测算,每个单元都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ij表示第j个单元的第i种投入,yrj表示第j个单元的第r种产出,这样每个单元对应的输入向量为Xi=∣x1i,x2i,x3i,…,xmi∣T,输出向量为Yi=∣y1i,y2i,y3i,…,ymi∣T,其中xij>0(i=1,2,3,…,m;j=1,2,3,…,n),yrj>0(r=1,2,3,…,s;j=1,2,3,…,n),以产出为导向得到最大化的约束条件:

其中,ε为无穷小量;eT为单位向量;S+、S-代表松弛变量,λ为第j个单元的权重,θ为第j个单元的效率值。若θ<1,S+、S-不全为零,则认为被评价单元无效率;若θ=1,且S+、S-全为零,则认为被评价单元DEA有效;若θ=1,S+、S-不全为零,则被评价单元DEA也是无效。

农地流转效率可以看成是投入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所获得的最大效益。因此,DEA模型中,选取农地转入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量、土地转入费用作为输入指标。农地流转产出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通过农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二是农地流转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因此,选取亩均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输出指标。

(三)金融支持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为了考察农村金融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以DEA模型测定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以金融支持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Tobit回归进行分析(见表1)。

模型Ⅰ形式如下:

此外,为了增强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在模型中加入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土地流转价格、土地流转类型、农业经营类型等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Ⅱ的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Zi是控制变量;γ为相关系数。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农地流转效率分析

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WinDEAP软件,利用DEA-BCC模型计算基于产出导向的不同类型农业主体的农地流转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流转效率平均值

综合技术效率值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流转效率值,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农户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271,效率水平比较低。由于综合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在给定的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条件下,农地流转带来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的比率,说明目前杨凌区农地流转带来的产出水平仅为最大可能产出的27.1%,还有72.9%的提升空间,即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还可以再增加72.9%。其中,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值最高为0.304,其次是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而普通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只有0.217。

纯技术效率是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农地流转效率值,反映了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经营主体投入的各种要素是否存在浪费。从表2可以看出,农地流转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295,效率水平也比较低,说明各种要素投入存在大量的冗余。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来看,农业合作社的纯技术效率最高,其次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普通农户的纯技术效率是最低的。

规模效率可以反映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地流转的规模是否达到了农业最优生产能力下所要求的规模,所有经营主体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917,效率水平比较高,说明农地流转带来的生产规模接近于最优。在308个农业经营主体中,有202个农户农地流转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49个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57个农户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说明大部分农户仍有可能达到农业生产最大化的最优规模。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来看,种植大户的规模效率最高,其次是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和农业企业,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效率最低。

由于综合技术效率是通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相乘得到的,因此样本农户农地流转综合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低引起的,即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未实现投入要素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导致要素资源存在浪费,致使综合效率水平较低。进一步,从表3可以看出,在保持要素投入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样本内所有农户的人均收入平均值可再提高2.297万元,农地亩均产值的平均值可再增加0.157万元;在保持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家庭劳动力平均值可减少0.464个投入、土地费用可再减少1.119万元投入、固定资产支出可再减少1.786万元投入、流转农地面积可减少12.971亩。同时,也可以看出,农地流转面积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口。在现有农地流转规模下,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表3 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产出和投入松弛量

纯技术效率是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农地流转效率,根据纯技术效率的高低对样本农户进行分类,进而得到样本效率值的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农地流转效率分布情况

在所有样本农户中,农地流转效率值在(0,0.2]区间的农户有86户,占样本总数的27.92%;效率值在(0.2,0.4]区间的农户有102户,占总样本的33.12%,是样本农户分布最多的区间;效率值在(0.4,0.6]区间的农户有58户,占样本总数的18.83%,效率值在(0.6,1)区间的农户总计有42户,占样本的13.64%;效率值为1的农户有20户,占样本总数的6.49%,效率值为1,并不代表农户的农地流转带来的产出水平已经最大,只是说明与其他农户的农地流转效率相比,占有相对的优势。农户农地流转效率在不大于0.6区间内的累积百分比达到了79.87%,说明调查区域内2/3以上的样本农户农地流转效率低下,农地流转技术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农地流转效率以及金融支持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程度,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影响农地流转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模型Ⅰ中只包括金融支持变量,即是否获得财政补贴、获得银行贷款难易、获得民间借贷的难易。模型Ⅱ中加入了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农地流转价格、流转形式、农业经营类型6个控制变量。运用Stata12.0软件,对农地流转纯技术效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样本农户农地流转效率Tobit回归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模型Ⅱ的回归结果要优于模型Ⅰ。因此,用模型Ⅱ的结果进行分析。

1.金融支持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在模型Ⅱ中,金融支持的三个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都显著为正,即获得财政补贴、银行贷款越容易和民间借贷越容易,农地流转效率就越高,与研究假设一致。进一步分析,是否获得财政补贴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最显著,说明目前财政补贴是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主要金融支持,经营主体对国家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很大,农地流转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财政的导向下发挥出来的,从短期来看财政补贴对农地流转效率有正向推动作用,但是从长期看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5]。银行贷款应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和低收益性决定了正规金融发放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和高成本,而且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市场能够接受的抵押物,导致获得正规金融支持比较困难。因此,银行贷款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虽然为正,但是影响系数比较小,其作为农地流转催化剂的功效没有完全发挥[19]。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小规模生产活动的资金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借贷的金额较小,隐性成本比较高,对于支持农业大规模经营能发挥的效应有限。因此,民间借贷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系数是最小的。

2.控制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控制变量中,文化程度、流转价格、流转形式和经营类型对流转效率影响显著。文化程度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为正,综合素质高、科学能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农地规模经营效应,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产出水平。农地流转价格对流转效率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价格越高,规模化经营的成本越大,可获得的盈利空间越小。流转形式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生产要素价格越能反映资源稀缺和社会供求状况,农业生产领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就能最大地转化为市场领域的经营效率优势。经营类型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非常显著,且为正。表明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的农地流转更能发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优势,但同时由于我国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生产领域最基本的组织形态,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和规模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DEA-Tobit两阶段法,对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流转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金融支持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区域内的农地流转效率普遍较低,金融资本与农地流转规模之间的配置结构失调,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不同经营主体的流转效率也不同,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影响农地流转效率的因素中,财政补贴、正规银行贷款、非正规借贷三个金融支持变量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显著为正,但影响程度不同。说明足够的金融支持是农地流转效率提升的保障,但要根据不同金融种类科学合理地利用。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①实施全国统一的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补贴政策;将普惠型的农业补贴改革为有重点、有导向、分类明确的规模经营补贴和种粮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激励效应。同时避免农业经营主体过度依赖补贴,提高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支持的主动性。②加快农地产权流转制度与立法改革,提高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品的市场属性,将债权性质的抵押转变为物权性质的抵押,从而提高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农业规模化的内生动力。③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使之成为解决传统农户和小规模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④建立统一的土地银行,为土地市场化流转搭建金融支持平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流转效率的关键性因素[20]。完善的市场化流转模式既可以保证农地大规模集中连片经营,又能保护转入户、转出户等流转主体的经济利益,提高转入、转出意愿,并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吸引农业经营主体长期投资,提高农地的经济效率。

[1]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63-77.

[2]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26.

[3]李录堂.双重保障型农地市场流转机制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4]程郁.完善农地抵押贷款制度的思考[J].中国国情生产力,2015(1):27-29.

[5]潘锦云,汪时珍.制约农地流转效率提升的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43-146.

[6]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5):82-90.

[7]方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绩效评价[J].财贸经济,2011(1):130-135.

[8]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4):87-93.

[9]陈章喜.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学理与实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7-103.

[10]吴晨.不同模式的农地流转效率比较分析[J].学术研究,2012(8):69-73.

[11]程飞,信桂新,魏朝富,等.农地流转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2015(1):110-117.

[12]章兰兰,张绍良,侯湖平,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农地流转效率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1(2):10-15.

[13]汤建饶,曾福生.经营主体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绩效与启示——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5):134-136.

[14]孙屹,杨俊孝,王岩.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8):26-33.

[15]黄祥芳,陈建成,陈训波.地方政府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分析及完善措施[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6.

[16]何安华.农户土地租赁与农业投资负债率的关系[J].中国农村经济,2014(1):36-42.

[17]张海洋,平新乔.土地流转、信息甄别与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J].世界经济,2012(3):36-48.

[18]李茜,谷洪波.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绩效分析与政策规范[J].经济与管理,2010(1):68-71.

[19]海自高.信贷约束视角下的农地流转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18-31.

[20]杨万春.农地高效率流转制约因素分析与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0(6):74-76.

[责任编辑:张 兵]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upport on Farmland Property Transfer Efficiency —The Case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KAN Li-na,LI Lu-tang,WEN Long-ji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support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taking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employs the DEA-Tobit model to measure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for both ordinary and new agriculture business entities.Moreover,it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financial subsidies,formal loans and private lending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The main conclusions are:The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is generally lower in the sample region,but the efficiency of new agricultural entiti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farming households; Different types of financial support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among which financial subsidies are the biggest influencing coefficient.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the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iated financial support strateg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usiness entities.

financial support;farmland transfer;efficiency;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F301.1

A

1007-5097(2015)08-0055-07

猜你喜欢
农地农户经营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