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为核 创意领先——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综述

2015-11-29 11:12陈知春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方队公开课新华社

■陈知春

新闻为核 创意领先——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综述

■陈知春

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是今年以来各大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对于各类新媒体终端来说,这不但是一次持续时间长、报道范围广、传播渠道多样的重大报道,更是一次创意策划、角度选取和终端呈现方式的比拼。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稳妥把握此次重大宣传报道基调的同时,以新华社客户端、新媒体专线等为融合展示的核心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报道的资源优势,在报道中通过简易产品开发,为受众提供实用的服务资讯,巧妙平衡新媒体传播的时、度、效,充分体现出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规模化:报道创新与公益活动融合

在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中,究竟以什么样的内容抓人眼球,编辑部进行了多次讨论。胜利日,我们该记起什么?在那些记录抗战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中,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策划团队决定联合各大新闻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首次在网络上发起 “抗战公开课”大型报道和公益传播活动,打造媒体融合经典作品,领衔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有效发挥舆论主导作用。

9月1日,“抗战公开课”在新媒体中心及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优酷网、新浪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优酷移动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等新兴媒体陆续推出,在延安、北京、南京、沈阳等城市接续展开。报道采用网络流行的视频公开课形式,突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图片、图表、史料等形成新媒体课件,并配以教师讲课、学生播放自制DV、烈士遗属口述历史等多种形式,再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夺取抗战胜利的光辉岁月,讲述抗战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从率先推出的 “公开课倡议书”到最终上线的 “抗战公开课”,均获得了业内高度认可,读者及网友纷纷点赞。

图1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 “抗战公开课”大型专题页面,扩大了此次公开课活动的影响。(见图1)“抗战公开课”活动共推出线上公开课4集以及 《今天,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上一堂 “抗战公开课”——网上公开课接力传递抗战正能量》等相关报道稿件多篇,登上各大主流媒体首页,在新浪微博 “抗战公开课”成为热门话题,获得了超过295万的点击数,腾讯微博阅读量达170万次。“抗战公开课”大型报道活动在网络广泛传播,有效引导了舆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精细化:时效性与深度阅读融合

在这次 “9·3”阅兵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首次以直播页面的形式对大型活动进行报道,重要新闻实现全网首弹,总体浏览量创上线以来最新纪录。其中,当日 “硬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新华社客户端第一时间进行弹窗推送,这条快讯实现移动互联网范围内首发首弹,新华社客户端发布后,各中央媒体和商业媒体客户端先后弹窗。(见图2)

图2

新华社客户端发稿时间和弹窗时间全面领先其他客户端,是由于社领导靠前指挥、前后方良好协调和配合,推送文字简练准确、要点清晰。数据统计显示:9月3日10时18分弹窗推送后,这条快讯的瞬间打开量达到270万,当天上午直播系列报道用户总体浏览量超过7400万,创造了新华社客户端上线以来的新纪录。

在随后的报道中,《国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详解阅兵和裁军等问题》《七大军区坚决拥护中央裁军30万的决策部署》《中国国防部:2017年底基本完成30万裁军》《数图|盘点中国历次裁军》等千字以上稿件,充分满足读者对于了解核心新闻之后的移动深度阅读和延展阅读需求。客户端的移动深度阅读同时满足人们 “热度和深度”的信息获取需求,通过 “时效性”与 “可读性”相结合,将新华社客户端内容、产品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图3

全景化:“场景新闻”与地图式直播融合

按照社领导的创意,新媒体中心技术团队采用HTML5技术制作3D街景地图,将阅兵沿线400多名新华社记者姓名和分布点位制作成全息图,逐一在地图中标出,用户可通过手机应用点击现场记者,了解每位记者最新报道内容,360度全景观看新华社的阅兵报道。通过3D街景地图,充分发挥出新华社前方记者布点多、视角广的优势,全景、立体展现阅兵报道精彩内容,在新华社客户端以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快速、持续播发新华社记者在阅兵现场记录下的所见所闻,记者可直播,网友可互动,专家可点评,展现方式直观,获得网民喜爱。(见图3)

轻量化:卡通人物与动新闻融合

新华社客户端 “9·3”阅兵报道中,首次采用新媒体中心原创设计的卡通形象人物 “小新”为核心,创意推出 “9·3阅兵早知道——小新带你看阅兵”系列动新闻产品,播发了 “方队篇”“空中梯队篇”“9·3阅兵必备秘笈”等多部 “动新闻”,视频点击量过百万。(见图4)

图4

动漫人物 “小新”以讲解员的身份出现于动新闻中,逐一讲解本次阅兵的总体情况、徒步方队、老兵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方队、国外方队和代表队、现场配乐等内容,带读者了解 “9·3”阅兵程序和部队装备基本情况。鲜活的“小新”形象,结合动新闻对阅兵情况进行解读,以 “四两拨千斤”的轻量级创意凸显了报道的新媒体特色,有效地拉近了新华社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平台化:全景式与个性化融合

在这次 “9·3”阅兵报道中,新媒体中心与社内的国内部、对外部、国际部、摄影部、军分社、音视频部、CNC、新华网等相关业务部门协同作战,开展融合报道,运用 “半屏头条图”“动新闻”“数据图”等新媒体报道手段,对全社“9·3”新媒体报道精品进行360度全景式全媒体展示。

新华社客户端将新华社记者独特视角、独家采访、独具特色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集纳,制作成轻应用或动新闻,《360度全景摄影》《阅兵期间的十大值得永久珍藏的现场图》《阅兵期间的十大值得永久珍藏的GIF图》等分别按照时间轴和空间轴规律,制作完成的集纳式报道,为读者展示新华社记者在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拍摄的多媒体、碎片化内容,在移动端满足用户对阅兵现场报道的多元化需求。

移动化:前方采集与后方制作融合

新媒体中心技术团队,全程参与到“9·3”阅兵的新闻报道中来。新华社前方记者用手机即拍即传的视频和图片,分别制作成轻应用、数据新闻等,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微博、微信立体式播发,以可视化、可互动的方式简单直观盘点用户最关注的阅兵内容。《全景视频看阅兵|走进阅兵前夕的天安门广场》《不服来测|“9·3”阅兵你知多少?》等轻应用展示效果出众,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动新闻 《手机中的阅兵?电视中看不见的镜头》,用 “以草根打专业”的方法,整合新华社记者在前方用手机拍摄的碎片化报道素材,把记者在现场看到的、电视直播里又没有的画面传递给受众。截至9月6日上午,该条动新闻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90万,排名居前列。

在这次报道中,新媒体中心突出主题和重点,突出融合报道,突出新媒体特色,满足各渠道终端需求。坚持从读者视角着手进行创意策划,紧紧围绕新闻内核,打破终端界限、部门界限、传播界限、稿件界限,努力推动媒体融合,用融合思维打造出一系列新颖别致又同时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产品,圆满完成了这次以 “9·3”阅兵为高潮的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为今后的此类大型重点报道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精细化、全景化、轻量化、平台化、移动化的新媒体之路。

(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室副主任)

观点速递

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政府显然是走在最前面的力量。面对危机,政府不仅要冲在最前面,成为拆除危机的首席行动者,同时需要告诉民众:危机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政府须将关乎危机的信息及时告知民众。也就是说,在应对危机时,政府需要扮演两个角色:一是危机行动者角色;二是危机沟通者角色。

——张涛甫,《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上

猜你喜欢
方队公开课新华社
再创新高
共和国阅兵中的女兵方队
盛世庆典谱写壮丽华章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国成立70周年阅兵精彩回顾(二)
视界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第一次公开课
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