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的宫殿—世界首座牦牛博物馆致敬西藏畜牧文化

2015-11-30 04:25景琨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牦牛藏族西藏

文│景琨

牦牛是属于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运、烧、耕,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牦牛的被驯化、被畜养、被役使、被广泛利用,以及它的被精神化、被艺术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章中的一个传奇故事。

2014年5月18日,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正式开馆。牦牛博物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持西藏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根据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由北京市对口支持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项85目,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保护地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从2010年冬开始创意构思,2011年开工建设,至2014年最终落成。

西藏牦牛博物馆全面综合地反映牦牛这一独特物种历史、现实生存状态,以及牦牛在与高原居民相随相伴的历史长河中,对藏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分别从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等方面,全面揭示牦牛文化的独特价值。牦牛博物馆包括四个展厅,分别是感恩牦牛厅、探秘牦牛厅、相伴牦牛厅和灵美牦牛厅。

步入牦牛博物馆大堂,可以看到用藏、汉、英3种文字书写的“牦牛精神”——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对人类性情的形容吗?是的,牦牛博物馆就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的人类学博物馆。

已故西藏著名历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也是牦牛博物馆最早的顾问曾经深情地说:牦牛对藏族的恩惠太多太深了!我们要永远感恩牦牛!

在通往感恩牦牛厅的通道的一侧,用藏、汉、英3种文字书写着两句话,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这句话是十世班禅大师生前说过的,深刻揭示出牦牛与藏族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句是“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这是藏族的一句民谚,反映出牦牛的分布与藏族的分布是基本一致的。感恩牦牛厅的主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藏族驯化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

所以藏族从古走到今天,应当感恩牦牛。

感恩牦牛厅摆放了128个牦牛头骨。每头牦牛都有它的名字、性别和存活年龄。在博物馆保存的原始数据中,还有它的生存地点、主人姓名,以及这头牦牛生前的故事等内容。它们都为主人家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秘牦牛厅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为背景,主要展示牦牛的起源与迁徙、驯化与畜养、变迁与分布、生物学特性、科研与保护等内容。

相伴牦牛厅是4个展厅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分为家庭一员、劳作伙伴、化身万千、民族护法、功勋之舟等5个部分。

在牦牛产区,广泛流传着一首民歌《斯巴宰牛歌》,这首歌反映了藏族先民的宇宙形成观,在这其中,牦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歌中唱到:“斯巴(宇宙、世界)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置高处,突起山峰高耸耸;剥下牛皮铺平地,宽广大地平坦坦;割下牛尾沉江河,源源流水长远远。”

这种大胆的比喻与夸张,反映了牦牛对于高原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重要性。的确,牦牛以其一切、包括它的肉、奶、皮、毛、骨、角乃至于它的粪便,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高原社会的政、教、商、战、娱、医、文等领域,参与了西藏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和性格。

相伴牦牛厅还通过标本和雕塑向参观者重现了牦牛驮运的场景。

在没有汽车的年代,牦牛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无论是转场放牧、盐粮交换、军事战争、政治事件,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牦牛。

这里展示的在辽阔高原的驮运场景,可以使参观者联想到藏族人民与牦牛走过的漫漫长途,感受到在牦牛背上驮载的历史和文化。

牦牛从降生开始便成为藏族家庭中的一员。牧民会给每一头牦牛取名字,牦牛劳作时受到厚待、生病时得到照顾,它们老了,会在悲伤的诵经声中离去。即使生产性淘汰,牧民也满怀恋恋不舍之情,牦牛则竭其一生奉献于藏族人民。

展厅里正在播放的一段视频,是在班嘎县纳木错边的牧场拍摄的,一头小牛犊在寒冷的春夜降生,主人一直在牛圈里守候。第二天,乡亲们会给主人敬献哈达表示祝贺。这头小牛犊被取名为“纳木错普”,意为纳木错之子。主人还把刚出生的小牛犊送给孙子作礼物,从此后,他们将一起相伴长大。

展厅摆放着一顶牧民平常使用的帐篷,是用牦牛毛编织的,这种帐篷透光透气,还能遮挡雨雪,这就是牧民千百年来的家。牧人住着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喝着牦牛奶,吃着牦牛肉,睡着牛毛毡,穿着牛绒衣或皮衣,骑着牦牛,世世代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远古走到今天。可以说,在传统的牧区,除了帐篷杆子、烧茶煮肉的锅、缝制衣靴的针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从牦牛身上获取。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牛皮船是人们渡江过河的工具。展厅展示的牛皮船是曲水县俊巴村村民手工制作的,它往返于雅鲁藏布江。虽然现在那里早已通了公路,但村民们至今记得,这个村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是用牛皮船运来的。以往在高山峡谷之间,人们架起的溜索桥,用的也大多是牦牛皮绳。

牦牛材料用于古代军事,是非常普遍的。

展厅陈列着两件由牦牛毛编织的头盔和盾牌,约是公元7-10世纪的藏品。还有一件在牦牛皮上缀着的鱼鳞状铁甲片,约是14-15世纪的藏品。透过这些实物,人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目睹在古老的年代里,巍巍青藏高原之上,各部落之间骑着牦牛,穿着牦牛盔甲,互相厮杀和搏斗的场景。

在中国现当代史中,牦牛为中国的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也作出过巨大贡献,堪称“功勋之舟”。

早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踏上雪山草地,行军最为艰苦卓绝的时刻,藏区人民就曾用数百头牦牛支持红军。红军老战士曾满怀深情地回忆靠吃牦牛肉、喝酥油茶,补充能量,继续北上的情景。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藏族人民赶着牦牛支持解放军进藏。有资料统计,在进军西藏的漫长运输线上,曾经动用了100多万头次牦牛驮运弹药、给养。一位十八军老同志回忆说:“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西藏和平解放,是党的政策的胜利,也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今天,人们行走在青藏高原大地,可以看到公路纵横,桥梁高架,电网密布,而这其中都有牦牛坚韧的身影。

还需特别提到的是,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是牦牛将沉重的登山物资驮载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登山健将们才有可能继续向最高峰发起冲击。许多登山英雄感叹,如果没有牦牛,人类可能至今还无法登上珠峰。

以“感受灵与美的艺术”为主题的灵美牦牛厅则以岩画、壁画、礼赞、现代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和生活中的牦牛形象7种艺术形式表现牦牛特有的美感,达到精神与艺术的融合。西藏很多的艺术作品关乎牦牛,作为民间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牦牛千百年来为藏族人民传达着灵与美。

总投资1.1亿元,占地1万平方米的牦牛博物馆由如今已60多岁的援藏干部吴雨初一手创立。吴雨初认为,牦牛文化是西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说:“一般人认为西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宗教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畜牧文化和游牧文化是西藏文化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部分,而做牦牛博物馆其实就是在保存畜牧文化。”

猜你喜欢
牦牛藏族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跟着牦牛去巡山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