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探究

2015-11-30 09:31潘冰
中国纤检 2015年16期
关键词:质量控制

潘冰

摘要:运用调查研究、推理归纳的方法,对比国内外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现状,分析国内纺织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提出了建立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的思路,以图明晰当前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环节中诸多机构的关系,得出了需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的结论,并指出了监管理念和考虑不周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纺织品;质量控制;检测监管

一、生态纺织品的概念

“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纤维出产和纺织品制作进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在使用进程中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无害,在废弃处置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纤维原材料及其制成品。纺织品的生态性带有三方面的内容,纺织出产生态性、纺织消费生态性、纺织处理生态性[1]。

二、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主要分监督管理与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两类。监督管理的主要实施方是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及其下属单位,区别在于前者负责企业生产领域的监管,后者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这就导致很多重复检查、重复检验的发生,而一旦发生质量事故,通常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局面,也就是当下批评最多的“九龙治水”的局面。质量保证体系以ISO9000系列为主,强调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大部分的实验室检测活动过程以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17025:2005)依据,保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自从全球掀起环保和绿色消费热潮以来,消费者对生态纺织品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企业面对的质量压力越来越大。现在质量问题困扰着许多品牌企业,纺织行业应该重点思考行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漏洞和质量监管的有效性问题。怎样确立企业、行业和市场的质量有效管理体系,更好地提高国内纺织品的产品质量,是生态纺织品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1.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的框架

当前我国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分为两个领域,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国家质检总局下辖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国内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由稽查人员赴企业进行抽样,抽样后送交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完成后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局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国内流通领域商品的质量监管工作,由工作人员到市场上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后送交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验完成后由省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对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除了监管领域不同外,两部门的监管职责完全重叠。

国内的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可分为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针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由两个不同的部门监管。其中质量监督部门既有监管职能又有检测能力,主要针对生产领域实施质量监管,监管体系覆盖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只有监管职能,没有检测能力,主要针对流通领域实施质量监管。

2.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证明了,利用市场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是最有效的,也是以后发展的方向。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维权意识也增强了,企业再想靠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来赢得市场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这意味着建立新型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新体系的建立主要关系到标准体系的完善、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提高以及增加制度保障、提高行业管理效率、转变企业质量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和加快信息系统监管建设等手段。

质量管理的趋前化形势已经确立,生态纺织品的质量监管体系涉及整条产业链,只有企业、行业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力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关部门要对流通领域的产品实施质量监管,预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有效提高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水平[2]。

三、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建设新型的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将是一项漫长的工作,需要企业、行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应该完善标准体系;二是要提高检测机构检测能力;三是增加制度保障,明确责任主体;四是提高行业监管效率,力求产品认证普遍化;五是转变企业质量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竞争力;六是加快信息系统监管建设步伐,避免重复检测。基本完成了构建新型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的框架构建。

(1) 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滞后是中国纺织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最大问题。我国的标准内容上还有很多欠缺,主要体现在标准覆盖面较差;在环保、安全等方面要求偏低,或缺少考核项目;同级标准之间重复率很高;上下游标准间衔接不到位等问题。标准管理部门应当规范、完善纺织服装行业的标准系统,梳理现有的标准,采纳国外标准中的有益成分,建立起符合生态要求、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标准系统,并予以严格的执行[3]。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产品检测率不到45%,也就是说流通领域内销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未经过有效的检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一是应该提高检测水平;二是应该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加强服务;三是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发现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四是应该扩大检验覆盖面,避免劣质产品蒙混过关。

促使国内环保方面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相吻合,建立相适应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是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态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其主要内容为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可以为实施环境法的其他规范提供准确、严格的范围界限,因为认定行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标准的竞争 [4]。我国急需建立与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这既能帮助我国出口企业突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可以构筑中国的“绿色防线”将低于我国环境标准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维护我们的权益。参照ISO14000系列标准,我们建立了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标准、审核标准、标识标准、行为标准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标准等,通过17个要素的PDCA过程来持续改进,使产品从产前到制造、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对新产品而言,要多鼓励企业建立适合自己产品特性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主要对安全和低碳环保等方面加强制约。这可以促使企业生产出各种差异性产品,满足各个阶层消费者的要求。

以《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来说,首先要增加检测项目如驱虫剂、重金属、阻燃剂等,尽快达到Oeko-Tex 标准100的要求;其次是考虑环保因素,严格控制有害物质限定值;三是扩大标准使用范围,将毛绒玩具等纳入标准范围;四是明确实施与监督细则,保证标准的强制性效果。

(2)提高检验机构检测能力,整合检验检测机构

增强检测能力建设,坚持检测程序的合理化、规范化,出具科学、公正、准确的检验数据,通过投入先进设备、开展检测新项目来增强检测能力的广度,通过强化学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来增强检测能力的深度,以严谨的态度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推出有效的技术依据,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生态纺织品检测机构要通过主动学习,掌握更多新兴的纺织材料和纺织技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为企业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生产出更多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一个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优劣、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和能力。

检验市场开放。当前外国检验机构拥有技术优势,国内检验机构中如质检总局拥有行政优势,其他的国内第三方检验机构如果不依附于一方很难生存。下一步应尽快放开检测市场,让市场自行选择检测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内检测机构快速发展。

(3) 增加制度保障,明确责任主体

一是将检验检测与质量监管相结合,通过检验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监管;二是国家检验检疫机构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将技术服务作为监管的有机内容之一,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从标准方面来说,我国标准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两种,其中强制性标准虽然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执行的标准,但是仅属于标准范畴,不能替代技术法规。目前要想深入持久地发展纺织业,就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法规、技术标准、法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法规体系。我国纺织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吸收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纺织技术法规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把纺织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及时转化为技术法规,使之更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应创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对监管的有效性进行考核评价。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监管人员,考核他们是否按照标准程序要求工作,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人员应实施再培训,再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企业的诚信情况建立诚信档案,严格监管处罚不诚信的企业,奖励诚信企业,促使企业的诚信度不断提升,自觉自愿地提高产品质量。

(4)提高行业监管效率,力求产品认证普遍化、强制化

品牌企业在监管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应尽量认识解决,不要擅自利用媒体手段。企业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和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和交流以解决和避免该问题再次发生。单纯地把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推给企业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目前的监管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改变,重点考虑如何避免出现问题,而不应该还是在发现问题,然后处罚企业这一初级层次上进行监管。已经处罚了这么多年质量事故还是屡屡发生,这必然是国家监管的有效性出了问题。只有深入到生产的各个过程实施监管,才可以真正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

产品认证可以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提供参照,由权威部门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最终出具产品认证标志,这可以帮助消费者辨别产品质量、了解产品的功效,提高产品的认知度。这几年经常看到一些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对消费者进行误导,造成了很多的纠纷,应该实施规范的产品认证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经推出了系列产品功能认证,这对于该行业意义重大,也将成为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一环[5]。

产品认证下一步应该效仿国外的一些做法,采用强制性取证。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想对外销售,都必须要通过权威检测部门的检测,并获得许可证,目前国内的食品企业都已经实行了生产许可制度,这也应该尽快推广到生态纺织品领域,毕竟这都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5) 转变意识,提高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品也曾经有过很辉煌的一页,瑞蚨祥,盛锡福等等都曾经是国内外公认的大品牌,至今没有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做到那种境界。现在的企业必须能够在具有专业技术的检验机构的帮助下进行发展,提高素质,塑造形象,做成优质品牌,提升我国的纺织品品牌形象。质量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成长、提高。

1)加强学习教育。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学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转变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能力。

2)作为纺织品检测单位来说,应该实施执法多元化能力建设。与企业多交流,沟通,主动和企业管理者交朋友,为企业提供检测部门独有的优质服务,将“出现问题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找出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源头”使质量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3)企业应当创新机制,建立新型产业。逐步减少污染大户,耗能大户,扶持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6) 加快信息系统监管建设步伐,避免重复检测

近年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纺织品的生产和经营模式。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我国纺织品企业很难在信息化方面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能否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以尽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我国纺织业的发至非常重要,但单个的纺织服装企业,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国家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加快信息系统监管建设,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

1)建设产业链监管体系。对产业链上的各个过程实施统一的监管,是最有效的监管体系。在发达国家,大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很强,他们基本都出台了自己的检验标准和方法,建立适合自己的质量监管体系,甚至涉及到各个过程供货商。根据纺织面料生产特点,面料的染色和后整理过程是面料加工的关键过程,不同纤维的染色性能不同,染色技术参数也不一样,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面料的破损,布面变脆、弹力变差、水洗尺寸变化,甲醛、pH值超标等都与这过程的操作息息相关。政府对服装的原辅料直接监管,可以防止纺织品企业上当受骗,也可充分利用纺织品实验室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检测。近年来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对产业链的前期检验越来越重视,促使了质量管理趋前化的发展,也同时增强了行业质量监管体系的效用。

(2)实施供货商注册制度。供货商注册制度可以有效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可以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无良商家进入供应链,有效减少质量风险。对供货商进行登记注册,使下游用户可以追溯和查询纺织品服装的各种原材料产品信息和质量检测报告,真正做到产品出厂、身份认定的效果,实现行业自律。

四、理想的生态纺织品检测监管体系的运行模式

首先要更改现在的监督管理体系,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管的生产领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流通领域合并成一个大监管系统,理顺市场监管体制。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整合优势,加强监督管理。其次是加强企业质保体系建设,要从源头上就开始检测监管,确保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检测监管之下,建立信息共享模式,使每个环节的检测结果都可以被下一个环节查到,如果最终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可以溯源到上游任何一个环节,质量检测监管运行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再次是开展产品强制性认证,企业生产产品在销售前都要经过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检验合格后发证才可以销售。

参考文献:

[1]龚龑,高明星,陈晓伟,等.得标准者得天下-试论制定中国生态纺织品标准的战略[J].中国纤检,2010,12(6):30.

[2]张克俊.我国纺织技术标准与国外的差距分析及接轨思路[J].科技与管理,2006,(4):85-88.

[3]崔海英.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101.

[4]傅科杰.全面构筑生态纺织检测体系[J].国际商报,2007,(2):30-32.

[5]杭州市教育资产营运管理中心.学生服装管理工作探索[J].中国纤检,2013,8(4):32-35.

[6]戴力敏.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工作的全程规范[J].中国纤检,2013,8(4):70-71.

(作者单位:东营市纺织纤维检验所)

猜你喜欢
质量控制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的思考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