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与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

2015-12-01 03:31
决策与信息 2015年3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贫困生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与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

刘迪 杨艳杰 徐娟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自我效能感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调查研究表明大学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勤工俭学存在关系,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高校的贫困生心理辅导教育,应通过加强贫困生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以使其真正走出“困境”。

[关键词]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勤工俭学;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也口趋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而且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沮丧,孤独和情绪敏感,少社交活动,对他人不信任,感到被他人拒绝,也会降低处理压力的能力等”。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了解,分析贫困大学生目前的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并重点分析讨论其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关系,进而为贫困大学生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提供指导,为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实证依据,为社会对贫困大学生不良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

二、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抑郁

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很大,贫困生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境。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能力培养的落后而焦虑;有的为在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而焦虑;有的为迫切希望改变贫困生活而焦虑。

(三)怨恨嫉妒

有些贫困生容易针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

(四)虚荣依赖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它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否成功达到某一标准的知觉,它涉及个体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时的能力和方式,也与其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自我效能感与大学贫困生心理

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导致自我保护,表现为偏执和过激。对涉及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处理问题偏执,易浮躁激动,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引发嫉妒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嫉妒。贫困生自认为无论学习,还是智力、能力等条件并不比富裕同学差,仅是因为出生在贫困地区或落后农村等自然原因,便不得不成为贫困生,低人一等,心里极不平衡。二是因羡慕而生嫉妒。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富裕同学的毫不犹豫,心安理得地享受,在贫困生看来是很奢侈的生活,这使得贫困生既羡慕又嫉妒。三是因不满而生嫉妒。主要是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贫困生,使其心生不满,乃至于憎恨。

贫困生的家庭困境无法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使得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担心怎样解决不足的费用、家中欠债太多等等,而深感内疚和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羞愧、自责、焦急、无所适从。

在很多的扶贫解困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物质扶贫,错误地认为,只要对贫困生多给予经济上的援助,那么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许多高校都将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济困助学的最终目的。这样时间一长,就养成了部分贫困学子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性的心理与他们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强、自立”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容易使他们成为“生活、学习、精神”上多重贫困的学生。

五、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贫困生需要来自社会经济和精神的扶助,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更应该积极采取自助方式,自强自立,通过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维护。自我或自我效能问题是心理健康的根本问题,它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为出发点和归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一,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的成绩标准。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调整好适度的期望水平,现实结果与期望水平的比值决定了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如果抱负水平偏低,固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期望,但是这样的结果注定没有多少强化力,无助于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提高,对自我效能感培养毫无意义,而且潜能的埋没和压抑,也会引发空虚、苦闷、无聊、彷徨。如果期望水平偏高,即使尽其所能,依然力不从心,只会让失败的结局损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在确立自己的期望水平时要注意从自己的智力状况和自己所能付出的努力程度为调整目标。最后,将目标梯度化、体系化。

第二,为贫困生创设成功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教师为贫困生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自身的进步中获得一种成就感,逐渐的积累,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其自信心。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课题"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与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12531419).

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贫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