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思想中的“民本”观

2015-12-01 03:31
决策与信息 2015年30期
关键词:民本人性论韩非子



韩非子思想中的“民本”观

王业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对于韩非子的研究一直以来集中于他的“法术势”的专制思想上,而其民本思想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韩非子民本思想不仅一直存在于其思想之中,并且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关键词]韩非子;民本

韩非子的思想作为一种“纯政治之政治哲学”[1]247,虽然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但仍然是理想化的政治思想。我们不能由于后人利用韩非子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而最终导致“残民”的结果,就认定韩非子思想是“残民”的思想,是绝无民本的成分的。这样的逻辑是行不通的。造成此番景象或许是由于实施方并未严格遵循其思想主旨,或者韩非子思想的理想化与现实问题之间本身存在着矛盾,或许是由于实施过程中的人事问题,等等。凡此种种,我们断不能以结果揣测目的。我们判定韩非子思想究竟有无民本成分,只能从其思想本身出发,绝不该以这种思想日后造成的实际后果来进行判断。韩非子自认为其立法术是“利民萌便众庶”[2]955的,他认为“有道之君”的根本是要“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2]403,并且“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2]405。韩非子虽然主张“专制”而尊君,但仍以民本思想为其最高的理想。

一、韩非子思想中的“人”

三代是“神本”的时代,而在韩非子,彼时的社会趋势即是将“人”的地位独立出来。韩非子说:“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2]300虽然韩非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却否认了事事问鬼神的态度。此外,韩非子继承了荀子否定“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君主的权力、政权的基础来自于人民,是为“民本”。无论是有巢氏、燧人氏,还是汤、武等,都是“民悦之,使王天下”[2]1085。“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2]552诚然这一现象是与“国人”势力的壮大分不开的。

关于民智的讨论是任何一政治学说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韩非子直言:“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2]1147韩非子以为民智为“愚”,并不能证明韩非子的“反人民”。需要注意的是,“民智”这一概念的界分是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础而存在的,任何一政治学说都是在民智为愚为慧的探讨中展开而根据其不同的立场采取相应的统治措施。因此,我们在对待韩非子的这些认为“民愚”的论点时,大可不必上纲上线,“民本”并不意味着鼓吹人民的一切都是好的,韩非子认为“民愚”也并不妨碍他有着民本思想。此外,许多研究者认为韩非子乃愚民政策的实践者。[3][4][5]虽然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2]1112但他也说:“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明主虑愚者之所易,以责智者之所难。”[2]1040“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2]1100这只能说明韩非子反对的是民众增长儒家“亲亲”的智,却实实在在地提倡民众“知法”。摈弃儒家的旧的“礼”,而代之以“法”作为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诘难韩非子愚民,实在是站在了儒家的立场上,而不能以历史的眼光等同视之。

我们知道,人性论是一切法律的哲学基础。简言之,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是私有制下的“自为”的人性思想。要了解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就不得不对荀子的人性论作一点简短的探讨。《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倘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者,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尽管荀子最后下的结论是“人之恶明矣”,但这一论断是由人“生而好利”而不加管制所带来的结果,而非人“生而恶”。因此,将荀子的人性论作为“性恶”论还有待商榷,反而将其作为人性“自为”的人情说更加恰当。韩非子师自荀子,又“本于黄老”,承继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韩非子的人性论里,自为就不再仅仅是导致“恶果”了,“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2]322,自为的人性不一定能为恶,也不一定能为善。由这一人性论思想,韩非子说“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2]718,因此讲立法的时候要“凡治天下,必因人情”[2]1045。即便是“因人情”,韩非子也是反对“从其欲”的。他所追求的“期于利民”是提倡“公利”,也就是国富民强,但“人情”所在,是不得不考虑“私利”的。因此他主张法律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人民的欲望得到满足。所以统治者要“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2]851,这种满足人民“自为心”的过程不能不说是有“民本”的成分的。

二、韩非子民本思想在“法”中的体现

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他的道理是“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2]1176。也就是说,从韩非子思想的本身来看,其目的显然是出于“民本”的,而且在重刑之下“奸必止”,这就是韩非子眼中所看到的“大利”。

法本身是“平等”的。所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家,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2]111,“不辟亲贵,法行所爱”[2]798。一方面,韩非子以“法”代表新兴的私田主阶级向旧贵族发起了冲击,这是“民”向“贵”的挑战;另一方面,将封建贵族与人民的某些方面的权利平等化,这本身就是“民本”的体现。

韩非子“其本归于黄老”,老子强调执政者当“虚静无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好似两者不相关联。但实际上,韩非子认为明君治国要“虚无,服从于道理”[2]395。由《黄帝四经·经法》的第一句“道生法”则可得知,在韩非子的政治哲学里,法即起着“道”的作用,立法之后的“道”就是“法”。故韩非子言:“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2]359由于法是由“道”这一客观之规律而生的,因而君主以法治国就能“因自然”。由法的本于道的性质可得知“法”在实施过程中是需要保持一致性的。因为“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2]359。韩非子对谨慎变法还做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2]400这番话清晰地表明了韩非子“贵静”,“不重变法”的原因是担心“民苦之”。法家重变,而此言不变,其实这与法家的“变法”思想不矛盾。韩非子主张的是变旧有的“儒家”的法,一旦自己的“法”确立下来,便不宜再变了。到了以后法家人物成为当权者后,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少言变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在韩非子时,“不重变法”一为维护自己的变法成果,二则为其民本思想的深刻所在。

“法”立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应当秉循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韩非子作为新兴地主的发声者,其在向国君输送人才的方面,提出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976的原则。尽管这一原则实际上是韩非子的任人之术,但其在客观上为新兴阶层走向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得现在的“民”有可能成为以后的“贵”。

三、韩非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韩非子的民本思想是君主民本的具体体现,也正应了《政事论》所言的“权势出于强力,成功在保福祉。”[6]93韩非子企图通过君主的专制统治来达到保民生的目的,这一想法是与当时的社会趋势相符的,并且也的的确确在一段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最终为人所诟病,以至于自董仲舒后只能居于“阳儒阴法”的“阴处”,最后竟然少有人提及其民本思想,不得不令人唏嘘。究其缘由,我想一方面是如钱穆先生所言的“人事的松懈”[7]54,韩非子以后的法家执行者并未本着其原有精神而行为,以致专注于专制的思想,而忽视了民本的思想。我们知道,但凡人事的变异总是同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必完善有关的。《管子·任法》言:“夫生法者君也。”韩非子则以“独道之容”[2]152称“法”。然而无论称谓如何,在法家的立场看来,“君主即法”这一关系是确定无疑的。显然这是法家言“集权”的需要,但也在法理上给予了君主恣意妄为的可能。这是韩非子思想中最大的“人事”漏洞。再者,韩非子的思想终究局限于为私田主“定分”的范围内,其“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2]1179的思想在私田主获得统治地位后也就消失殆尽,不能因时而变。虽则韩非子思想在彼时是革命的思想,然而在摧毁了旧贵族的统治代以新兴地主的统治后,韩非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便显现出来。当权者是不能革自己的命的,伟大如韩非子这样富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也不能免俗。另一方面,韩非子始终坚持认为“富国强兵”就是促使私田主富裕起来,因而他并不以为征富济贫是必要的举措,他说:“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2]1134尽管韩非子也说过“论其税赋以均贫富”[2]1017,但这句话是用来反驳儒墨怨“赋敛常重”之言的[2]1016~1018,显然儒墨所代表的是旧的封建贵族,因此韩非子此言的对象并非私田主与自耕农,而是私田主与封建主,在韩非子看来,私田主的利益比之自耕农是更加需要首先维护的。由于韩非子想当然地以为“贫困”一定是“侈惰”造成的,而不能洞见其中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实在是一种遗憾。这也注定了韩非子的民本思想出发点是“利民”的,而实际上只是有利于新兴地主的,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无论怎样,韩非子思想中的“民本”成分是不容忽视的,并且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2]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王业,(1991—),男,回族,湖南隆回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史.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民本人性论韩非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鲁人徙越
兜底治疫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