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内养功的养生之道

2015-12-01 05:23史卫全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3期
关键词:脑波丹田习练

史卫全(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1)

传统内养功的养生之道

史卫全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内养功属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范畴,分为静功和动功,习练时需要安定心神,心无杂念。内养功的修习能补进元气、疏通人体经络、平衡阴阳,可改善人的消化功能及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一部分习练者的访谈,结合自身的体验,详细论述了内养功的养生机理,发现在太极拳等养生功法中有较多运用。该文具体研究了内养功的静功部分,简要介绍了动功的部分,以期能给一部分人群提供借鉴和参考,能在相关研究方面提供可支撑的理论。

关键词:内养功养生静功动功

1 内养功的定义和分类

内养功属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范畴,在古代多称之为“养生法”“静坐法”等。内养功功法由刘贵珍先生挖掘整理并传承运用,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内养功具有培补元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功能,尤其在改善人们的消化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较好效果。内养功自身的名称就已经体现了其养生方法,所谓内即是内求、通过自我的练习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养则是不断的积累、培养和滋养,功就是不断重复的可操作技能。

内养功分为静功和动功,从形式上看,它与一般的体育锻炼差别很大,不太注重对肌肉的锻炼,而是以静为主,注重意念的锻炼,增进大脑对身体的调控,达到强肢健体、益气延年的作用。同时它又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呼吸之间讲究均匀、细慢、深长,以意引气贯通周身气脉,非常注重丹田之气力。内养功的理论基础与中医学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从本质上来看,它对身体的养生作用主要是通过意念引导,可以进入特定的脑波震动频率,进而影响到全身,达到养生的目的。所以内养功的实质就是一种意念养生法。

2 内养功的实质

人的脑电波可由专门的仪器测量,根据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分为β、α、θ、δ,读法分别是Beta、Alpha、Theta、Delta。一些实验发现,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脑波是不一样的。β脑波在人们清醒时、集中精力时、警觉时出现,或者在分析思考、说话、行动时出现;α脑波在人们放松身心或沉思时出现;θ脑波是人们在浅睡眠时发出的,出现这种脑波时人们常常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属于深度放松状态;δ脑波产生于无梦的睡眠,只在深睡时出现。其中α脑波被认为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识活动受到抑制,很难利用左脑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只能利用右脑的灵感和直觉,此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最为丰富,能够激发身体的潜力。人们通过内养功的引导进入到较为放松的α脑波状态,或者进入到更深层次的θ脑波状态,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达到放松身心、改善精神状态的目的。这种放松不仅限于肌肉,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内脏器官等都要同时放松,思维上尽可能排除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宁静,并用意识引导自己进入放松的状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这样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才能体会到身心愉悦、气定神闲的感觉。古代所谓的“天人合一”“入定”“冥想态”“瑜伽态”等等,究其本质是与人的脑波有关。内养功作为一种健身方式,讲求静中含动,看似不动,实则内动,可以作为进入“天人”状态的法门。

3 内养功的方法

3.1无念状态

借鉴静坐冥想的方法,内养功的方法主要有三: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都不想,澄清思维、放下周身俗事,呈现一种“放空”的状态,要求一念不生、一念不起。这种方法在一开始反而会想得比平时更多,各种想法和念头不停地出现,越是刻意不想,想得却是越多,只会进入到杂乱的β脑波中去,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是有难度的。所谓的“想”本身就已经起了念头,又何来“不生”呢?具体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沉淀,过滤掉纷繁复杂的念头,一开始可以任由想法生,逐渐地思维会越来越清明、空旷,不知不觉地达到“入定”的状态。相关研究表明,α脑波的状态即便是停止冥想甚至睁开双眼时也不会消失,仍然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暗示着意念养生可能存在的积累效应和延续的影响力。

3.2以“念”入道

第二种方法则是以念入“道”,通过观想的方式改变脑波频率,也是密宗修持者的必修课。这种方法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更像是自我催眠,通过正能量的幻想并不断加深这种意念和感觉,使自己处于放松、欣快的状态中。如果说人在清醒状态的脑波下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在睡眠时的脑波就是“-1”,我们所追求的状态则是“0”。一项研究调查了44位被试者,其中有22人是冥想的长期修习者,习练时间平均为24年,涵盖了冥想的多种形式,包括坐禅、止禅以及观禅,还有22人是没有任何冥想经验的普通人,对他们进行核磁共振(MRI)脑成像扫描发现,长期冥想训练能够增大右侧眶额叶皮质以及视丘的体积,这两者都属于能够抑制不良情绪的脑区,在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后认为,冥想训练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情绪。

3.3以气养形

第三种方法和我国的经络学说有关,更多地把内容延伸到了气功学说上。这种方法对于习练者的身体姿态要求较高,一般应遵循七支坐法,就是指对肢体的七个要求,包括双盘足、脊梁直竖、双手结定印至于小腹下面、两肩微张、头正且前颚内收、双目微张、舌抵上腭。完成上述坐姿要求后,一般要求意守下丹田,即脐下三寸的位置,“三寸”只是概括,具体可以把自己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起来比成三寸。还需注意的是,意守的是一片范围而不是具体某一个点。意守时不用太过用力,只是通过意念幻想身体以及身体外的“气”都收于丹田内。

目前对于“气”还没有定论,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气”就是构成宇宙的本源,是弥散在宇宙空间中的一类极细微物质。中医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无处不在,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激发和推动着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内养功要求静心,排除外物的干扰,回归本源追求个体内部的平衡,引导气的连通,不去做过多的控制,而是讲求自然,引导和加强气的正常流转,其中丹田在内养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丹田所处的脏腑位置比较特殊,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元神”,内养功所谓的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于丹田,要求通过腹式呼吸来完成。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位于两眉连线的中心位置,中丹田在膻中穴附近,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丹田相当于任脉的关元与气海穴处。内养功强调人体像一张弓,身体像弓,以腰为弓把,把意念意贯注于督脉的命门穴,大椎穴与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内养功的修习过程中,人们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了,但是局部微循环却得以加强,最简单深刻的体会是多数人在修习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手脚酥麻以及暖洋洋的感觉,而这只是内养功的功效之一,它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出现不一样的反

应。比如有的人会在练习中出汗,有的人会在背部或是其他部位有刺痛感或跳动感,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所谓的“气感”多少都与这些反应有关。

4 内养功的动功

内养功也有动功,如通过自我的保健按摩,配合呼吸的身体运动,来疏通经络、调节自身气血。从这方面来看,它又回归了体育锻炼,更偏向于引导术,与五禽戏等健身气功相似,运动强度较低。不管是动功还是静功的习练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持经络的通畅运行。中医认为失衡的经络系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穴位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经络、脏腑的传导通道,内养功练习中要求全身放松,利用意念的集中对某些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总的来说,动功静功的习练过程中身体都需要保持正直,会阴穴与百会穴要保持垂直,使任督二脉之气相互贯通。所谓的“头为百脉之宗”,就是要求头部、颈部与躯干要配合形成一条线,更有利于任督二脉的自然接通,促进周天气血循环,调节气血运行。通畅是内养功养生的核心。总之,内养功的养身摄生之道在于静,需要人们静心来才能坚持练习下去。

参考文献

[1]肖远德.漫谈中医理论与内养功[C]//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4:73-77.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

[3]徐新保.正确理解太极拳运动呼吸的作用和意义[J].焦作大学学报,2008(2):47-48.

[4]秦子来.谈谈太极拳与气功的健身机理[J].湖北体育科技,1997 (3):89-92.

[5]郭琼珠.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J].厦门大学学报,1998(3):118-121.

[6]谢益宽,李惠清,肖文华.经络和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性质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5,25(7):722-730.

5 结语

内养功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较为全面,其习练不受场地、天气的限制,且习练起来较为方便,不论行走坐卧皆可。它的习练层次和深度与人的脑波类型有关,它又与我国的传统医学息息相关,不仅可以是普通人的养生之法,也已成为临床上对于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效果与人体的穴位、经络密切相关,保持经络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b)-0192-02

猜你喜欢
脑波丹田习练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神奇的“脑波球”
请记得我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音乐新领域——潜意识音乐的探索和推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