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与流变①

2015-12-01 08:40朱艳杨健科赵冠明段义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5期
关键词:烟盒红河彝族

朱艳 杨健科 赵冠明 段义龙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烟盒舞又有跳弦、跳乐、跳三步弦、垄偬等叫法,是彝族尼苏支系先民在传统彝族舞蹈的基础上,将随身放烟丝或饰品的生活用具——烟盒融入自身彝族舞蹈后形成的。舞者双手手指夹住烟盒底与盖,以食指大拇指边弹边舞,动作活拨生动,与民族腔调结合后节奏感极强。烟盒舞在红河建水、石屏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起源与曲折发展变迁的过程与当地彝、汉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独特的舞蹈表现隐含并反映了明朝时期汉族移民的特殊历史,是彝族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有效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社会人文环境不断巨变,传统“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失去了生存、表现的重要土壤,其表现风格日趋单一,文化内涵浅显,传统的动作套路濒临失传。

该文旨在通过探析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和曲折变迁历程,更好的推动彝族烟盒舞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地方志、彝族经籍等地方性知识史料和有关彝族烟盒舞的各类书籍、书刊、报纸、杂志、文献资料,为该论文提供详实的资料。以作札记的方式进行归纳,最终提炼出论点、论据,同时高度关注是否有与论据相反的资料。

1.2 实地考察法

2014年至2015年,先后5次在建水县、石屏县、个旧市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建水现政协的有关专家就烟盒舞的产生、发展、舞蹈动作、套路、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观看了建水曲江镇的烟盒舞艺人表演,观察了解烟盒舞在街道、社区、乡村等地的开展情况,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聚集地的原著居民、烟盒舞爱好者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彝族烟盒舞的源起与形成

2.1.1 彝族烟盒舞的源起

烟盒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开始的,至今无明确地历史记录。作为彝族民间舞蹈的集成,其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各种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令人信服程度有所欠缺。常见的传说是靠打猎为生的彝民们为了提高捕猎效率,披着兽皮学野兽的动作,后来他们模仿动作跳舞作乐形成了基本三步弦步法。元朝末年,石屏彝族首领马赫奴率领民众奋力反抗打败了阿迷州女土司万氏嫫的入侵,胜利后他们载歌载舞,回唱的调子和跳的舞蹈流传下来便成了今天的海菜腔和烟盒舞。有的传说认为烟盒舞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休憩相关,彝民在劳动休息时聚在一起拍巴掌歌舞作乐,有人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烟盒弹着跳,节奏鲜明,声音清脆悦耳,世代相传便形成了现如今的烟盒舞。

2.1.2 彝族烟盒舞的形成

追溯烟盒舞的发生,首先应清楚彝族的族源及各支系民族形成,进而了解彝族尼苏人迁徙并落户于滇南的大致时期。此外还需了解烟盒舞这一名称的发生及烟盒的产生,从而判断烟盒舞在时间概念上发生的逻辑起点。

据《史记》《汉书》载汉、晋时期,汉、彝族多民族相杂居于红河州区域,即中央领土设置的益州、样阿二郡,范围包括今弥勒、建水、开远、建水、蒙自、个旧、石屏、峨山等地。南诏时期,部分尼苏先民散居于建水、石屏境内。元、明之际,彝族尼苏支系的先民大致陆续迁入云南红河境内。由于烟盒舞是尼苏人落户并定居滇南之后发生的一大舞种。因此,根据尼苏人入住红河境内的时间范畴作为烟盒舞发生的条件,推测其起源不早于元、明两朝。

新中国成立后,省、州文艺工作者下乡采风,深入彝家山寨,见“跳弦”是以舞者指弹烟盒为动律特征,故取名为“烟盒舞”。彝语的烟盒舞名称叫“则比”,汉语叫“跳弦”或“跳乐”。“则比”则,意为鼓;比,意为跳。直译为“鼓跳”。也就是跳鼓舞。“跳鼓”一名,对研究烟盒舞的源流极为重要,具有深厚的民俗学和民族史学的内涵。明《石屏县志》载诗:“岭以栖霞志,林深任尔樵,同来忘况瘁,共唱乐逍遥,拍板旁敲斧,依腔复弄箫,高山才一曲,韵查入云霄。”透过此诗,不难看出当时彝族歌舞“拍板旁敲斧”特征,说明这时还有以鼓伴奏舞蹈的习惯,到山里砍柴,不可能带上笨重的鼓,于是他们独出心裁,以手和斧头敲击木板发出响声。

“跳弦”是清朝年间的事。《石屏县志》载学者许印芳著《星回节考》一文,云“锣夷以是日阴历六月二十四为年,昼则盛撰祀神祖,已则合会饮食,饮食已则夜,燃火树歌舞广场之上,乘醉作乐,若口琴弦、阮琴、飘笙、缅箫、二弦、三弦之属,杂然并兴而‘内声继发山歌水调,一唱百和,其词头总谓之石榴花,一旦大攀浆,其扬袂顿足穿花对竹之舞,略如苗人跳月,夜分,歌喉渴、舞腹肌饥,大陈毅核,更燃树作长夜饮,以上情状,三迄皆然……”异龙湖畔彝族传统的火把节活动,在文中描写的可谓淋漓尽致。乐器提了不少,唯独未提到鼓,说明当时的人已用器乐伴奏来代替鼓点,跳弦或跳乐,大概也因此得名。

烟盒舞的重要道具——烟盒是在明万历年间(1576—1620)由菲律宾吕宋岛传入的。起初烟草传入云南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彝民多居于高原坡地或海拔较高的冷凉山区,烟草吸食成了他们御寒保健、消除疲劳、提神养气的一种选择,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嗜好习俗。清朝后期,烟草已成为各县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吸烟,并用以待客,有客人到来,不论是富有之家或贫苦农民,都以请吸烟作为待客的礼节性招待。烟草的传入及吸烟兴起才会产生烟盒。这样彝民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偶然”弹响随身携带盛装毛烟丝的烟盒,并将其作为舞蹈的道具使用,从而产生烟盒舞这一名称。

第一,在这个概念体系中,最需要说明的是生理性困境的定义。因为,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由于任何外在的原因,不能享受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赋予的各种权利的儿童都是困境儿童。因此,困境本身的因素,应该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理性的。本文提到残疾儿童和大病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的意思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额外的或者是不同于其他儿童群体的外部资源。如照料时间,治疗和康复服务等等。笔者在这里提出生理性困境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这类儿童的额外需求需要无法由家庭满足,需要社会政策的支持。这类支持和一般的经济支持有很大的不同。

2.2 彝族烟盒舞的发展

2.2.1 明代汉族移民时期

在元代前期,红河沿岸广大地区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农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彝族文化是当地的强势文化,生活在此处的汉族居民文化逐渐融入到了彝族文化中。到了明代,迁移到红河一带的大批汉族军队和商人带来的新农耕技术极大促进了彝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彝、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交融,大量的汉文化被彝族人民吸收、融合,这也应该是烟盒舞形成大致的时轮廓的时期。人们发现烟盒用手指弹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可以用来统一节奏,增添舞蹈气氛,于是将烟盒融入舞蹈并最终形成了烟盒舞。

2.2.2 “吃火草烟”习俗时期

烟盒舞的成型、演化及发展与彝族特殊的民俗密切相关。尼苏人在长到一定年龄后,父母便会私下请技艺较高的人教儿女唱歌、跳烟盒舞,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们会带到玩场上长见识,通常十四五岁就开始参加“吃火草烟”活动。“吃火草烟”活动以男女青年为主,秋冬季节农闲的时候活动最为频繁。一般是不同村的男女青年约到某一地方去玩乐,去的时候男方要带玩乐需要的食品如粑粑、腊肉之类及烟筒、弦子等娱乐玩具,女方一般只用带烟盒和黄烟。烟盒舞往往是从吸烟开始的,女方给男方装烟点火,两方互相称赞并开始谈情说爱相持很长时间。等到场的小伙子都抽过一次烟后就开始跳烟盒舞。据说无论男女青年只要谁跳的动作熟练,并能连贯跳完72套烟盒舞,他就会被人们称为老手而且受到很高尊敬。烟盒舞与彝族人民恋爱婚姻的结合,一方面使其从神圣祭坛走向民间;另一方面使其获得比较宽广的孕育空间。

2.2.3 文革时期

文革期间,政府号召破四旧,当时跳烟盒舞和“吃火草烟”习俗被认为有伤风化,要求各处不得开展。跳烟盒舞成了隐秘活动,“吃火草烟”活动基本是完全被禁止,烟盒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很大破坏。

2.2.4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初期烟盒舞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与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烟盒舞的声音。在这一时期烟盒舞由原来的男女对舞变成了同性集体而舞,成为了建水、石屏等地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活动。也在这时烟盒舞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在生产劳作、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起梁的时候都会有烟盒舞的出现,而且主要是在丧葬场合跳烟盒舞[10]。

改革开放后两年烟盒舞处于高峰时期,在建水、石屏等地每家在盖房、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必须请人来跳烟盒舞。在没有节日的时候民众也会聚在一起跳烟盒舞,人们还自筹资金组织烟盒舞表演队,进行村与村之间或走村串寨的烟盒舞交流活动,小孩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耳濡目染,形成一种自然的传承。如“斗蹄壳”和“老人家”这两个烟盒舞被传到昆明地区的一些学校中,成为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不难理解,这时的烟盒舞在当地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综合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感情、个性、精神、文化等。

3 结语

(1)关于烟盒舞的起源无史可查,在各个地区都有一些起源方面的阐述。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但令人信服程度欠缺。

(3)烟盒被作为舞蹈道具纳入跳乐舞蹈中。标志着烟盒舞作为独立的而又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种出现。

(4)汉族移民导致了彝汉文化的碰撞及融合,促进了烟盒舞的发展。

(5)“吃火草烟”习俗使烟盒舞套路不断创新发展,促进烟盒舞成为庞大的民间舞蹈艺术体系,推动烟盒舞达到了其舞蹈艺术的巅峰。

(6)烟盒舞在文革时期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传承上还受到很大影响。

(7)改革开放后,众多学者正在对烟盒舞进行整理工作,旨在烟盒舞更好的传承、发展。目前学者记录的烟盒舞套路已达200多种,相关统计工作仍在持续中。

(8)政府正加紧对民间艺人原生态表演套路的影像记录工作。

(9)为了让烟盒舞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红河各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有效促进了烟盒舞传承。

[1]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Z].

[2]汪致敏.浅谈红河彝族烟盒舞[J].红河彝学研究论文集,1990(7).

[3]朱江宏.多模态话语下云南彝族烟盒舞的审美定位及其非逋保护[D].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014.

[4]王慧颖.滇南彝族烟盒舞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5]张建华.彝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6]戈隆阿弘.烟盒情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7]杨甫旺.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及其转型[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5.

[8]曹天明.论彝族烟盒舞在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J].红河文化,2006.

[9]戈隆阿弘.论烟盒舞的改革与创新[J].红河文化,1992.

[10]陈申.浅论彝族“烟盒舞及其基本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1.

猜你喜欢
烟盒红河彝族
你坐在阳光最好的位置
彝族海菜腔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彝族荞粑粑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烟盒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