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2015-12-01 16:05
紫光阁 2015年12期
关键词:省区市小康小康社会

本刊记者

贫穷,是文明社会的顽疾。消除贫穷,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这样的历史强音。

言必信,行必果。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深厚诚挚的爱民情怀,始终关注着脱贫攻坚工作—从天寒地冻的陇原大地,到人迹罕至的塞外边疆,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总书记多次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实施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中,扶贫开发始终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2012年底,在担任总书记后第二次离京考察时,习近平就到了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阜平,就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国内考察25次,其中14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主要或重要内容,连续三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看真贫。今年年初,总书记明确将扶贫开发作为全年工作和调研重点,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6月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和贵阳两次召开扶贫为主题的座谈会。在贵州,总书记亲自带领四位政治局委员、七个省区市的党委书记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搞调研。其规格、形式、影响在我国扶贫开发史上前所未有。7月,总书记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做出新的重要指示,决定出台中央扶贫文件,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做出全面部署。10月,总书记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三年来,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讲话20多次,内容2万多字,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他不止一次深情地讲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靠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夺取政权,让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今天,我们党就是要带领人民“脱贫困,奔小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在扶贫攻坚的历史新阶段,总书记要求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从念念不忘的“梁家河情怀”到摆脱贫困的“宁德感悟”,再到十八大以来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执政足迹,总书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带着感情扶贫”的理念和实践,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细思、深学、笃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应该如何谋划扶贫攻坚这一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全新时代大考?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的贫困状况和脱贫任务各有不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重点应放哪?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015年6月18日,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对精准扶贫寄予厚望。

实际上,从2014年起,一项规模浩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即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扶贫对象、贫困村逐步建立“专属档案”。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什么原因致贫,再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工作完成后,扶贫开发将告别底数不清、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而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户的“滴灌”扶贫新阶段,对贫困“精准制导、定点清除”。

“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当地干部群众,做好基础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时刻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他要求,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新时期,扶贫开发需要新举措。“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针对部分贫困县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后仍带着“贫困帽”,甚至出现“哭穷争戴贫困帽”“穷县富衙”“戴帽炫富”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总书记要求,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贫困问题突出地区的省区市党政主要领导,要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每年要向中央作出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是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各省区市要抓紧制定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大幅度提高减贫指标、减贫成效在贫困县考核指标中的比重。研究制定贫困县退出机制,激励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切实强化社会合力,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需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

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在总书记的直接关怀和推动下,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全党的统一意志。各级党委政府也将扶贫开发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1月至11月中旬,28个省区市(不含京津沪)党委、政府一把手都带队到贫困程度最深的乡村调研,分别达147次和149次。带队开展扶贫调研的省级党政领导同志有221位,共调研928次,参加人数5611人次,调研覆盖1244个县、2316个贫困村。这样的大规模的扶贫调研,为科学决策、精准发力奠定了基础。各省区市陆续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文件,甘肃、云南、湖北、贵州、重庆、广西等多个省区市还配套制定若干具体政策、项目和措施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也按照各自职能,大力支持、倾囊相助。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看到昔日贫困村脱贫致富后,他对村民们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扶贫开发各项改革措施效果初现,扶贫开发取得新的进展。2011-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从1.23亿减少到70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7.2%。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85元增长到6610元,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上半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信心建立在以往的成就上,更建立在今后的实现路径上。“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总书记指出了今后5年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重点。

过去30多年,我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世界银行誉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2015年,我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深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定会如期完成!

猜你喜欢
省区市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复课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西部10省区市谋划开发新格局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范围已覆盖西部12个省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