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质河床对悬浮物去除行为的试验研究*

2015-12-02 03:51王泉波胡荣庭郑西来1张华军
关键词:悬浮液渗透性悬浮物

王泉波,胡荣庭,郑西来1,**,张华军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3.淄博市淄川区环保局,山东 淄博 255100)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中国的洪涝和干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1]。用雨洪水回灌不仅可削减雨洪水径流量,也可增加地下水储量[2]。但在回灌时,水中的污染物会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并使含水层发生堵塞,进而使回灌水量逐渐降低。在雨洪水流经河床时,沿河开采地下水,雨洪水通过河床渗流进入抽水井,经河床的吸附、过滤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后雨洪水得以净化,尤其是对悬浮物的去除,过滤后的水可用于地下水回灌[3]。河床过滤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无有毒副产物等优点,被欧美多国广泛采用,其过滤机理和对污染物去除规律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4]。

河床过滤雨洪水时,水中的悬浮物易在河床中沉积,致使其渗透性降低,从而提高了对悬浮物去除效果[5]。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的沉积受多种因素制约,悬浮物与过滤介质的粒径比值较大时,悬浮物易沉积在过滤介质表面;反之,悬浮物则向过滤介质深层迁移[6]。悬浮物浓度越高,其在过滤介质内沉积速率越快,且过滤介质的渗透性下降也越快[7]。另外,当悬浮物在过滤介质表面沉积时,渗流速度越大,过滤介质的渗透性下降也越快[8];而当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沉积时,渗流速度越快,过滤介质渗透性下降得越慢[9]。河床过滤悬浮物时,随着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的沉积,使得过滤介质孔隙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水力停留时间增加,故对悬浮物的去除率逐渐升高[10-11]。

雨洪水中悬浮物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广,20μm以上的悬浮物易自然沉降去除[12],其余粒径的悬浮物可经河床滤除,但对该粒径范围悬浮物去除行为的研究较少。因此,为了弄清砂质河床对悬浮物去除行为,设计和制作了水淘选装置,将河流悬浮物进行粒度分级,分别研究了不同悬浮物粒径、浓度和渗流速度对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雨洪水的回灌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包括水淘选装置和砂滤装置。水淘选装置用于对悬浮物进行粒度分级,制备悬浮物样品;砂滤装置是用河砂过滤水中悬浮物,并测定过滤介质的渗透性变化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

1.1.1 水淘选装置 水淘选装置是利用斯托克斯沉降定律对悬浮物进行分离,即控制淘选柱内不同上升水流速度,使粒径不同的悬浮物沉降于各淘选柱底部或随出水流出。装置包括水槽、潜水泵、定水头供水箱、流量计、各级淘选柱和集水箱(见图1)。水槽用于配制悬浮液。潜水泵抽取悬浮液,一部分通过回流方式对悬浮液进行搅拌,防止悬浮物沉降;另一部分流向定水头供水箱。定水头供水箱设有进水管、出水管和溢流管,出水通过流量计调节水量,使悬浮液平稳得自流进入淘选柱一级、二级和三级淘选柱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内径分别为5、10和20cm,有效高度均为20cm,均为下部进水和顶部溢流出水,底部设有集泥斗和放空阀。悬浮液经三级淘选后,最终进入集水箱。

图1 水淘选装置示意图(a)与装置照片(b)Fig.1 Sketch(a)and photo(b)of water elutriation device

1.1.2 砂滤装置 砂滤装置主要包括水槽、潜水泵、定水头供水箱、渗流砂柱、测压板、控水头装置和电子天平(见图2)。水槽、潜水泵和定水头供水箱与水淘选装置的相同。渗流砂柱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溢流管、测压管和取样管,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内径为10cm,高为120cm;在其一侧设有4个测压管(分别距过滤介质表面0、5、15和95cm处);另一侧设2个取样口(距过滤介质表面5和15cm处),分别标记为取样口A和B。测压板与测压管用硅胶管连接,测定渗流砂柱的各位置水头值。控水头装置可自由调节高度,控制渗流砂柱的进水水头差。电子天平用于测定各时间段渗流砂柱出水的质量,然后将出水的质量按其温度和密度换算为流量。

1.2 试验材料

1.2.1 悬浮物 悬浮物样品采自青岛市大沽河河底的表层沉积物,先在水中用0.5mm的标准筛滤除大颗粒物,再将滤液配制成300mg/L的悬浮液,最后用水淘选装置进行分离。淘选时,控制装置流量为100mL/min,经计算得出一级、二级和三级淘选柱内的水上升流速分别为5.09、1.27和0.32cm/min,将二级和三级淘选柱底部收集的沉积物分别标记为S1和S2,集水箱内的悬浮物记为S3,按样品的实际比例将S2和S3的混合后,混合物标记为S4。在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各样品的粒度,结果见表1。

图2 砂柱试验装置示意图(a)与装置照片(b)Fig.2 Sketch(a)and photo(b)of sand column experimental device

1.2.2 过滤介质 过滤介质为大沽河河砂,经X射线衍射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白云石,三者含量占98%以上;用筛分法分析,过滤介质的中值粒径为0.45mm,不均匀系数2.76,属于中砂。过滤介质的密度为2.63g/cm3,当容重为1.65g/cm3时,初始渗透系数(K0)为30m/d。

1.2.3 水样 用自来水配制悬浮液,水样的矿化度为0.2g/L,pH 为7.6,电导率为512μs/cm。

表1 悬浮物粒径特征值表Table 1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of suspension particle size/μm

1.3 试验方法

在用渗流砂柱过滤悬浮物时,测定过滤介质的渗透性变化和悬浮物的去除行为,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1)在砂柱底部铺设10cm的砾石,再覆加80目的不锈钢筛网,后将烘干筛分的过滤介质按等容重1.65 g/cm3分层装入柱内,使滤层厚度为95cm。

(2)从砂柱底部缓慢通入自来水,通水时间为24h,逐渐排除其中残留的气体,然后排出测压管中气泡,保持各个测压管中静止水位一致。

(3)在室温(15℃)条件下,将悬浮液连续注入砂柱80 h,各组试验的控制条件见表2。测定各测压管水头值和出水口流量,采用达西定律(式1)计算过滤介质的渗透系数(Ki),并用式2计算相对渗透系数(Ki′)。

式中:Q—砂柱流量(m/d);ΔI—测压管间距 (m);Δh—测压管间水头差(m);d—砂柱内径(m);v—达西流速(m/d);I—水力坡降;K0—过滤介质初始渗透系数(m/d);Ki—在i时刻过滤介质的渗透系数(m/d)。

(4)分别采集砂柱内滤层深度为0、5和15cm处的水样,测定其浊度值,并分别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表2 各组过滤试验的控制条件Table 2 Control condition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2 悬浮物对河床过滤的影响

河床对悬浮物的滤除,按机理可分为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当悬浮物的粒径较大时,以表面过滤为主,悬浮物在过滤介质的表面沉积形成滤饼,而滤饼亦起到过滤的作用;当悬浮物粒径较小时,则以深层过滤为主,悬浮物沉积于过滤介质内部,而过滤介质主要通过迁移、黏附和脱落机理去除悬浮物。

2.1 悬浮物粒径

用中值粒径分别为12.9、7.3和2.3μm 悬浮物(S1、S2和S3),配制浊度为100NTU的悬浮液,控制砂柱进水水头差为30cm,分别测定0~5cm、5~15cm过滤介质的渗透系数,计算不同时间的相对渗透系数,结果见图3(a)和(c)。另外,采集过滤介质表层以下5和15cm处(取样口A和B)的水样,测定其浊度,并计算悬浮物的去除率,结果见图3(b)和(d)。

由图3(a)可知,过滤介质的相对渗透系数(K`)随时间逐渐降低,悬浮物粒径越大,K′降低速度也越快。当K′降为0.5时,由S1、S2和S3配制悬浮液的注入时间为2、3和6h;而当K′降为0.1时,悬浮液的注入时间分别约为7、10和18h。在图3(b)中,取样口A处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逐渐升高,且悬浮物的粒径越大,其去除率提高得也越快。这3种悬浮液在分别注入砂柱3h后,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84%、80%和74.5%;当悬浮液分别注入18、28和64h后,悬浮物被完全去除。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沉积后,使得过滤介质的比表面积增大、过滤孔隙减小和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其渗透性随悬浮物沉积量增加而降低,但对悬浮物去除率却逐渐提高,直至完全去除。悬浮物的粒径越大,越易在介质表面沉积而形成滤饼,且形成速度也越快,而对悬浮物去除率提高得也就越快,尤其悬浮物S1中的粒径大于20μm的颗粒物,受自然沉降作用,快速沉积于过滤介质表面而形成新的过滤层,加快了表层过滤介质渗透性的下降速度,而悬浮物去除率也快速提高。小粒径的悬浮物通过深层过滤方式去除,其在过滤介质的迁移深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因此,用中值粒径为12.9、7.3和2.3μm的悬浮物配制成悬浮液,在分别注入过滤介质18、28和64h后,表层5cm过滤介质的K′分别降为0.087、0.014和0.003时,可全部去除悬浮物。

由图3(c)可以看出,用12.9和7.3μm悬浮物(S1和S2)配制的悬浮液,分别注入砂柱后,对5~15cm过滤介质的渗透性影响很小,其相对渗透系数(K′)保持在0.8以上;而2.3μm的悬浮物(S3)对该层的渗透性影响较大,K′下降到0.4左右。在图3(d)中,取样口B处悬浮物去除的总体趋势,与取样口A处的基本一致。这3种悬浮液在分别注入砂柱3h后,悬浮物去除率为98%、94.5%和89%,而悬浮液分别注入14、18和34h后,悬浮物被完全去除。主要因为S1和S2大部分都被0~5cm的过滤层去除,故对下层过滤介质的渗透性影响很小,且对悬浮物去除率较高。粒径较小的S3在过滤介质内的迁移深度最大,尤其在初始阶段,约10%的S3穿透了15cm的滤层,后随着悬浮物在该层的沉积,过滤介质的过滤效果逐渐增强,至34h后完全去除悬浮物。

图3 悬浮物粒径不同的条件下过滤介质相对渗透系数(K′)与取样口A(b)、取样口B(d)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Fig.3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filter medium and the suspended solids removal rate of sampling port A(b),sampling port B(d)as functions of time(t)under different suspension particle size conditions

2.2 悬浮物浓度

用中值粒径为2.8μm的悬浮物(S4)配制浓度分别为50、100和200NTU的悬浮液,控制砂柱水头差为30cm,在不同时间测定0~5和5~15cm过滤介质的渗透系数,并计算过滤介质的相对渗透系数(K′),结果见图4(a)和(c)。另外,在过滤介质表层以下5和15 cm处(取样口A和B)采集水样,测定其浊度,并计算悬浮物的去除率,结果见图4(b)和(d)。

由图4(a)可知,0~5cm过滤介质的K′随时间降低,且注入的悬浮物浓度越高,K′降低也越快。当过滤介质的K′值降为0.5时,浓度分别为50、100和200 NTU的悬浮液,注入的时间分别为4、4和2h;而当K′降为0.1时,悬浮液注入的时间分别为18、14和8h。在图4(b)中,经0~5cm滤层过滤后,取样口A处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升高,直至完全去除,且注入悬浮物浓度越高,过滤介质对悬浮物去除率提高得越快。这3种浓度的悬浮液在分别注入砂柱2h后,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为58.8%、44.5%和55.0%;而在分别注入54、72和48h后,悬浮物被完全去除。这主要是因注入的悬浮物浓度越高,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的沉积速率越快,渗透性下降得也越快,悬浮物进入量逐渐减少,使得K′下降速度缓慢。另外,当悬浮物浓度较低时,进入过滤介质内的悬浮物总量较少,故悬浮物去除率较高,但提高速度较慢。因此,用悬浮物浓度为50、100和200NTU的悬浮液,分别注入砂柱54、72和48h后,0~5cm 滤层的K`分别降为0.01、0.01和0.004时,可全部去除悬浮物。

图4 悬浮物浓度不同的条件下的过滤介质相对渗透系数(K′)与取样口A(b)、取样口B(d)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Fig.4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filter medium and the suspended solids removal rate of sampling port A(b),sampling port B(d)as functions of time(t)under different suspension particle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由图4(c)可知,5~15cm滤层的相对渗透系数(K′)在初期下降较快,后趋于稳定,且注入的浓度越高,K′趋于稳定的历时越短。浓度分别为50、100和200NTU的悬浮液,分别注入34、30和16h后,K′值分别稳定为0.61、0.46和0.50。在图5(d)中,经0~15cm的滤层过滤后,取样口B处的悬浮物去除规律与取样口A的一致。这3种浓度的悬浮液分别注入砂柱2h后,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89.3%、81.1%和80.3%,而在悬浮液分别注入砂柱36、36和26h后,悬浮物被全部去除。主要是因为有10%~20%的悬浮物可进入到5~15cm的滤层,且注入的悬浮物浓度越高,进入的悬浮物量也越大,使得悬浮物去除率的提高得也越快。

2.3 渗流速度

通过控制砂柱的进水水头差(△H),可使水样在过滤介质内具有不同的渗流速度,当△H分别为15、30和50cm时,在渗透系数为30m/d的过滤介质内,水样的初始达西渗透流速分别为4.7、9.5和15.8m/d。试验中用中值粒径为2.8μm的悬浮物(S4)配制悬浮液,悬浮物浓度为100NTU的,在上述△H条件下注入砂柱,在不同时间测定0~5cm和5~15cm过滤介质的渗透系数,并计算相对渗透系数(K′),结果见图5(a)和(c)。另外,在不同时间对过滤介质表层以下5和15cm处(取样口A和B)采集水样,测定其浊度,并计算不同时间内悬浮物的去除率,结果见图5(b)和(d)。

由图5(a)可知,0~5cm过滤介质的K′随时间降低,且砂柱的△H越大,K′下降得越快。当K`降至0.5时,在△H为15、30和50cm的砂柱,注入时间分别为7、4和3h;当K′降至0.1时,注入时间分别为21、15和13h。在图5(b)中,△H为15和30cm的砂柱,经0~5cm的滤层过滤后,取样口A处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升高;而当△H为50cm时,悬浮物的去除率是先降低后趋于稳定。△H为15、30和50cm的砂柱,在试验2h后,取样口A的悬浮物去除率均约为70%;试验10h后,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77%、73%和45%;而在72h的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96%、100%和52%。当渗流速度较小时,过滤介质以黏附机理为主,对悬浮物去除率较高,而当进入过滤介质的悬浮物量较少,其渗透性下降缓慢,故对悬浮物去除率提高得也较慢;而当渗流速度较大时,水流的剪切作用强,脱落机理作用增强,悬浮物在过滤介质内的迁移深度增加,其沉积速率也较快,使得滤层的渗透下降较快,对悬浮物去除率提高速度较快。因此,在△H分别为15、30和50cm的砂柱,在悬浮液分别通入75、58和52h后,表层5cm的过滤介质的K′均降为0.01,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6%、100%和45%。

图5 渗流速度不同的条件下的过滤介质相对渗透系数(K′)与取样口A(b)、取样口B(d)处悬浮物去除率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Fig.5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filter medium and the suspended solids removal rate of sampling port A(b),sampling port A(b)as functions of time(t)under different seepage velocity conditions

由图5(c)可知,5~15cm滤层的K′在随时间先降低后趋于平稳。△H分别为15、30和50cm的砂柱,在试验52、28和58h后,该滤层的K′值分别稳定为约0.72、0.56和0.16。在图5(d)中,经0~15cm 滤层过滤后,△H为15和30cm的砂柱,其滤层对悬浮物的去除率随时间升高;而△H为50cm时,悬浮物的去除率是先降低后升高。这3个△H不同的砂柱,在试验2h后,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9%、87%和86%。△H为30cm的砂柱在试验28h后,可完全去悬浮物;△H为50cm的砂柱,10h时对悬浮物的去除率最低(70%),至46h后可完全悬浮物。这主要是因当渗流速度较小时,大部分悬浮物被0~5cm滤层截留,使得下层过滤介质的渗透性趋于稳定,对悬浮物有着较高的去除率。当过滤介质内水样的渗流速度较大时,过滤介质在初期以黏附机理为主,对悬浮物去除率较高;随着过滤介质内沉积的悬浮物量增加,脱落机理作用逐渐增大,增强了悬浮物向下运移的趋势,而使得悬浮物去除率下降;当过滤介质内悬浮物沉积量持续增加,其脱落机理作用降低,故对悬浮物去除率又开始升高,直至完全去除。

3 结论与展望

用砂柱过滤装置模拟砂质河床对雨洪水的过滤作用,通过控制不同的悬浮物粒径、浓度和渗流条件,得出以下关于悬浮物去除行为的结论。

(1)用河砂过滤悬浮物时,悬浮物粒径越小,其在过滤介质内的迁移深度越深,过滤介质的渗透性下降越慢,对悬浮物去除效果越低。中值粒径分别为12.9、7.3和2.3μm的悬浮物,在注入过滤介质18、28和64h后,表层5cm过滤介质的相对渗透系数分别降为0.087、0.014和0.003,此时可全部去除悬浮物。

(2)用河砂过滤20μm以下悬浮物时,悬浮物浓度越高,在过滤介质内的沉积速率越大,过滤介质的渗透性降低越快,使得其过滤效果快速提高;但是当浓度过低时,受过滤介质内沉积的悬浮物量限制,悬浮物去除效率反而较高。

(3)在过滤介质中,悬浮物的迁移深度随渗流速度增大而增大,而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却随之降低。当初始达西流速分别为4.7、9.5和15.8m/d,在试验72、58和80h后,表层5cm的过滤介质的相对渗透系数均降为0.001,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5%、100%和45%。

用砂质河床过滤雨洪水后,可以有效去除的水中悬浮物,进而提高了回灌水的水质,也可预防由悬浮物导致含水介质的物理堵塞。但是,河床的过滤介质也存在堵塞的问题,其堵塞发生在表层20cm范围内,可以通过河水冲刷、河底生物作用、季节性河流的干湿转换等自然条件,或者由人为控制的反冲洗、表层河砂的置换等,使河床过滤性能的得以恢复。因此,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或者通过人为控制,保证河床过滤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1]刘宁.中国水文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探析[J].水科学进展,2013(2):280-286.

[2]赵廷红,牛争鸣.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2001(10):56-58.

[3]Tufenkji N,Ryan J N,Elimelech M.Peer reviewed:The promise of bank filtr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2,36(21):422A-428A.

[4]Grünheid S,Amy G,Jekel M.Removal of bulk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and trace organic compounds by bank filtration and artificial Recharge[J].Water Research,2005,39(14):3219-3228.

[5]Hatt B E,Fletcher T D,Deletic A.Hydraulic and pollutant removal performance of fine media stormwater filtration system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7):2535-2541.

[6]Wang Z,Du X,Yang Y,et al.Surface clogging process modeling of suspended solids during urban stormwater aquifer recharg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24(8):1418-1424.

[7]单蓓蓓,郑西来,乔振基,等.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97-101.

[8]Kandra H S,Mccarthy D,Fletcher T D,et al.Assessment of clogging phenomena in granular filter media used for stormwater treatment[J].Journal of Hydrology,2014,512(1):518-527.

[9]Siriwardene N R,Deletic A,Fletcher T D.Clogging of stormwater gravel infiltration systems and filters:Insights from a laboratory study[J].Water Research,2007,41(7):1433-1440.

[10]Dash R R,Prakash E B,Kumar P,et al.River bank filtration in Haridwar,India:removal of turbidity,organics and bacteria[J].Hydrogeology Journal,2010,18(4):973-983.

[11]Hatt B E,Fletcher T D,Deletic A.Treatment performance of gravel filter media:Implications for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orm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s[J].Water Research,2007,41(12):2513-2524.

[12]胡荣庭,郑西来,张博,等.雨洪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4(9):60-64.

猜你喜欢
悬浮液渗透性悬浮物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废水悬浮物和Cl4-浓度控制优化
煤泥含量对重介质悬浮液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影响
氧化铝微粉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表征
喷雾干燥前驱体纳米Al 悬浮液的制备及分散稳定性
海上油田注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模拟实验*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