鴜鹭湖生态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2015-12-02 03:35颜世祥魏长林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机插秧盘底肥

颜世祥,魏长林

(东辽县农业机械局,吉林东辽136600)

研究鴜鹭湖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对于东辽县全面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保持水稻高产稳产、节约成本,促进水稻主产区建设有重要意义。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多年,各地因地制宜地实施。从研究产量切入,对比鴜鹭湖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与传统种植技术产量差异,考虑成本因素,比较技术价值。该研究旨在推广鴜鹭湖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强水稻主产区建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地块

鴜鹭湖湿地,总面积200hm2。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渡带的东辽河上游,土质肥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半年育稻,半年休耕,寒地黑土。

1.1.2 灌溉用水

鴜鹭湖水,水质好,无工业污染。

1.1.3 水稻品种

通禾836。耐肥力强、不易倒伏、产量高、病害少。

1.2 方法

采用田间对比实验方法。

1.2.1 技术路线

水稻生产重点推广选用优良品种→种子处理→床土配制→钵盘育苗→药剂封闭→本田配方施肥→机械插秧→合理稀植→浅水灌溉→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机械收割。

1.2.2 栽培要点

稀播育壮秧,4月上旬播种,催芽种子播种量150g/m2。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30cm×20cm,每穴2~3苗。氮磷钾配方施肥,施纯氮120kg/hm2,按底肥40%,补肥20%,穗肥30%,粒肥10%的方式分期施肥;纯磷60~70kg,作为底肥;纯钾90~110kg,分两次施,底肥70%,拔节追肥30%。水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水稻平均产量8515.5kg/hm2。对比田水稻平均产量8519.3kg/hm2。

2.2 分析

从对比实验看,机械化生产不是增产措施,但可以节约成本。据测算,平均节约成本1800元/hm2。

3 结论

鴜鹭湖生态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具有先进性、节约成本,方便操作,有推广价值。鴜鹭湖生态湿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如下。

3.1 整地准备

水稻机插前耕整地质量要求做到 “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洁净,无残茬、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等;土层下碎上糊,上烂下实;田面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采用翻地和旋耕相结合的耕作方法,大型拖拉机配套圆盘犁进行秋翻耕,耕翻深度20~25cm。春季整地采用旋耕机进行旱耕或湿润耕作,旋耕深度14~16cm,要求深浅一致。机插前放水泡田,旋耕整地,采用平地打浆机、水田耙等耙地机具平整田面。稻田打浆整平后需沉淀,一般沙壤土沉淀0.5~1天,黏土沉淀2~3天,部分泥浆田需沉淀3~5天左右。机插时泥脚深度小于30cm,田面水层保持2~3cm。翻耕或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及其他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或与土层混合。

3.2 播种育秧

3.2.1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稳产、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的适于机插的水稻品种:通禾836。

3.2.2 种子处理

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设备处理种子。水稻种子发芽率要求达90%以上,播种前做好晒种、脱芒、选种、药剂浸种和催芽等处理工作。

3.2.3 育秧模式

采用大棚旱地育秧。

3.2.4 床土配制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大棚苗床。按照秧田与大田1:80~1:120的比例备足秧田。选用床土育秧,要求调酸、培肥和清毒,pH4.5~6.0,不超过6.5。

3.2.5 钵盘育苗

稀播育壮秧,4月上旬播种,催芽种子播种量150g/m2。用浸种催芽机集中浸种催芽,根据机械设备和种子发芽要求设置好温度等各项指标,催芽做到 “快、齐、匀、壮”。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使用钵形毯状秧盘,实现钵苗机插。秧盘播种洒水须达到秧盘的底土湿润,且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播前做好机械调试,确定适宜种子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秧盘底土厚度一般2.2~2.5cm,覆土厚度0.3~0.6cm,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播种量标准,宽行 (30cm行距)秧盘一般110~130g/盘,35~40盘/667m2。 播种要求准确、均匀、不重不漏。播种后,进行药剂封闭。

3.2.6 秧苗管理

出苗期管理重点是控温,棚内温度超过32℃时,即打开大棚两头开始通风,下午4~5时关闭通风口;出苗后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10℃,注意及时通风炼苗。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尤其是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秧苗见绿后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一般用300μl/L多效唑溶液每667m2配水30kg均匀喷施。移栽前3~4天,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移栽前对秧苗喷施1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秧盘苗期施用颗粒杀虫剂,实现带药下田。

3.2.7 秧苗要求

适宜机插秧的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秧根盘结不散。稻叶龄3.1~3.5叶,苗高12~18cm,秧龄30~35天。

3.3 机械插秧

3.3.1 秧苗准备

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安排起秧时间,要求随运随栽。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脱盘,采用秧苗托盘及运秧架运秧。秧苗运至田头时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少秧片搬动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秧苗、秧片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秧苗,严防烈日照晒伤苗,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3.3.2 机械准备

插秧前应先检查调试插秧机,调整插秧机的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并进行5~10分钟的空运转,要求插秧机各运行部件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装秧苗前须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避免漏插。秧块要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3.3.3 机插要求

采用高速插秧机作业,提高工效和栽插质量。5月中旬插秧。合理稀植,行株距30cm×20cm,每穴2~3苗。机插要求插苗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在1~2cm,以浅栽为宜,提高低节位分蘖。

3.3.4 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施纯氮120kg/hm2,按底肥40%,补肥20%,穗肥30%,粒肥10%的方式分期施肥;纯磷60~70kg,作为底肥;纯钾90~110kg,分两次施,底肥70%,拔节追肥30%。

(2)水分管理。采取分蘖期浅,孕穗期深,籽粒灌浆期浅的灌溉方法。机插后活棵返青期保持1~3cm浅水,之后结合施分蘖肥建立2~3cm浅水层。孕穗期深,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左右时,采用稻田开沟机开沟,及时排水搁田;通过多次轻搁,使土壤沉实不陷脚,叶片挺起,叶色显黄。拔节后浅水层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使株型挺拔、抗倒,改善受光姿态。开花结实期采用浅湿灌溉,保持植株较多的活根数及绿叶数,植株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3)病虫草害防治。

草害防治:在机插前1周内结合整地,施除草剂一次性封闭灭草,施药后保水3~4天。机插后1周内根据杂草种类结合施肥施除草剂,施药时水层3~5cm,保水3~4天;有条件的地区在机插后两周采用机械中耕除草,除草时要求保持水层3~5cm。

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对症下药,控制病虫害发生。高效、低毒和精准施药,减少污染。7月上中旬注意采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技术防治二化螟。抽穗前注意防治稻瘟病。

3.3.5 适时收获

(1)收获时间。当水稻多数稻穗变黄,粳稻95%以上籽粒转黄,籼稻90%以上籽粒转黄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防止割青。根据不同地块选择合适的收获机械,选择晴好天气,及时收割。联合收获应在露水基本消失后作业;分段收获应在完熟前4~5天收割,适时脱粒。

(2)机具准备。作业前要检查调试机械,对收获机具进行检查、调整和保养,保证机械技术状态良好。同时,做好清除田间异物、根据收割方式开出作业前收割道等准备工作。

(3)技术要求。在霜前,用全喂入或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械联合收获。留茬高度不超过10~20cm。当稻谷水分降至16%左右时,提倡大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要求收获脱粒干净。稻谷收获后应及时用谷物烘干机烘干或晾晒至标准含水量粳稻14.5%,谷物烘干机根据生产规模配置。

该技术适用于东北半山区水库灌溉区域水稻机械化生产,尤其适用东辽河各源头区域。

猜你喜欢
机插秧盘底肥
番茄“2+x”试验总结
一种插秧机钵育秧盘的低成本3D打印技术研究
浅谈玉米种植中底肥施用技术
秸秆秧盘育秧技术试验总结
水稻秧盘形变测度方法与等级评价研究
锦州市松山新区玉米施肥配方遴选初报
水稻秧盘高速播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分析
南粳51不同机插密度试验初报
底肥高效施用把握四方面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