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成瘾干预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探索

2015-12-02 09:45孟昕
科技视界 2015年34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网络成瘾

孟昕

【摘 要】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又一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纵观现有的研究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较少。基于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都是由于过度使用造成的适应性不良,本文尝试借鉴现已研究较成熟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0 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日益加剧,成为继网络成瘾后一种新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本校330名学生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进行测量,手机成瘾者比例高达12%,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已有研究显示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淡化、经济压力增加等。因此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手机,怎样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干预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于手机成瘾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国外学者 Griffiths(1998)认为手机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屠斌斌、章俊龙等人(2010)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2005)对手机成瘾的界定表述得比较完整,认为其界定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造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智能手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娱乐休闲功能也越来越多,这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客观原因;第二,大学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可供支配的时间更多,给过度使用手机提供了条件;另外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者们通过文献、实证研究等证实了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来自外界的支持等方面存在紧密的相关,国外有关手机成瘾的研究主要探究了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有关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较少,杨宋华(2014)论证了使用体育锻炼方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的可行性,韩雪(2014)证实了内观疗法对手机成瘾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1 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冲动控制障碍。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迄今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比较成熟。纵观现有的研究,有关网络成瘾的干预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概括。一是,从具体方法层面,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体育活动、艺术治疗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网络成瘾,促进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二是,从组织结构层面,网络成瘾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香港地区香港青年协会的“智Net计划”,以基层、中层和深层的介入手法,及早识别潜藏上网危机的青少年,为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提供支援性服务。各个高校以及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由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针对性地给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活动。研究者们在对网络成瘾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并逐步重视家庭的作用,提出了家庭治疗的方法,所谓家庭治疗是在学校或者是青少年服务机构的配合下,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构建新的互动模式、改善家庭功能来解决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消除不良家庭因素,从而促进个体与家庭的成长。

2 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电脑,同时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都是由于使用手机或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如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可以借鉴现研究较成熟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个人方面

如何使用手机是个体行为,要正确使用手机,摆脱手机成瘾关键在于个人。首先要树立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职业理想定型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精神空虚,将时间和精力寄托在手机上,造成手机成瘾。因此只有确定好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不至于寄情手机。其次多参加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已有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手机成瘾现象,促进心理健康。同时研究者们发现大部分手机成瘾者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更能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和视野,让大学生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改善人际关系。再次保持积极的情绪。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和手机成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主要包含情感的平衡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宣泄和调节消极情绪,既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有助于手机成瘾的缓解。

2)学校方面

手机成瘾已成为每个高校都存在的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学校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手机成瘾学生摆脱困境。首先学校可筛选出手机成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采取团体心理咨询、野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已经手机成瘾的学生摆脱成瘾。其次,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手机成瘾。再次学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正确使用手机,特别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最后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手机在某些场合的使用,例如手机袋的使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手机统一放入手机袋中,集中保管,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创造无手机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从学校方面,可以配合或者主动联合社会青少年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借鉴香港“智Net计划”的做法,做好手机成瘾的预防、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个案跟踪,引导全社会的青年正确使用手机。

3)家庭方面

已有研究证实童年心理虐待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童年忽视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关系都存在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时也必须要考虑家庭的因素。首先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与子女平等交流,注重倾听,建立公平公开的交流方式;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正当需求要给与尊重和支持,所谓支持不仅是指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有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老师和家庭,其中来自家庭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沉溺手机,缓解手机成瘾。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关大学生手机成瘾,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日益增加,本文所探讨的方法如何实施,还需进一步践行。

【参考文献】

[1]赵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初探[D].复旦大学,2010.

[2]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网络成瘾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