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赏读

2015-12-02 08:14张英华
作文·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溪畔洛阳牡丹

张英华

一自胡尘入汉关②,十年伊洛路漫漫③。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陈与义(1090~1138),南宋洛阳人。

②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伊洛:洛阳别名。

◤简析

这首诗写于绍兴六年(1136年),当时作者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10年。

作为咏物诗,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竟然无一字提及牡丹。入笔,诗人貌似平静地告诉我们,从“胡尘入汉关”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还未能返乡,通往洛阳的路竟然是如此漫长!

此时诗人已经用去了一半笔墨,却还没有提到牡丹。且看第三句吧,诗人依然沉得住气,将一个“青墩溪畔”的“龙钟客”形象推到了镜头前。“龙钟”有多个意项——有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之意;有潦倒之意;有流泪之意。写此诗时,诗人不到50岁,竟也身心俱疲了吗?他担任南宋朝廷重臣,有收复沦丧山河之志,却不能达成心愿,失意之感由此而来吗?

他在这溪畔所为何事?——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这一意象终于在诗歌最后一句压轴出场。

“牡丹”二字在汉语语境中绝对算得上一个语码,其所引起的联想首先就是洛阳。北宋欧阳修的名句“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天下人皆知。而洛阳,那正是诗人的故乡啊!美丽可爱的故乡啊!可是洛阳,早已沦为金国的领地,而且如今还在胡人的占领之下。什么时候才能驱除“胡尘”,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多少思念!多少愤恨!多少无奈!多少期待!……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含蕴多少复杂的情感啊。

岂止如此,一个“看”字,又融入了多少辛酸?面对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本应好好赏花,却无心欣赏,却“感时”“溅泪”,种种思绪一时涌上心头。于是,你便明白,原来,诗人一直在“看”牡丹,并因此勾起了对“胡尘入汉关”的回忆,对“伊洛路漫漫”的喟叹……

原来,诗的前两句均是看牡丹时所忆所思!原来,诗歌句句皆与牡丹有关!多么沉郁的诗句!多么深厚的情感!你,被打动了吗?

◤名句欣赏

“独立东风看牡丹”中的“看”能换为“赏”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句诗中的“看”不能换为“赏”。因为就全诗来看,诗人看到牡丹触发了他思念沦陷的盛产牡丹的伊洛家乡的情感,勾起的是他痛苦的回忆与忧时伤世的情怀,此时,他必无“赏”牡丹之心。

猜你喜欢
溪畔洛阳牡丹
洛阳正大剧院
“三不够”牡丹节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溪畔望月思乡
马洋溪畔的花与琴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