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将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下面笔者就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改革目标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缺陷。
1.教育观念。
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改革不断深入的有效保障。当今部分教师观念缺失,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秉持“应试教育”理念,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2.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当前一些教师仍然使用结论式的教学模式,一开始就将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这种模式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重结果、轻过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参与。这样学生就会缺乏独立思考,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影响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策略
1.贯彻改革精神。
针对教学观念的缺失,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参加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将改革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师生交流锻炼思维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拓展分析能力。对此,教师应该将新课程改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情境导入教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为教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多样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4.设定契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对此,教师既要备课标,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反思,精心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要想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准备,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