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舆论监督报道的“惑”与“道”

2015-12-05 15:10边振虎
中国记者 2015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单位

□ 文/边振虎

作为基层的舆论监督单元,地市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有其局限性,承受的压力也最为严重。笔者多年从事舆论监督类报道,也和其他基层电视台记者交流,大家颇有同感。特别是在地市级电视台开办专门舆论监督栏目,一开始都是轰轰烈烈,随后的路却越走越窄,最后步履为艰,进入表面应付,难以深入开展工作的状态。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其锋芒,让舆论监督有的放矢,提高基层电视台的监督水平?

一、基层电视台的监督之“惑”

地市级城市人口少,人头熟,有利于开展一般性工作。但是如果具体到批评报道时,则难度增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虽说获得的新闻线索是事,其实面对的是人,是各种关系。而在一个小县城,这种关系就会演化为亲戚、朋友以及错综复杂的亲情、人情。而进行批评报道,势必有“找茬”“为难”之意。同时,说情风还会紧跟而至,这一切都会使采访活动变得复杂。尽管你从事的是一项工作,但是别人却未必理解。即使你满腔豪情,最终也无法承受“路断人稀”的后果。再高明的记者,也会顾虑重重。“怕得罪人”是记者的心头之“惑”。

地市级城市地方小,“脸”难拍,画面难以维持。相比报纸、电台而言,电视要用镜头和画面说事、表意。报纸、电台的记者有时用“某人”“某单位”就可以将事情说清,无须面对当事人或当事单位。但是电视记者却无法“偷懒”,必须“沉”下去用镜头来反映问题,而不能用其他代替。而拍画面的过程,特别是批评报道类的节目,画面难拍景难取,难免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危险情况。“安全”是电视记者的身体之“惑”。

声音多,记者压力大,播出有难度。针对市县一级,如果媒体对某件工作进行监督批评,那么,面对的不仅有该单位的上级,还有各级分管领导。“官大一级压死人”“婆婆多了意见杂”。上级任何一位领导一句话,也许会让一期很好的节目流产;压力之下,记者和新闻单位的领导或许就得深思或改变想法。同样,即使节目采访制作完毕,但是能不能播出,最后仍取决于“把关人”,节目随时会因领导意图而半途而废。“畏权”是媒体记者的心理之“惑”,也是媒体单位领导阶层的心理之“惑”。

被监督者不支持,不配合,使采访无法正常进行。因为,在市县一级的许多单位,许多的指标考核非常具体,而这些考核如上访人数、执法违规案件等等,但凡只要是被媒体曝光或批评,会被实行一票否决,被撤消许多荣誉。而这一切都会与升迁或奖金挂钩,并牵扯到某些人或者部门的利益。一“惹”一大片,顿时使正常的采访变成“烫手的山芋”,谁忍心下此“狠手”?而或“明”或“暗”的不配合,就会使记者“难为无米之炊”。 “难度”成为电视记者的情理之“惑”。

此外,舆论监督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深度,必须由表及里,通过事实分析出事件的本质,让错误得到纠正,使干部群众得到教育。由于种种顾虑,造成有些记者“怕写”“怕拍”“怕干”,于是,就对事实进行缩水,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由此带来的则是节目没有深度,得过且过,批评缺乏力度,监督难以长久,栏目后继无人。

综观以上,地市级电视台要想使舆论监督发挥很好的效用,必须过五关:人情关、上级关、社会关、播出关、心理关。

二、基层电视台应该掌握的批评艺术

地市级电视台的监督对象一般是平级。面对地市级电视台所处位置和面临的顾虑,我们不得不正面审视舆论工作的现状。作为地市级电视台部门工作人员和台领导,考虑问题必须更加长远,既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又能促进工作;既要能使舆论工作稳妥、顺利开展,又要在实践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坚定不移地和当地党委政府保持步调一致,旗帜鲜明地让舆论监督成为推动党委政府工作的工具。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有稳定意识和维护大局意识。一腔正气,有铁肩担道义的正义感、责任感。要多和政府部门沟通,根据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和重点,进行监督,围绕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查处落实。此时的监督,不但党委政府满意,而且也容易获得批评单位的理解。

2.要掌握批评方法和批评角度。批评水平代表了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同一个问题,如果角度不同,带来的宣传效果会截然相反。针对舆论监督对象,只要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采访,而不是去“找茬” “兴师问罪”,那么采访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当事人也就能够接受这种公平的监督。记者在写批评报道时,事实一定要搞准确,采访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写稿时把握好分寸。针对吃不准或者来不及涉及的问题,决不能一“词”定性,贸然断论。

3.要在实践中提高批评艺术。

及时转化矛头。对有些批评线索,可以和相关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和商榷,由主管单位来处理,主管部门也乐意配合,这样,记者就由监督者变成了采访报道者,同时,采访也就由“给人难堪”演变成了“帮助提高”,最主要的是,监督压力减小,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做深做足评论文章,让评论助力舆论监督。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评论的内容其实就是媒体的观点,这个观点必须通过主持人来表达。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员,主持人不妨用调侃的态度点评事件,将尖锐的问题“柔化”,使问题在哈哈一笑或思索中得到“摆显”。或者将监督暴露出的问题,以群众来信的方式,摆出事实,亮出问题,提出观点,促进问题解决。同样,舆论监督也要换位思考,忌把节目变成“一言堂”。

4.批评报道的选题要有代表性、普遍性。一定要对批评的事实进行筛选。特别是舆论监督要针对那些共性的、老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揭短狠批。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毫无重点,给人无病呻吟之感,从而降低批评的质量。更不能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上纲上线,引发更深更大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5.认真解决“五关”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确实无法逾越的“五关”,不妨注意时效性,提高效率,快刀斩乱麻,多头行动,分组快速采访,在短时间内造成播出事实,用打“时间差”来对付说情关、人情关。也可对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某段时间的轮岗,缓解他们的人情压力。此外,想法设法提高从事舆论监督记者的物质待遇,给于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从社会上聘请新闻舆论监督员支持媒体“揭短亮丑”,或者重奖在舆论监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记者等,都不失一种好的做法。

6.把握好批评的“度”。社会是复杂的,舆论监督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去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面。这个“度”如果掌握不好,整个报道就会失之偏颇。在正常的工作中,除了必须顾及国家的政策、法律,顾及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顾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要考虑到事件造成的影响和社会稳定,对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对工作的推进有无帮助。

7.要将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如果将监督和服务结合起来,困难和风险就会降低许多,采访也就容易进行下去。目前,信息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许多单位、个人都对记者采访活动抱有警惕和排斥,怕暴露问题,即使他们面对的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活动。而监督的目的是暴露问题,反映问题,修正问题。一个要“掩”,一个要“揭”,这两者之间似乎难以找到契合点。但是,如果我们抱着服务的态度,勤沟通,多了解,那么,有关部门也就会放弃敌视,理解媒体的工作,最终配合媒体的工作。

“失去监督的政府是要腐败的。”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媒体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识,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和作用,才能形成强势、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减少破坏性的社会冲突,有效调解人民内部矛盾,更加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监督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填单位 要推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看错单位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协办单位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