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塔幢

2015-12-05 06:38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2期
关键词:木塔斗拱塔身

刘 托

唐宋时期的塔幢

刘 托

应县木塔剖面

应县木塔立面

唐宋期间遗存下来的塔幢不但数量大,而且形式多样,成为这一时期反映建筑艺术成就的特殊类型,从中可以发见唐宋建筑单体造型的审美特点和演化大势。按照这一时期塔的结构类型和造型特点,可以归结为楼阁式塔(又可分为木结构、石结构和砖木或砖石混合结构三种)、密檐式塔、单檐砖塔、花塔、喇嘛塔等。总体来讲,唐宋时期的塔幢风格上渐趋挺拔端丽,其中很多实例都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佳作,在造型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山西应县木塔

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尤具特色的一种类型,这种塔体量庞大,细部精美,是传统木构建筑的竖向发展,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楼阁式木塔。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塔的总高度为67.3米,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最高的一座木塔,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木塔。

木塔坐落在二层4米高的台基上,平面为八边形,底层直径30.27米,是古塔中直径最大的一座。塔的外观为五层,因底层加有一圈称为副阶的外廊,故有六层屋檐。在塔的内部各层之间均设有一道结构暗层,故室内为九层。木塔的结构形式独特,采用内外两槽立柱布局,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栿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得双层套筒能紧密结合。木塔的暗层中使用了起圈梁作用的斜撑构件,加强了木塔的整体性。

应县木塔的造型设计较充分地说明了当时建筑匠师构思的精湛。首先是木塔有符合自身木构特点的合恰比例,塔的总高度(地面至塔顶)恰等于中间层(第三层)腰围内接圆的周长。其次是塔身自下而上有节制地收分,每一层檐柱均比下一层向塔心内收半个柱径,同时向内倾斜成侧脚,造成总体轮廓向上递收的动势。与此相应,各层檐下的斗拱由下至上跳数递减,型制亦由繁化简,如全塔内外檐斗拱共有54种,集各式斗拱之大成。同时依照总体轮廓所需要以华拱和下昂进行调整各层屋檐的长度和坡度,使之不但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线,而且檐下构件也丰富多变。再者是木塔的立面划分富于匠心,六层出檐与四层平座栏杆把塔身划分为十道水平线,使木塔在仰视中极富层次,同时平座与屋檐有规律地一放一收,产生了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使得外轮廓线更为丰富。底层副阶所伸出的屋檐远较其上各层深远,从而在视觉上把高大的塔体过渡到两层水平展开的平台上,再通过后者过渡到地面,使整座木塔极富稳定感和力量感。木塔各层的出檐虽然深远,但起翘并不十分显著,这与该塔的整体造型比例和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谐调,似有唐代敦厚浑朴的遗风。除此之外,该塔顶部的塔刹形制也极坚实有力,高度与塔的比例吻合,平添了木塔的气势与壮美。

唐大雁塔

早期的楼阁式塔均为木造,唐以后则多为砖石塔所取代,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唐代楼阁式塔全是砖石塔,著名者如大雁塔、玄奘塔等。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和平门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初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后又经历代修建。该塔原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来的佛经而建造的,因坐落在慈恩寺,故又名慈恩寺塔。大慈恩寺原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唐三藏玄奘当年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是为其亲自督造的。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葺。现存的大雁塔为七层,高64.1米,呈方形角锥状,逐层向内收分,造型简洁,气势雄伟。塔身为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塔的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内有塔室,可盘旋而上,凭栏远眺四方,北面的西安城区,南面的曲江风景区、终南山,可以尽收眼底。唐代学子考取进士后,都要登上大雁塔赋诗并留名于雁塔之下,号称“雁塔题名”。 现大雁塔底层还保留有唐代线刻画,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定州开元寺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塔

两宋时的仿木楼阁式砖石塔在技术上更为成熟,造型上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模仿木塔的结构和比例但细节简化,突出砖石塔高耸挺拔的总体形象,如建于咸平四年(公元1011年)的定县开元寺塔,又称料敌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高十一级,84米,是国内现存最高的古塔。该塔第一层较高,上设腰檐平座,以上十层则惟有塔檐而无平座,塔檐的形式是用砖层层叠落挑出短檐,短檐的断面呈凹曲线,塔的四正面均辟有门,其余四面则饰以假窗,假窗上用砖雕出各种几何纹样,门券上则绘饰彩色火焰图案。顶部的塔刹是在刹座上施以硕大的忍冬叶,置覆钵,覆钵上置铁制相轮和露盘,最上为青铜宝珠两枚。总的来看,此塔比例适度,外观挺拔秀丽,而细部处理又极为简洁,较为成功地塑造了砖石楼阁塔的艺术形象。

另一类仿木楼阁式砖石塔是追求细部的惟妙惟肖,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东、西塔分别建成于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和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二者平面均系八角形,其中东塔高48米,西塔高44米,建筑形式都是典型的仿木结构,檐柱、梁枋、斗拱、挑檐等等构件,均用石头精雕而成。设计者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模仿木构建筑的细部上,并未在塔的总体造型比例及气韵构思方面有所创新,使石塔自身的艺术形象方面鲜有探索。

除纯粹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其特点是内部塔心为砖石结构,而外部的平座、腰檐等均为木构的塔,此类塔结构上虽与木塔相异,但外观上并无二致,只是由于砖石塔心较木构更为坚固,所以往往更为瘦高干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上海龙华塔是混合结构楼阁式塔中年代较早的一座,现存塔身和基础还是千余年前的原物,塔檐和平座栏杆虽经历代修复,但仍保持着宋风。该塔的平面内为四方形,外为八边形,高七级,44米。与辽代的木塔相比,比例更为纤细高耸,体态更为秀丽玲珑。此外,江苏苏州瑞光塔、报恩寺塔,浙江杭州保俶塔、雷峰塔等也是这一时期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重要作品。此外,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铸铁楼阁式塔,如广东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山东济宁和聊城铁塔等,雕模铸制,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苏州北寺塔

陕西西安小雁塔

觉山寺塔

栖霞寺石塔

在楼阁式塔发展的同时,唐宋时期的密檐塔也取得了很大发展,著名的唐代小雁塔即为密檐式砖构建筑,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的佛塔。该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因塔的规模较小,外形秀丽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势相互辉映,故俗称小雁塔。塔共15层,高约45米,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11.38米,塔身由下向上,每一层皆依次收缩,愈上愈小,呈锥状,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塔内设楼板旋梯,可攀登至塔顶,每层有塔室,室南、北中央各开拱洞门一个,可通风和透进光亮。现塔余13层,高36米。

江苏南京栖霞寺石塔是密檐式石塔的代表,建于南唐年间,平面八角形,五重檐,通高15米。塔的下部为一雕饰精美的须弥座,上刻三重仰莲,用以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较高,是一般密檐塔的典型作法,其上密施五层塔檐,塔檐的挑出与墙身比例相比显得颇为深远,是早期楼阁式塔的遗风,各层檐下已较为简化,以混肚线脚代替了繁复的斗拱装饰,柱枋雕刻也很有节制,特别是整体比例设计合适,尽管仍夹带早期做木构的痕迹,但已显露出砖石料应有的简括、洗练、刚健,富有力度感,展示了砖石塔所独有的风格。栖霞寺舍利塔的艺术价值除上述特点外,精美的装饰雕刻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件完美艺术品的重要因素,石塔基座上的海浪和鱼、蟹、虾类,须弥座上束腰部分的“释迦八相”,以及塔身上的金刚力士、小佛,檐椽、瓦陇、脊饰和刹上花纹等雕饰均极生动有力,具有很高的水平,是五代石刻的精品。

唐宋时期的密檐砖塔具有较鲜明的时代风格,其中又以辽、金的密檐塔尤具特色,其形制一般是下为须弥座,座上设砖石斗拱与平座,平座上饰以门窗及天神等,上部以斗拱支承各层密檐,塔多实心,不能登临,是古代一种较典型的造型艺术,实例如觉山寺塔与天宁寺塔。觉山寺塔建于大安五年(1089年),是一座完好的辽代密檐砖塔。塔平面为八角形,塔为十三层,下部是方形和八角形的两重基座,上有斗拱和平座,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在壶门处雕刻力士,平座栏板饰以几何纹样和莲瓣三层上承托八角形塔身。塔身平整舒展,上托重重叠落的密檐。从第二层起,层高与层宽均有递减,其递减率与高度成正比,从而使塔檐轮廓形成和缓的卷杀,同时顶部以高刹结束,使塔的气势得到很好的渲染。在装饰方面,塔的砖雕也很精致,在底层塔身部分的转角处,设置了圆倚柱,并隐出阑额、普柏枋、斗拱等装饰构件。正向四面设门,但东西两面为假门,其余四面为假窗,此外,在塔身以上的各层檐下还装饰有用砖砌出的额枋和斗拱。从体型设计及细部装饰上,都较北魏及唐代的密檐塔更为精美和华丽了。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细部

四门塔

九顶塔

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广安门外,相传为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创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宏业寺,唐代称天王寺,现存的寺塔是一座密檐式塔,建于辽代末年(12世纪),明清曾有所修葺,是北京市区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古代建筑。塔的平面为八角形,砖砌实心,总高57.8米,飞檐叠涩13层,立于方形平台上。塔座为须弥座式,座上砌束腰,以斗拱挑出平座、栏杆,其上以三重仰莲承托塔身。塔的四个正面砌半圆拱门,门内用砖雕出仿木构门扇,四斜面砌出破子棂窗,门窗两侧刻有浮雕,转角处砌有角柱,柱间砌有阑额、普柏枋,柱枋上以精确仿木结构的砖砌斗拱挑出塔檐,檐下亦刻出仿木结构的椽和望板,檐上覆瓦,12层檐密接,手法略同于底层。13层塔檐之上是比例壮硕的塔刹,以两层砖刻八角仰莲托起须弥座,上承宝珠。天宁寺塔依层高渐次内收,轮廓略呈梭形,造型极为丰满。高大的基座、劲挺的塔身、线形刚直的层檐和壮健的塔刹都上承唐风,显示了一种雄伟豪壮的气质,然而其构图上轻重、长短、疏密相间的处理手法和繁密细腻的细部又表现出辽末建筑风格的明显变化,应是受到北宋建筑华丽细美的风格影响。

辽、金密檐塔遗存下来的数量很大,其中很多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实例如通县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临济寺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等。从这些密檐塔总的风格上,可以看到时代变迁所镂刻下的痕迹,一方面是高大的基座、挺拔的塔身、简朴的叠涩塔檐以及整体敦厚雄浑的风格都有前代古塔的遗韵,而其细部的精美、装饰手法的多样又恰恰勾勒出位于风格嬗变时期的时代特征。

广惠寺花塔

除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塔,诸如单层的砖塔、花塔、土塔,著名者如四门塔与九顶塔、净藏禅师塔、敦煌城子湾花塔、正定广惠寺花塔等,以及自元代起开始流行的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山白塔寺白塔等。

四门塔是一座高15米的单层石塔,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的青龙山麓,始建年代为隋大业七年造(61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塔身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平面正方形,边长7.4米,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塔以造型简洁明快见长,塔身上部以石块叠砌出五层塔檐,层层增大,再上是呈四角攒尖式的锥形顶,上边是石刻的塔刹。塔的内部正中砌有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回廊环绕。塔的顶部以三角形石梁搭接在中心柱与外墙上,以此承托上层的屋顶。柱上刻有四尊石佛,螺发高髻,结跏趺坐,面容端庄秀丽,佛身上还刻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的题刻。

四门塔的四周旧时佛堂殿宇林立,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多文物古迹有祖师林、神通寺殿基、大小龙虎塔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位于附近的灵鹫山九塔寺遗址内,尚保留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唐塔,单层八角,顶部有小塔九座,俗称“九顶塔”,塔通高13.3米,塔身上部有砖砌的挑檐,顶上叠涩收进,形成八角形平座。平座上的小塔高2.84米,正中一塔高5.3米。塔的南边开辟有佛室,室内的天花藻井和壁画至今尚存。

花塔是出现和流行于宋、辽、金时期的一种古塔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塔的上半部装饰着各种繁复的花饰,宛如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故称花塔。其中所装饰的内容又极为丰富,有巨大的莲瓣,有密布的佛龛;有的雕饰出各种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神人,有的则塑制了狮、象、龙、鱼等动物形象及其他图案,有的花塔原来还涂有鲜艳的色彩,十分华丽。花塔的出现和流行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古塔由功能性向装饰性过渡和由质朴向华丽演变的结果,其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印度、东南亚一些国家寺塔装饰雕刻的影响,使花塔逐渐成为一种纯碎的造型和雕刻艺术品。现存的十余座花塔多为单层砖造,个别为土塔,其中最著名的为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建于金代,为现存花塔的佼佼者,型制为三层八角楼阁式,高45米,通体砖造。此塔的塔体造型极丰富多变。第一层塔身为八边形,四斜面附有扁平状六角形单层小塔,塔身正面及四小塔正面均有圆形拱门,塔身及小塔檐下均设有砖制斗拱。第二层塔身亦为八边形,四正面辟方形龛门,门侧设格子假窗,四斜面正中设直棂假窗,两旁为格子假窗,第二层塔身上出斗拱承托塔檐,檐上设八角形平座,座上再置第三层塔身,塔身四面辟方门,其余三面设假门,四斜面隐出斜纹格子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塔身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塑刻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自花束状塔身以上用砖刻制出斗拱、椽、飞檐和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檐屋顶,顶上冠以塔刹。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该花塔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端庄稳重中包含着挺峻秀美。当初该塔表面曾绘有彩画,富丽异常。

北京妙应寺白塔

白塔寺白塔

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旁敦煌城子湾花塔亦属于花塔类型。城子湾花塔是一对土塔,二塔一大一小,小塔现已残破,大塔尚保存完整,大塔的建造年代约在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是现存花塔最早的实例。塔的型制为八角单层,通高约9米,下为高大的须弥座,上为八角塔室,塔室上面建高大的圆锥状宝装莲花塔身,成七层相叠,在宝装莲花中间设有小塔龛和佛像。塔的最上部便是塔刹,其型制是以一座小方塔立于最上一层莲瓣之上。方塔上当初还应有相轮、宝珠之类的装饰,现已无存。塔室东面辟真门,其余三正面作假门,拱券式门顶上有火焰纹饰,有隋唐石窟龛门的风格,门顶两旁用泥塑出双龙戏宝的图案,颇为生动,四斜面原有附壁天王泥塑,现已不存。此外,塔室转角处塑有八角柱子,檐下隐塑简单的人字形斗拱。城子湾花塔均为土坯砌筑,外部涂以草泥,表面再抹以细泥,塑有各种装饰,其造型古拙又不失端丽,装饰大方又不失华美。

除上述花塔外,现存较著名的花塔还有井陉花塔、丰润车轴山花塔,北京坨里花塔,山西太原日光月光佛塔等。花塔保存下来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因形式特异而弥足珍贵,特别由于它仅仅流行于宋、辽、金这一建筑风格变异时期,元以后即绝迹,因而对阐释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意义。

松江镇唐代的经幢

赵县陀罗尼经幢

喇嘛塔的原型是印度的窣堵波,元代时,窣堵波经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内蒙古再度传入内地,成为当时佛塔的主要一种类型,因为藏、蒙喇嘛教建筑多采用这种形式,故又称喇嘛塔、藏式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为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该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原称圣寿万安寺浮图,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为元大都最重要的建筑遗存,也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喇嘛塔建筑。

白塔由台基、塔身和相轮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分三层,底层为平面方形的石基,上面两层为平面亚字形的须弥座,须弥座上用砖砌筑出巨大的莲瓣,构成形体雄浑的莲座,用以承托塔身。塔身平面圆形,覆钵状,形似宝瓶,石砌砖表,实心。塔身比例粗壮,肩部圆转,下部斜向内收,表面原有宝珠、莲花雕刻,并垂挂珠网缨络,现均不存。塔身之上为缩小的折角亚字形须弥座,座上矗立着下大上小急剧收缩的13层砖砌实心相轮,即所谓“十三天”,相轮之上置高达9.7米的铜制宝盖,亦称华盖,宝盖四周垂挂流苏状的镂刻铜板和铜铎。宝盖上原安放有一宝瓶,现为一高5米的小喇嘛塔。全塔总高50.9米,塔体比例匀称,造型古拙,气势雄壮。塔体通饰白色,塔顶则显金色,金白相衬,显得圣洁而崇高。时人赞曰:“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身白云莲…… ”。

这一时期,还留传下来一种石刻建筑物,即镂刻佛教经文的柱状经幢,始见于唐,盛行于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唐代的经幢形体多粗壮,最早只是一根八角或六角形的石柱,上面刻有咒语或经文,叫做幢身;下面加基座,上面有幢顶,构造和式样都比较简朴。唐中期以后,净土宗佛寺里的经幢增多,形式也有了变化,代表作如位于上海市松江县的经幢,建造年代为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建筑。经幢高21级,9.3米,幢身八边形,分为上下两段,上段高177厘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全文;下段高46厘米,上面刻有捐助人的姓氏。整个幢体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其构造可以分为托座、束腰、华盖、腰檐等多种形式。幢身下面的台基上刻有海水纹,侧面刻着波涛汹涌之状的纹饰,线条细腻。台基上面有三重托座,刻的是莲瓣、卷云等纹样。托幢身的一级为八角形,每面有勾阑。托座与托座之间有三重“束腰”,上面刻有盘龙、蹲狮和菩萨。蹲狮雄健有力,菩萨则坐于壶门内,神态自若,面型圆满。幢身上面的十级变化更多,形状有华盖、腰檐、联珠、托座、圆柱束腰、八角攒尖盖等,其中刻有卷云、莲瓣纹,还有横眉怒目的四天王、口衔璎珞的的狮子头。第十九级是40厘米高、直径65厘米的圆柱,刻有佛像、菩萨和供养人的礼佛图。

五代以后经幢的风格开始向修长娟秀的向发展,雕刻日趋华丽和精细,至两宋达到经幢艺术的最高峰,如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建造年代为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型制为八角三层七级,高约18米,通体石造。整个幢体分为三段,下段为基座,由三层台座组成,最下面为方形须弥座,由莲瓣、束腰及二道叠涩构成。在束腰部位用束莲柱将每面划分三间,每间内刻有火焰式拱门、佛像、力士及仕女等雕饰。其上第二层基座为八角须弥座,转角刻束莲柱,柱间刻有坐于莲上的歌舞伎乐。第三层基座亦为八角须弥座,只是装饰雕刻更为丰富,如用宝装莲瓣与束腰作成回廊,回廊每面划为三间,分别刻有柱础、收分柱和斗拱,当心间刻有踏步,其他各间刻有佛陀本生故事。在这三层基座之上便是中段幢身,亦一分为三,下层包括有宝座、刻镂经文的八角幢柱和有璎珞垂帐的宝盖。中层包括有狮象首和仰莲的须弥座、八角幢柱和垂缨宝盖。上层则由二重仰莲、八角幢柱、有显著收分的城阙(刻有释迦游四门故事)组成。幢身之上即幢体上段宝顶部分,其中包括有带屋顶的佛龛、蟠龙、八角短柱、仰莲、覆钵及宝珠等。

从整体来看,这座经幢比例匀称,姿态端秀,细部构思尤见功力,装饰虽繁多,但由于幢身与装饰部分进行了分段分层处理,因而疏密相间,繁简有致,不但未削弱幢体的总体效果,反而以一重重悬出的装饰丰富和夸张了幢体的轮廓。加之经幢上各部雕刻极尽精美细致,水平很高,除具造型价值外,也无愧为古代石刻精品。

猜你喜欢
木塔斗拱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说不完的斗拱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透视:雪糕叠叠乐
民居趣读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