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读后感

2015-12-07 06:01徐照成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古文字甲骨文文字

徐照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读后感

徐照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于省吾先生作为古文字学领域的大家,在甲骨文研究中成就卓著,并积累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研究经验。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中提出要以字形为基础,注意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文献资料,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对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也予以重视;此外还注重多学科的合作,充分利用了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先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在历史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于省吾;甲骨文;考古;文献;民族学

一、前言

于省吾先生为古文字学大家,著书及发表相关文章甚多,在甲骨文考释上贡献卓著,颇多创见,《甲骨文字释林》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其一生研究甲骨文的精华汇编,由中华书局于1979出版,时隔多年,其价值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反而随着学者们对甲骨文愈加深入的研究更显现出其价值,不失为甲骨文字研究中的一部扛鼎之著。商务印书馆编纂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以温故知新,述往思来为宗旨;以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为标尺,重新将此书于2010年出版,以惠及学人,弘扬先学。此次再版,对原书有所删改增补,去粗存精,并加入作者晚年的几篇新考释出的甲骨文字学的文章。

二、内容

关于甲骨文考释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先生认为字形是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的唯一基础。古文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其形、音、义三者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我们研究古文字,既应注意每一字本身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又应注意每一个字和同时代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纵的关系。”[1]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古文字的音、义已发生改变或是不能确知,但是其字形却是明白无误确切不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先生把字形作为古文字研究的核心。

在论述过程中,先生治学严谨,力求做到字形演变、字音通假、字义训释等方面都要举出实际证据。先生要求在古文字的研究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科学“阙疑”,即论据不足的情况下不妄作判断,先入为主的作出结论。引用资料精确可靠,引用材料时采取第一手资料,以防在辗转流传中以讹传讹。严丝合缝与高度凝练,每篇文章,无不反复推敲,数易其稿,先生倡导在论文中不说多余的话,因此在本书中的论文少不过几百字,多不过两千字。不断修正自己的论述,先生早年的论文在选入本书时,删削近半,足见先生之严谨,同时,愈到晚年,先生愈加谨慎,每写出文章,并不立即发表,而是先放在一边,过些时日再加审视修改,在确乎无疑后方才发表。同为文字学大家的商承祚先生曾言:“不识之字不妄释,不明之义不妄言,不轻言音韵,不为天下先”,与先生治学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认为甲骨文研究要以地下发掘的文字资料为主,古典文献资料为辅。考古发掘的古文字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世学者的删改,保持了原有状态。而古典文献却历经了数千年的辗转流传,在当时的条件下,抄写和印刷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加上历代战乱、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文献的保存状况堪忧,并且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些文字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先生在此强调“用同一时代或时代相近的地下所发现的文字和文物与典籍相证发”。先生所说的古文字材料包括出土实物上的文字,诸如青铜器、甲骨、卜骨等。

先生在研究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参考古人的著述,诸如《说文解字》、《尔雅》、《楚辞》、《孟子》、《周书》、《山海经》、《汉书》、《太平御览》、《初学记》、《梦溪笔谈》、《广雅》、《春秋公羊传》、《周礼正义》、《史记》、《老子》、《诗经》等。然而在利用古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先生并不盲从。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古文字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为后辈学者所重视。但先生在利用此书的过程中,却指出其中的错误不下百处。同时先生提出的“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古文字中附划因声指事字”,从文字起源和造字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六书”说。先生在其著作中,也参考引用了诸多同一时代学者的研究作品,他们包括董作宾、胡厚宣、唐兰、饶宗颐、杨树达、罗振玉、商承祚、郭沫若、容庚、王国维、陈梦家等一大批甲骨文研究的佼佼者。在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生结合自身的研究,进而得出自己的认识,提出新的看法。可以说,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积累了众多材料,吸收了众人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在甲骨文的研究中,他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现今学术界倡导多学科合作,先生在自己的甲骨文研究中早已践行了这一观点。先生注重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的引用,甲骨文与典籍训释的结合。这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治学方法密切相关。先生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他好学不倦、锲而不舍,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一直勤于学习,从不自满,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由于他掌握了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因而在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触类旁通,提出不少有创造性的见解。例如“孚”字,上面是手爪形、下面是小儿形,学术界历来对该字的造字本意讲不清楚。先生利用原始民族的材料,发现他们在战争中起初是杀死敌方的成年人而只俘虏儿童收养,说明“孚”字本义是俘虏儿童,从而解开了这一谜团。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自传结尾这样写道:“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学习不止,奋斗不止。我在有生之年,还要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2]

三、价值与问题

先生从事古文字的研究五十多年,成就卓著,尤其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饶宗颐谈到“甲骨文研究从孙诒让、罗振玉开始,到王国维得到一大发展,后出的学者各有千秋,如唐兰对文字形体的分析,于省吾对字义的训释,郭沫若利用甲骨文的历史研究,董作宾的分期断代,陈梦家的综合论述,胡厚宣的资料整理等,共同促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3]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由此可见。“他四十年代初出版的《双剑誃殷契骈枝》初、续、三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释出或纠正补充过去不识及误释的一百余字,是继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以来释读甲骨文字最多的著作。此书以释字精审为人称道。”[4]《甲骨文字释林》的贡献正在于释出大量文字,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同时改释大量文字,对其作进一步阐释,完善论证过程;并对以前所解释的文字进行勘误,重新解释,提出新的看法。

就史学研究而言,因考释出大量文字,使考古材料上的文字得以辨识,方才能够读懂材料,进行历史研究,其史料价值才能实现;同时,当文字得到辨识后,对之前一些未认识或认识不够的材料能够作出新的或更深入的认识,推动了历史研究。以往历史学者在先秦史学研究中遇到了各种难题,其中文字难以识读便是其中之一。学术研究倡导多学科合作,文字学与史学的合作便是其中的光辉典范。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术也在不断发展,先生在文字考释过程中运用的理论方法便显得陈旧。先生在自序中写道:“研究古文字的主要目的,是为探讨古代史、尤其是探讨古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史服务的。”时过境迁,如今,史学界对于先秦时期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的史学观点已经不若当初之甚嚣尘土,对于先秦历史的理论已经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孰是孰非,各有论断。然旧的解释已不合理,受到冲击势所必然。固然书中之精华需要传承,但书中之陈见也需要打破,绝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这也是作者自身的认识和做法,也正是因此其学术成果方能屹立学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磨砺,历久而弥新。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林沄:追念于省吾先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5期。

[3]饶宗颐:甲骨文研究断想——为纪念于省吾先生百年诞辰而作[J],史学集刊,1996 年 3 期。

[4]陈公柔、周永珍、张亚初:于省吾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J],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古文字甲骨文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张素凤教授《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热爱与坚持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