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客家
——微探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艺术特征

2015-12-07 06:46傅丹灵
艺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衬词拍子客家人

文‖傅丹灵

情浓客家
——微探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艺术特征

文‖傅丹灵

《客家侬情》由福建省著名词作家徐杰作词、作曲家林荣元作曲,歌曲反映了客家女子情意绵绵、儿女情长、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并融入了客家山歌元素,热情讴歌了客家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和客家汉子艰苦创业、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该曲曾入选2010年中宣部“唱响中国”征歌活动福建省选送的20首作品的前10名,并获得第十一届福建音乐舞蹈节作品创作奖第三名。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资料查找、实地采风等方法,从谱面分析、演唱分析以及客家精神的浅析,微探《客家侬情》的艺术特征。

《客家侬情》;客家山歌;谱面分析;演唱分析;客家精神

客家是中国历史上由北往南迁徙、定居并最终播迁全球的东方民系,他们厌倦腥风血雨的战争,渴望和平与安宁的生活,不愿服从北方异族的统治,对中华正统文化有一种几乎是本能的认同。由于定居地环境的相对封闭和艰苦恶劣,使这个从汉族中分化出来的民系养成了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特性,他们身上无疑集中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品质。

山歌是客家民间文艺的主要内容,客家山歌向来被音乐界称为“岭南奇葩”,是我国著名的民歌种类之一。客家妇女是山歌的主角,较原始的客家山歌的内容主要是大胆表达男女情爱,演唱的基本形式是溪头岗尾或隔着山梁即兴对唱,大多是不假思索出口成章。2006年,“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福建省内作曲家创作的融入浓郁客家元素的新声乐作品——《客家侬情》就像一幅写实的画卷,将客家山歌的旋律特点、节拍节奏特点、调式特点以及客家精神,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谱面分析

(一)从歌曲的旋律进行解读

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旋律在每个民族的音乐中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首先表现出了由历史形成的民族特征和音乐的民族性。[1]221客家人聚居区地处山区,属丘陵地带,海拔在千米以下,开门见山,人们隔山对歌,歌唱仅需稍微提高声调即可。[2]179这样的生活地理条件使客家山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旋律多位于人声演唱的中高音区,并且相邻音符的音程关系多于四度以内,少有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例如,《唱得老妹对情郎》是一首经典的客家对唱山歌,表现了一对男女歌手互不“服气”,以歌试才的对歌场面。在第15届央视青歌赛中,总政歌舞团青年独唱演员王庆爽代表福建队用宁化方言演唱客家山歌《唱得老妹对情郎》,博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如谱例1所示,仔细研究客家对唱山歌《唱得老妹对情郎》的旋律,可总结出该曲的旋律特点为:歌曲旋律多位于人声演唱的中高音区,旋律的骨干音为“do”、“re”、“sol”、“la”,并且相邻音符的音程关系多于四度以内,少有四度以上大跳。

而在谱例2中,声乐作品《客家侬情》融入了客家传统山歌的旋律元素特点:歌曲的旋律也是位于声乐演唱的中高音区,并且相邻音符的音程关系多于四度以内,少有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具有了客家山歌音调所具有的“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特点。这一特点也间接体现了客家人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客家人的生活习惯等特点。《客家侬情》一开始的旋律巧妙运用了客家对唱山歌《唱得老妹对情郎》的动机,在一个乐句之中,相邻音符四度以上的大跳是极少见的,这样的旋律设置与走向,充分体现了《客家侬情》中浓浓的客家风情,令人仿佛望见了歌曲中那座山、那条河、那扇门、那户客家人家……

(二)从歌曲节拍及节奏的基本特征进行解读

客家山歌中所运用的拍子(1)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用得最多的是2 /4拍子和3 /4拍子,其次是4/4、3/8、4/8、5/8、6/8、1/4等拍子,此外,还大量地运用了各种变换拍子,常常在引子或尾声处还会有散板和自由拍子。[3]24而声乐作品《客家侬情》则运用了较为常见的2 /4拍进行写作。这首歌曲虽然是2/4拍子,但由于曲中主要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节拍的强弱规律发生改变,它的强弱关系就和一般的2/4拍子(一强一弱)有所不同,这也是客家山歌在节拍上的特点之一。谱例3中,方框标记出了作曲家连续、多次运用切分节奏改变歌曲的强弱规律,这首声乐作品在节拍及节奏上融入了客家山歌的节拍节奏元素,将二拍子一强一弱的周期性规律打乱,在演唱连续的切分音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把握这种节拍强弱规律的改变。

(三)从歌曲的调式调性进行解读

客家山歌有徴调式、羽调式和宫调式三种,以徴调式居多,羽调式少数,宫调式最少。这些歌曲往往在强拍、强位上或者以句末延长的方式来强调突出“羽”(la)、“商”(re)两音。[4]85罗香林教授在其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也列出了客家人的性格特性共七点:“(一)客家人各业的兼顾与人材的并蓄。(二)妇女的能力和地位——最坚苦耐劳,最自重自立,对社会国家最有贡献。(三)勤劳与纯净。(四)好动与野心。(五)冒险与进取。(六)勤俭与质朴。(七)刚愎与自用。”[5]128在客家山歌中,“商”音活跃向上的特性与客家人“进取”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羽”音暗淡、悲叹的特性又与客家人“刚愎自用、保守”的性格特征相一致。

作曲家在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音乐创作中,也运用了徴调式,并且采用了客家山歌的调式调性特点——同样运用了“商”和“羽”两个骨干音,运用歌曲旋律的调式调性向我们展现了客家人“勇于冒险、进取、有野心”以及“刚愎自用、保守”并兼的两种性格特征。

二、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演唱分析

(一)歌曲拖腔的基本特征及拖腔的演唱分析

所谓拖腔,就是把声腔拉长,体现在节奏上面的放宽,这在戏曲音乐中是常见的。传统客家山歌的延长音大都发直音,像一条线似的,没有曲弯之感,音波很小,这是客家山歌演唱的特点和风格,也与客家人聚居地山多且距离不远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客家人日常说话、对歌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客家侬情》中,拖腔的音高较高并且音符的时值较长,所以演唱此类拖腔时,端正发声概念,正确运用歌唱气息和发声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传统客家山歌的延长音大都是发直音,就像一条直线似的传向远方,似乎能传至山的那一头。但是要发好直音是靠气息来支持的,不能误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发出“浅”、“白”、“叫”、“喊”的声音。这样才能使演唱者在演唱这些长音时,音量更大、声音更加松弛、气息更加饱满流动、音色更加透亮,并且在长时间的练习、演唱中,不易出现嗓子疲劳的情况。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人们认为有些地方在保持原有直音的基础上,稍稍打开发声腔体,保持高位置并且集中的声音,再适当加些小波音来美化唱腔是必要的,这样能使山歌色彩更丰富,更受大范围听众的欢迎。

(二)从歌曲衬词的基本特征进行解读

“衬词”即“虚词”,指无任何意义之词。客家山歌里的衬词使用较多,如“哎”、“啊”“喏”、“哦”、“个”、“依溜啊”、“拒话”、“哟”、“喔”等等。[3]23衬词是客家语言中的口头语,用于加强说话的语气、语调。山歌使用衬词与客家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有关。演唱客家山歌巧用虚词,可以起到增强地方色彩,扩展

曲调,美化旋律之功效。

声乐作品《客家侬情》中也大量运用了客家山歌里的衬词,“哟”、“咧”、“哎呀咧”等衬词虽无实意,但其在歌曲中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加重了歌唱的语气,使歌词表达的含义在歌者以及观众的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更体现了浓郁的客家色彩。例如,歌曲的开头第一句,假使不加衬词,唱成“门前的水长又弯”,就不如“门前的水哟——长又弯”在歌唱的语气中别具一格,而且在“门前的水”后加“哟”字,也给人在思想上增添一种停顿和遐想,让“门前的水”也流入了歌者和听众的心间,使歌者在演唱过程中描绘的画面更加清晰、更加深入人心。“哎呀咧”则表现了“要走不走没了主张”,心中的焦急与叹息,仿佛歌者正在为听众讲述一个动人的客家故事,加重了歌词叙事的语气,拉近了歌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也使整首歌曲显得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客家特色。

三、声乐作品《客家侬情》歌词中的客家精神

由于中原汉人入境较早,而以唐末第二次客家大迁徙时定居下来的为最多,当时的石壁曾盛极一时。他们经历战乱,辗转迁徙,长期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求以生存,不断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图发展,其流迁规模之宏伟、艰苦程度之卓绝,均为历史所罕见,更为其他民系所没有。[6]55可以说,客家人的流迁史就是一部苦难史,客家人的发展史就是一步移垦史,又是一部奋斗史。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筚路蓝缕的创业条件,造就了客家人与其他民系许多不同或程度更深、表现更强烈的习性,如克勤克俭的耐劳精神、坚忍不拔的强毅之气、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团结创业的发奋风尚,还有尊师重教谋进取、淳朴好客图共存等意识,都是和客家人的历史旅程紧密关联的。

在声乐作品《客家侬情》的歌词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客家精神。歌词中唱到:“出门你就壮壮胆,在家等你心甘愿”;“出门趁早莫迟缓”以及“走南闯北客家人,吃苦耐劳美名传”……

有人说,客家传统社会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母系社会”,因为客家男子都像“走西口”的山西人一样外出打工、经商或闯荡去了,空荡荡的村落和家庭只剩下妇女儿童老弱鳏寡,客家妇女这时候往往以她们博大无私的心胸和强健的体魄经营着一方水土、一份家业,她们矫健的身躯顽强地支撑起了客家乡村社会的正常运转。久而久之,客家男子形成一种习惯,他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从来不肯安闲地呆在家里受享清福。如果没有特别的家事拘束,他们都喜欢在舟车劳顿和建功立业中度过自己的青壮年时期。[7]67

声乐作品《客家侬情》无论是从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特点,还是从拖腔、衬词、歌词的艺术特征来看,都充斥着浓浓的客家情怀。当我在演唱这首声乐作品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客家生活画卷,歌曲中带着客家浓情的旋律、节奏及节拍等艺术特征,使作为演唱者的我与听众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客家聚居地,望见了斗转星移中,客家先民带着疲惫辗转来到这里,客家民系终在这里逐渐形成,继而播迁世界。当我们徜徉于古道、古桥、古隘口,当我们沉醉于宗祠、古庙的飞檐翘角,当我们迷失在客家古民居的幽幽小巷,或是踏上土堡的层层台阶,一部部客家人披荆斩棘的南迁史、坚忍不拔的奋斗史仿佛在娓娓道来……

注释:

(1)在乐曲中,节拍单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叫做拍子。拍子是用分数来标记的。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陈菊芬.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与方法之我见[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

[4]谢重光.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钟德彪,苏钟生.闽西近代客家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6]张恩庭,刘善群,张仁藩.石壁之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7]肖平.客家人:一个东方族群的隐秘历史[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J60

A

傅丹灵,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衬词拍子客家人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客家人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光明正大
对羽毛球爱好者球拍选择及拉线磅数的建议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