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剪影 尽显神韵
——论山西皮影的魅力

2015-12-07 06:46石婉茹
艺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影人孝义影戏

文‖石婉茹

舞动剪影 尽显神韵
——论山西皮影的魅力

文‖石婉茹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是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山西皮影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表演操纵及其艺术特点。

山西皮影;制作;表演操纵;艺术特点

皮影戏由说戏人(掌签子的)、贴窗子的(助手)和乐队组成,每人各执其事,又身兼数职,七、八人即可组成一个皮影戏班。皮影戏中的皮影,即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等,是民间艺人用牛皮、驴皮或羊皮等材料,按照不同的艺术造型雕刻彩绘而制成的。一方白色的幕幔、几根撑起的竹竿、两三个独自唱念做打的艺人,再加上些许吹吹打打的伴奏乐手,就可以表演皮影戏了。在表演过程中,说戏人双手摆动皮影做出各种动作,在咿咿呀呀的说唱中,在激越缠绵的丝弦、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白色幕幔上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金戈铁马,以及神魔鬼怪的故事。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是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2006年,山西孝义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山西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发祥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演出形式灵活,雅俗共赏,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没有使用电灯以前,皮影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山西,皮影戏流传范围很广,最盛行的地区是晋中和晋南。晋中皮影以孝义、介休、汾阳等地为中心,晋南皮影以新绛、侯马、曲沃等地为中心。据传早在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卜子夏与其学徒田子方、段干木来到山西孝义讲授儒家学说,为了吸引众人就通过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来讲学,此形式与后来的皮影戏很接近,或者说很像影戏的雏形。

宋代,张耒《续明道杂志》中记有:“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皮影戏演出盛况的描写,并提及影戏艺人的姓名;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镟,后用彩色装皮为之。”这些古书是至今发现较早的关于皮影艺术的文字记载。1980年,在山西孝义榆树坪村南发现了一座金正隆元年的七边形砖砌单室墓,墓中出土了两幅皮影造型的侍卫壁画,这是目前山西发现最早的皮影。

元代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高峰,元杂剧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比之下,关于皮影戏却少有文献记载。然而,作为元代民众喜好的艺术,不可能消歇无迹。1955年山西省孝义县旧城东发现一个元代八卦形古墓,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坐骑等八幅壁图,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这不仅说明它是一个影艺人的坟墓,而且还一表明元代民间影戏不但存在,从艺者还以能将之传家为荣。此外,由于携带方便,演出形式灵活,皮影戏曾作为元代军队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而随军进行流动演出。

明清时期是山西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一是皮影制作表演都达到了相

当水准,创作出了大批皮影剧本,历史、武侠、传奇、神话无不涉及,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影人材料已开始采用牛皮、驴皮,并且加上机关,供人牵执操纵,四肢灵活自如,形象更加逼真。演出时,将影人贴在丝罗布面影窗上,而且用灯照明。清代的皮影演出和皮影制作,已经与现在非常接近;二是皮影戏传播更为广泛深远。随着晋商的崛起,很多商号开始专门供养皮影班演戏,比如文水县徐家镇商号“元生合”供有 “吉庆班”、“成庆班”,介休城南街商号“增盛昌”供有皮影戏班“增盛昌”、“增盛轩”。孝义县皮影戏班数量更多,据悉至清末,全县皮影戏班有近四十个,专业影人数百人之多。而晋南的侯马、曲沃一带每到元宵节、庙会等节日皮影戏演出盛况空前,戏班沿街搭台演出,不到百步就是一台,一条街可以搭六七十台皮影戏。另外,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天下,山陕一带自不用说,长城以南的地区都无处没有山西商人。清以后,随着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统一,山西商人又去了黑龙江、船厂(今吉林)、库伦、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拉萨,甚至俄罗斯、英国、法国等许多地方。晋商将各种物资带到各地的同时,也将皮影戏带到了当地。

山西皮影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制、鲜明的民族特色,取得了高度的美学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习俗的转变和新科技艺术形式的普及,传统皮影艺术正日益走向衰落,需要我们格外的珍惜和特别的保护。

二、山西皮影的制作与人物造型

山西皮影制作以牛皮为主,牛皮有很强的韧性且具透明性,易于拉伸造型。制作工具选用木板(一般用枣木锯成长一尺五、宽八寸、厚二寸)、斜角刀、平刃刀、圆口刀、刮刀、针笔等。一般来说,制作分选料、泡制、刮皮、绘图、雕刻、染色、熨火、装订等多道工序。制皮过程先是将选好的牛皮浸泡在凉水里两到三天后,取出来用刀刮皮,刮完后再放入水中浸泡,泡一定时间后再刮,如此反复多次(一般四次就可以了),直至皮被刮得薄而透亮为止。刮好的皮要挂在架子上阴干至透明即可绘制皮影;绘制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样谱是根据戏剧人物、道具程式性地世代相传下来;画稿完成后,就该雕刻了,雕刻是皮影制作的重中之重,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体现,一件完整的皮影,仅雕刻就需三千余刀方可大功告成。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对剧中人物辨析得更准确,在雕刻时往往将头部放大,使其脸谱化,这样就使皮影脸部的雕刻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影人头的雕刻方法,分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脸部为白色镂空脸,去皮留线,多用于生、旦等角色,面部轮廓全靠流利而刚劲的线条来表现,线之外的部位全部挖掉,在白色的幕帏下,人物显得白净淡雅、清秀俊美。“阴刻”则是去线留皮,一般花脸人物,用阴线刻出面部的结构和装饰,按不同的部位施色。脸部有红、绿、黑、黄等多种颜色。一般红色表示真诚忠义,绿色表示勇猛或奸邪,黑色表示正直无私或脾气火暴残忍;接下来,染色也是极为讲究的。过去的制作方法是将染物放入酸性溶液中浸泡一年可得绿色,用中药栀子细细研磨然后与染物一起蒸取可得黄色,用银米、大蓝、二蓝、墨蓝研细蒸取可得红、

蓝、紫色。用这种办法染得的颜色色泽鲜艳,不易褪色,透明性好。现在的染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制作周期短,颜色鲜艳明快,耐腐蚀,且不易变形;最后要用熨斗熨烫皮影,这样既可以使染料通过高温吃入牛皮内,也可以使皮影达到平展脱水的效果。

山西皮影戏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形象受皮影戏靠影子表演的局限,只有正面和侧面的形象,因此与剪纸表现方式类似,只能体现高度和长度的空间。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皮影人物高的达55厘米,矮的仅有10厘米。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关节有多有少。武打的影人为了便于跳跃,关节多;文人则两臂较长,适宜演唱表演。影人没有大腿及腿关节,上身略长,臀部兼有大腿的作用,虽无膝关节,但坐、卧、行、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影人造型总体上保持宋代以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寓褒贬于其间的造型传统,同时也广泛受到寺庙雕塑、壁画及戏剧服饰的影响,造型按照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并形成了不同的程式化脸谱和装饰图案。影人面部造型一般最为丰富和精致,多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影像,而冠戴和服饰又常常采用半侧面的七分像去表现,将不同视点的印象做了奇巧的组合,并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影人服饰造型。文生服饰多配以“琴棋书画”、“岁寒三友”等图案,老生、老旦服饰多配以“五福捧寿”等图案。

三、山西皮影戏的表演操纵与习俗

影人本身没有生命,要反映人物在剧情中的喜怒哀乐,主要靠操纵动作。只有经过操纵表演,才能完整体现影人造型本貌,皮影人才是活动的、有生命的。操纵皮影人,一般是三根杆子安在影人身上。一根在影人脖子上,以它左右、上下提动影人身体,就可以使小小的影人随剧情变化万般身段;另两根在操纵人手上,再与身段的各种部位联结,便能表现各种细微的动作或者长枪短打,以及钻天入地、腾云驾雾等等。皮影操纵要想细致入微、栩栩如生,需要操纵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表演知识和锻炼纯熟的技巧,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水平。

皮影戏演出,除了人物外,场面道具也是种类繁多,如楼台、亭阁、金殿、相府、寺庙、树木、山石、车、马、轿、桌、椅、凳、柜子、盆景,以及各种动物、兵器,还有用来装饰和补白的小道具等。这些景片和道具,装饰性比较强,色彩艳丽,与人物相互映照,使影戏场面更加丰富热闹。

山西皮影演出有很多习俗。旧时,月明之夜,人们围坐在棚下台前,观赏聆听皮影戏故事,好不热闹。在老百姓看来,这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民谚有:“过节看不

上皮影戏、再好的酒肉也不美气”、“开年看几眼皮影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喜庆日子,常演《天仙送子》、《八仙庆寿》等影戏,都作为吉祥影来演出。吉祥影满足人们向往太平昌盛、幸福美好的心理需要,烘托节日气氛,深受群众喜爱。酬神、祭祀、还愿也常演出影戏,以超度亡灵、寄托哀思。影戏班俗规与禁忌很多:如不准女性上台、忌闲杂人等乱摸乱碰“字板”、任何人不得坐于戏箱之上,否则戏班即会发生不祥之灾,等等。皮影戏随着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延续而发展和流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也为丰富皮影戏中的道仙神灵等人物造型,提供了创造条件。

四、山西各地皮影的艺术特点

山西皮影在全省境内都广泛流传,北部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皮影为代表,中部以孝义、汾阳、祁县、介休等地皮影为代表,南路以侯马、曲沃、临汾、运城等地皮影为代表。这些地区的皮影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演出风格,但也因地域人文差异,表现出一些不同的艺术特色。

山西各地皮影均有纸窗影人和纱窗影人的区别,它们虽同属影戏,但在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纱窗影戏用纱做屏幕,易摆设景物道具,也不易被灯燃着。纸窗影人粗犷淳朴,象形夸张变形,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身段比例适中,图案组织简练,采用阴雕、阳雕,或阴阳合雕的技法;纱窗影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更富装饰性。其头饰上倾,脸谱多变,如同舞台脸谱服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加强了可视性的效果。纸窗影人木杆较粗,装配在影人胸部,表演动作依靠影艺人手指捻动;纱窗影人多用竹竿,装配在后肩的一点上,能转身,表演靠影艺人的腕功。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纱窗影戏节目故事新颖,投合群众审美情趣,如《璧成珠》、《女中孝》等。

山西各地皮影班社的影人大多是忙时种地、闲时表演的临时组织。在角色配备上大抵相同,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也就是说七个人就可表演,但稍显紧张,八个人正好,不会手忙脚乱了,九个人就有人比较空闲了。但在演出内容形式上,各地皮影有所区别。南部皮影班演出内容单一,只演皮影戏,对演出场所的要求也不高,经常是七根长椽、八根短椽就搭成一个皮影戏台,随唱随搭、唱完即拆、简单便捷。中部皮影班喜好皮影戏、木偶戏交叉上演。一般白天演晋剧木偶戏多,晚上演皮腔或碗碗腔皮影戏多。这两种戏同台上演,要求戏台不仅要大,还要有前后台之分,所以逐渐形成了专用戏台。孝义在清代就有了只演皮影戏和皮、木同演的戏台的区分,至今境内还保留着清乾隆、道光、光绪、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皮影戏台十几座,其中大的有20平米,小的10平米左右。

山西皮影最具代表性的孝义市和侯马市,两地都是亦演亦刻,皮影制作工艺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孝义皮影兴起甚早,明清达到鼎盛。孝义皮影以牛皮为雕刻材料,不易变形且色泽鲜艳;皮影造型独特,线条简练夸张,极富韵律和节奏感;皮影戏演出以纸糊窗,演出毕焚窗纸敬神,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皮腔和碗碗腔是孝义皮影的曲调。皮腔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亦称“孝义吹腔”。据专家考证,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音乐之一。皮腔音乐的稳定音是G调5,其他音皆围绕5展开。皮腔是以说唱为主来表达和叙说故事的,曲牌很少。皮腔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腔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孝义皮腔旋律高亢亮丽,古香古色,韵味无穷。孝义碗碗腔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伴奏而得名。碗碗腔唱腔音乐清脆婉转、圆润和谐,且唱腔曲牌较多,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锤炼,吸收当地戏曲、秧歌、民间小调等优点,从而出现了各种流派,使这一古老剧种更为丰富多彩。孝义皮影戏剧目丰富,初期上演时,多以敬神等与民间活动相对应的剧目为主。后来,改编《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为皮影上演剧目,现收藏的有200多本。1995年,国家精选孝义皮影造型作为邮票图案,足以证实孝义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侯马皮影戏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十分兴盛,达到村村有皮影、人人爱皮影的程度。侯马皮影雕刻以牛皮为材料,造型简单明了,局部繁缛细腻,脸部掏空,形神兼备,表情丰富,地方特点鲜明。侯马皮影戏伴奏为“碗碗腔”音乐,委婉动听,缠绵优雅,带有音乐韵味,但不用土语,颇具特色。唱腔通过板式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感情和内容,根据剧情的变化套以相应的音乐。欢音长于表现欢快明朗、节奏强烈的情绪,使人欢欣喜悦。苦音擅长表现悲痛、哀怨、忧伤的情感如说如诉,催人泪下。主要唱板曲牌为慢板、流水帽等十九个;表演上主要运用我国戏曲传统模式,但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曲一人包唱,演唱功力极深。侯马皮影戏碗碗腔音乐主要剧目有本戏30余部,《五花马》、《花柳村》、《白洋河》、《栎花计》等,草台《火焰山》、《收火龙》、《大变化》等。

山西曾经是无村不见庙、无庙不搭台、无台不唱戏的影戏之乡。皮影的传承大多靠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门里出生,自会三分”。而现在,与皮影戏演出渐行渐远相反,皮影作为工艺品却越来越受到欢迎。从这些灵动百变的皮影中也可窥见当日皮影戏“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演出魅力。

[1]朱景义.山西孝义皮影戏史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廉振华.中国侯马皮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3]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庆丰.皮影史料[M].哈尔滨: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1986.

J80

A

石婉茹,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影人孝义影戏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十二届中博会:山西孝义招商引资推介会6个签约项目吸金93.7亿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吟 荷
从《申报》(1874-1919)看早期中国电影观念的生成
影人姚晨
厉害了,大孝义
诡异的屋内“怪影人”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