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县:浅丘里的一方“净土”

2015-12-07 08:15潘兴扬周淼葭
当代县域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净土垃圾处理垃圾

本刊记者 潘兴扬 周淼葭

罗江县:浅丘里的一方“净土”

本刊记者 潘兴扬 周淼葭

2014年8月,在由四川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4个省级生态县中,罗江县名列其中。

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属浅丘地貌,全县幅员面积44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27个村(社区),总人口25万。自1996年复县以来,罗江县珍视所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全民素质提升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如今已见成效。

垃圾治理:五步走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生态文明。”

在罗江县25万的总人口中,农村常住人口就有18万,占了四分之三。正是这样的人口分布,决定了罗江县生态建设的主体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向农村倾斜;而罗江县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也使其在全域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站在自家的门前,田大哥先用手指了指院坝外到田坎一段的土地,又指了指屋后面的小山沟,面露羞愧地说:“以前,我们的垃圾都是倒在那些地方,反正没得人管嘛……现在想起也觉得不应该,你看,像现在一样,干干净净的多好嘛。”

田大哥是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的村民,也是当地农村垃圾治理最早的受益人之一。2009年,星光村被选做罗江县农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批试点村,全村539户农家,共建起了86个垃圾房、垃圾池,不到两年的时间,星光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委会的委员说:“以前即便请五六个保洁员打扫,路上的垃圾都捡不尽,现在2个人就可以轻轻松松维护好全村的卫生。”

据统计,罗江县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在137吨左右,全年产生的垃圾共约5万吨。罗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秦兵说:“一般来说,500吨的垃圾堆肥后就能产出400吨的有机肥料,等同于节约了1000亩果树当年所需的肥料,为农户省下15万元左右的投入。这样变废为宝的利用方式,不仅有效处理了生活垃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罗江县的农村垃圾中,占总量80%的尘土灰、生活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可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直接填埋或用于农村耕作道路修筑;有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装废弃物可作废品回收处理;只有10%-15%的不可降解垃圾需送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

自2010年起,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在全县推广开来,经过6年时间的不断完善,罗江县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更形成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五步走”模式。

所谓“五步走”模式,首先,农户将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初分类,农村垃圾在这里进行第一次减量;根据垃圾量,保洁人员定期将垃圾池中的垃圾清运至分类收集池,集中进行细分类处理,农村垃圾在这一环节第二次大减量;村保洁人员定期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这一过程完成了农村垃圾由村、组分散到镇中转站的统一集中;镇、县环卫人员每日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清运,将集中的农村垃圾转运至县垃圾中转站或进入垃圾处理场;县级生活垃圾专业处理机构按照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和流程,将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置,该环节完成了农村垃圾的最后处理。

为保障垃圾回收处理的每个过程,罗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可回收资源收购网络,累计建成回收站点47个;安置了126名村流动回收人员,实现了可利用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在每个镇设立环境治理办,配备数名管理人员,集中监管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据统计,罗江县在各个节点安排了总计近千人的保洁清运队伍,实现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区死角”的人员全面覆盖。

罗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杨秦兵接受本刊采访 图//周淼葭

杨秦兵说:“当年,配套设施建起了,处理流程也规划好了,怎样让村民主动地参与到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去,成为垃圾治理的监督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我们决定象征性地向村民收取每人每月1元钱的清理费,这个办法很有效!”

1元钱清理费的收取,旨在唤起村民对垃圾处理的关注度、让村民自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工作中去。“如今,只要路上有显眼的垃圾没及时清理掉,保洁员和村干部的电话就不停地响”。自1元钱清洁费推广之后,罗江县各村村民不仅改变了以往不良的垃圾处理习惯,更自觉地参与到了环境监督工作中去,在整个县域内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如今,罗江县约有800名农村保洁人员,根据月工作量的不同,平均每月可以得到600元上下的薪资。“每年累计560万元的总支出,县财政会补助300万元,50万元由场镇清洁费收取,50万元列入部门预算解决,剩余的160万元则来自农村居民每人每月收取的1元钱。”

杨秦兵说:“自从‘罗江模式’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后,我们已经接待了数十批从全国各地来学习的队伍了。我们开创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凸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以来,罗江县累计投入2000万元,全县共修建户垃圾池7072口,公路沿线垃圾池2058口,生态分类池1318口,总数达1.05万口,实现了每户农村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同时,全县共建镇级垃圾中转站14座,配置运转车辆。目前,罗江县还在深化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在运行机制上探索农村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长效运行;在无害化处理上,探索废旧电池、日光灯管、剧毒农药包装物等有毒有害垃圾的集中处理工作。

生态建设:全社会参与

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罗江模式”这一突破口,罗江县努力构建多层次的生态大格局,建立持续推进生态细胞建设机制,让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扎根基层,让生态理念入镇入村、入脑入心,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以点带面发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细胞建设。

目前,罗江县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镇7个、生态小区7个,市级生态村40个、生态家园108个、绿色学校18所、绿色社区4个。罗江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努力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生态镇,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罗江县经济开发区整洁开阔

自复县之后,罗江县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先后关闭造纸厂、砖厂、小钢厂、水泥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7户,累计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2座,静电、布袋、旋风除尘以及锅炉内置脱硫设备等工业废气处理装置40台。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凯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县城空气质量达国家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在建2座,不断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3.86%。

生态建设同样离不开产业,就占当地GDP比重过半的工业而言,罗江县坚持“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原则,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对经开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科学集约建设,注重生态效益。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鼓励本地老牌的金路树脂、四川玻纤等传统产业技改扩能、升级换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0余万吨,严把项目环评关,坚决做到引资不引污。在园区内大力实施生态屏障和生态景观工程,着力构建环境与生产和谐共生的生态园区。目前,以新材料、电子及基础元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生态环保型园区已初具雏形。

在农业上,罗江县深入挖掘、培育,运用罗江地域、生态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先后建成略坪蔬菜、蟠龙贵妃枣、鄢家蜜柚、天马山翠冠梨等万亩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5个;以水稻、油菜等制种产业为主抓手,建成各类万亩制种基地2个。在农业产业化上,不断壮大农业专合组织,全县已建成各类专合社83个、市级龙头企业16户,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85%以上,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逐渐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逐步提升。罗江县更进一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连片治理,引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微生物发酵床”新型养猪技术,实践“养殖+沼气+种植”循环种养殖模式,实施“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3万口。

而作为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江县的旅游服务业在近年也有了质的飞跃。多点多线的乡村旅游体系建立起来,相继建成了潺亭水城、芒江村、观音岩、贵妃园、春花秋月、春风十里、国色天香、香山鹭岛、白马关景区等景观景点;景点与农村资源互相配合,在星级农家乐和精品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多年以来,罗江县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目标,提出了以“中国幸福家园”为统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路径。县域内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水、噪声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万元GDP能耗达到0.8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5平方米,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8%,一幅“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

猜你喜欢
净土垃圾处理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保卫净土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垃圾去哪了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优化措施的研究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循环经济产业园,解码垃圾处理的“园区模式”
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