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普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2015-12-07 09:02周婷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普图书图书馆

周婷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

高校图书馆科普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周婷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

高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塑造的重要环节,有效推广和导读科普经典图书,可以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以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科普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普经典阅读推广的方式。

阅读推广科普经典高校图书馆

“经典”图书一定是能够给人正面、积极影响的那一类图书。各学科都有影响该学科发展进程的经典书籍,而科普经典图书则是适合所有学科背景的人士所阅读的,是关于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的图书,一般可分为人文科学经典图书、社会科学经典图书和自然科学经典图书。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笔者以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所开展的科普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探讨高等院校如何将科普经典阅读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1 科普经典阅读促进人的心智成长

科普经典作品是指那些大众的、普及的,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通过传播理性、科学的思维理念,去引导读者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作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内容。经典作品必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不被淘汰。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于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或必要性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1981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发表了《为什么读经典》[1],他在文中对经典作品下了14个定义,对阅读经典作品所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一部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启发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1994年,美国著名批评家斯文·伯克茨在其著作《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2]中,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改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也许未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会得到极大改善,但纸质书依然是最佳选择。2009年,在法国出版的《别想摆脱书》[3]中,意大利哲学家安贝托·艾柯和法国著名编剧让-克洛德·卡里埃尔针对数字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他们认为网络时代确实给书籍和阅读带来巨大的冲击,但阅读不会死去,经典书籍更不会灭亡。卡里埃尔认为,“一本伟大的书永远活着,和我们一起成长和衰老,但从不会死去,时间滋养、改变它;那些无意义的书则从历史的一边掠过,就此消失”。2011年,美国普林斯顿教授罗伯特·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4]中针对各类型电子阅读产品的问世、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对未来阅读形态进行大胆预测,勾勒了图书领域未来5~10年的图景,他认为尽管新技术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信息本身的含义,但对于阅读而言,改变的仅仅是形式,阅读依然不变。

在国内,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在《传统经典阅读的当今意义》一文中,认为“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好处……传统经典的阅读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但一些基本的传统经典的阅读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但一些基本的传统经典的阅读对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的”[5]。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营造书香校园重塑书香民族》一文中,认为“经典型读物往往有3个特点,一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检验,二是属于全世界,三是为多数人认可。从这三点来看,应当引导学生、教师更多地从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在汲取营养的同时,要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去‘拿来’”[6]。他主张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应该广泛推广经典阅读。徐雁教授在《温补人类心神的“十全大补丸”——文学好书、经典名著与阅读推广》一文中对于“文学好书”的人文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说:“‘文学好书’所宣扬的普世至要的仁义礼智、宽容博爱、慈善同情,乃至人间稀缺的仗义行侠、拯困救厄、快意恩仇,有可能疗救尘世间不幸遭受创伤的脆弱情感,乃至解放名缰利锁下的凡俗心灵,进而引导和提升人的精神,到一个能够自我心理抚慰平复向真、善、美的家园。”[7]

由此可见,中外对于经典读物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年轻一代钟爱移动式的碎片化阅读,传统阅读正逐渐被忽略。但无论阅读的方法如何改变,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阅读的本质不变,阅读对于读者心智成长的抚慰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2 高校图书馆科普经典阅读推广案例

2.1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6年起每年10月举办读书节,是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之一,亦是南大图书馆每年的盛大节日。2012年,“南京大学读书节”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4年,南京大学第九届读书节的主题是“悦读经典,点亮未来”,比起往届,该届读书节增添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悦读经典计划”。该项目由学校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授,按照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的遴选标准,初步形成了一份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力”6个知识单元的书目清单,而后经过广大师生网络投票,最终选出了60种代表南大特色、引领南大阅读文化的基本书目和100多种拓展书目。

为了配合“悦读经典计划”,南京大学图书馆特别设立“悦读经典计划”图书阅览区,供读者借阅。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该馆还特别将这批经典图书数字化,制作成电子图书数据库,读者可以在线阅读或下载到个人电脑中阅读。同时,读者可以在电子书阅读器或移动终端上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电子书,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提供全方位的经典阅读体验。

2.2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

为推进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图书漂流活动”。活动的漂流书来自于全校师生、校友的捐赠,图书馆对校内进行实地考察后,选定6处人流量大、具有展示性的公共场所,设置图书漂流台。图书馆和团委共同对漂流协会骨干进行培训,设置漂流规则。读者每人每次限取漂流图书一册,漂流时间原则上为一个月,阅读后将书放回原漂流点;建议读者在漂流图书卡上填写漂流记录、书评及读后感,可以用二维码签到与教务处网站平台对接,还可在经典阅读网站上传电子书评或感想,与更多的读者分享心得体会。

南京工业大学还将阅读与学分建设挂钩,在“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提交6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记2学分。学校为此专门开设校内“学习在线”网站“moodle.njtech.edu.cn”,专设读书报告板块,开通互评功能,让师生们互评打分。据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统计,截至2014年9月,自首漂仪式以来已经提交了近6000篇文章,读书节期间,5个漂流点总计放置图书3250册,涵盖了人文、学术、经济、法学等多个门类,实现持漂图书1250册。

通过此次漂流活动,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图书漂流活动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每年以图书漂流活动为主线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上下呼应,左右联动,使图书漂流活动有规模、有深度地展开。

2.3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

2014年1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了一份由96种经典作品组成的推荐书单,以此为标志,该校的“经典悦读”活动正式开启。该校以图书馆为主导,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发布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在学校主页专门开辟“经典悦读”专题栏目,面向全校征集读后感。同时,该校将阅读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板块之一;将阅读纳入“交通天下”通识教育体系中,开设“阅读与欣赏”等课程。

2015年1月1日,该校图书馆发布了2015年版“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同时发布了一封《贻读者书》,该书中讲到:“而经典者,书之佳品也,如人中之俊彦。遇经典而读之,则如遇俊彦而谈之,其益无方,或可使神专,或可致趣别,或可达机畅,或可使识深。古人有言‘读生书不若温旧业’。初读之,如隙中窥月;再读之,如庭中望月;三读之,如台上玩月。此皆以涉猎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故经典者,常读常新之意也。”此《贻读者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古言古语向读者传播阅读经典的好处,在理工科院校营造了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为让新生从入学初便能融入浓郁阅读文化的校园氛围中,在“新生入学通知书”上附有“校长荐书百本”。入校后,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徐飞认为“大学如海”,因此给每位新生赠送了“航海三件套”:他把“彼岸情怀”比作罗盘,“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比作航海图,“经典阅读”则是航海的压舱石。他特别提醒大一新生,要注意为自己的航船配备压舱石,提倡阅读经典,并且指出要像重视专业课一样重视通识课的学习。要有意识地多读一些文史哲、思想史和方法论方面的元典,因为人文知识特别是哲学是对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他建议学生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将“圣贤书”和“窗外事”结合起来,参与社会,关注时事。

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能够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经典阅读推广项目,足见校方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经典阅读已成为西南交通大学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每一位学子,渗透进了师生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3 高校图书馆科普经典阅读推行方式

3.1编制一份以大学生阅读为导向的科普经典阅读书目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讲,“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之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他警示人们,要有选择性地读书,不要毫无目的地泛泛而读。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图书馆馆藏几十万册的浩瀚图书,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择选优秀读物的问题。那么,面对学生的这种阅读困境,学校应该集合各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本校学生的学科背景和阅读需求,编制一份涵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阅读书目,以作为校方进行阅读推广的基础。

上述所提到的西南交通大学从2014年起,即面向全校师生推广着一份涵盖96种图书的经典阅读书目,从学科上来看,该书目全面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13个学科,所选皆是一般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书籍:哲学方面的,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经济学方面的,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冯·诺依曼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学方面的,如I·伯纳德·科恩的《新物理学的诞生》等。从图书问世的时间来看,既有流传已久的中外经典,如《诗经》《易经》《老子》《左转》《人性论》《爱弥儿》,也有现当代著作,如钱锺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还有2013年才在国内出版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

可以看到,西南交通大学在编制这份书目时,既兼顾了各学科需求,也与时俱进地迎合了大学生了解新鲜资讯的需求。而这96种图书皆是科普性极强的,适合在校大学生跨学科地增加自身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同样的,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中也有着一份包含60种图书的书目,是校方综合专家和读者的意见所共同遴选出来的,同样也极具普及性。

书目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在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阅历有限,知识结构单薄,他们往往有着强烈自我充实的欲望,若在阅读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将能为他们开启一个新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这份书目中的所有图书应该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被读者所广泛推崇并给予好评的书籍。同时,所选图书要具备可读性的特点,兼顾大学生的阅读接受性,以免因知识结构所引起的阅读障碍对所推广的图书产生抗拒性。

3.2编印一种以大学生读写为主体的导读性报刊

导读性报刊作为阅读推广的平台,已逐渐被各高校所重视。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自2013年10月起建立有导读性内刊内报文献专架,据该馆的统计,截至2015年4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导读性报刊36种,其中由高校图书馆编印的有14种,见表1。

表1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藏全国高校图书馆导读性报刊目录

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编印的导读性期刊《书林驿》为例,该刊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建设书香校园和学习型图书馆为办刊宗旨。首先在封面设计上即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封面配图为一本打开的书,书页林立中,一驾邮递马车徐徐驶出,巧妙地将“书”“林”“驿”3个元素融合其中。封底每期选用一枚与读书有关的邮票,配以精简的赏读性文字,突出南京邮电大学的邮电文化特色。

在栏目设计上,该刊目前设有“书林杂谈吧”“驿站导读榜”“好书漂流舫”“学海悦读坊”和“驿缘文化站”5个栏目。“书林杂谈吧”每期针对一个有关阅读的话题,收录相关的杂文、随笔、评论类的文章;“驿站导读榜”针对一批对大学生阅读起积极导向作用的图书,收录相关推介性书评;“好书漂流舫”鼓励大学生相互荐书;“学海悦读坊”收录大学生成长中与阅读有关的故事;“驿缘文化站”收录与南京邮电大学校园及图书馆文化建设相关的文章。

《书林驿》自试刊以来,得到校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成为该校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平台。在表1所陈列的13种报刊中,如武汉大学图书馆《文华书潮》、东南大学图书馆《书乐园》、中原工学院图书馆《中原书廊》等皆有开设面向学生的栏目。此类由高校馆所主持编印的导读性报刊,一方面针对各专题为学生推荐好书,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故事,将读者作为刊物的主体,进行着较好的引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开诚在教学中曾向学生讲到“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强调要经由思考,将阅读的心得通过写作凝练出来。而这也正是一份导读性报刊的终极目的。

3.3开发一个能够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媒体阅读平台

新媒体(New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即数字化新媒体。根据上海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基于上海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47.4%的受访者表示当前主要选择数字化阅读,但有高达98.2%的受访者认为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8]。据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叶佩珍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2月28日,全国(不包括港台)共有159家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账号175个。而据笔者在2013年4月16日的调查显示,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中共有21家图书馆开通了“新浪微博”[9]。

厦门大学图书馆新媒体运营小组和《图书馆报》联合推出“大陆地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数据每周更新,按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分别列表发布。据“新媒体指数”(www.gsdata.cn)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4月19~25日期间,大陆地区排名前100位的图书馆公众号排名前三的高校图书馆分别是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其阅读总量分别是6499次、4534次以及3815次。

以上数据足以显示,现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很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已逐渐向新媒体扩展。而实际上,高校图书馆所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聚合读者群的有力桥梁,在网络中将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图书馆的亲民性。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在2014年末,其于微信平台中推出了『圕·成长』网站,以清新生动的信息图表,展示了读者过去一年中的阅读和到馆情况,以及专属学习领地和生日书等颇具话题性的数据,引发读者的热议和好评,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其系列微信图文消息也得到大量的阅读和转发。此举迎合了年轻一代追崇的网络个性化特点,为读者定制了专属阅读数据,很好地将读者凝聚在一起。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网络书香,在和读者互动之余,主动积极地向读者推广科普经典阅读,引导读者合理地平衡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

3.4组建一支包含教师和学生的科普经典阅读推广团队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普经典阅读的有力优势在于拥有各学科背景知识丰富的教师以及较高知识素养的学生读者群,而其难点在于如何整合起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阅读推广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在拥有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学校优秀的人才资源的同时,关键在于组建一支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科普经典阅读推广团队。

目前,极少的高校图书馆建有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大部分都隶属于读者服务、流通阅览、宣传推广等部门,在承担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往往还有其他额外的工作,以致阅读推广工作很难形成常态化建设。

一支专门的科普经典阅读团队,首先需要若干位对于科普经典阅读有着一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老师,能够带动并且指导相关工作;其次需要一批热爱阅读、有着丰富阅读经历和深刻阅读感悟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指导,把握科普经典阅读推广的大方向,而学生则可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活动推广出去,吸引更多在校师生的关注。

3.5建立一个科普经典阅读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善于创新服务方式,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当的手段向读者推送更好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方式。阅读共享空间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而建立的阅读区域,其打破了传统图书分类和排架的方式,将特定化的图书资源推送给读者,同时在该区域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阅读氛围,以促进阅读。

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婷在《“兴阅坊”:台湾中兴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10]一文中介绍,国内“985工程”高校中有35.9%建立了协作式学习空间,但仅仅是“学习共享空间”的模式。台湾中兴大学“兴阅坊”是比较成熟的以阅读为核心的共享空间,分为思风区、知识吧、爱学区、创艺区、悦读区、学习咨询室、发表练习室、自习室、服务台、打印·列影、辅助器材借用11个区,各区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知识吧、悦读区、爱学区根据设立之目的,陈列有不同类型的书刊,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除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之外,该区域在装帧设计上也别具特色,“以大自然为主要设计灵感,采用白色与原木色系,搭配玻璃营造出开阔及穿透感。柱子转化为大树,树枝延伸至天花板,隔间玻璃使用薄膜透光的树影墙面,营造出科技感与书林绿意的意象”。

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兴阅坊”的模式,建立个性化的阅读共享空间,如可以按照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建立不同风格的阅读区域,区域之内还可设立书架,定期放置特定主题的图书,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图书。

4 结语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两会之后,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会后,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全民阅读”在社会上掀起阵阵清风,“阅读”不再只是一种形式和口号,全国各地都为构建书香社会而努力。在地方,2014年11月27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这是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3月1日,《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开始实施。在国家和地方大力倡导民众阅读的同时,如何提高阅读质量,以何种类型图书为抓手的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界、出版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科普经典图书是高等院校开展阅读推广较为容易且适当的切入点,其价值亦不言而喻,众多高等院校也进行了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高等院校可尽早组建一支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科普经典阅读推广团队,继而结合本校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浅入深地编制一份以大学生阅读为导向的科普经典阅读书目,并开发一个能够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媒体阅读平台。在此基础之上,为深入地贴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可建立不同阅读主题的阅读共享空间,让读者时刻感受到阅读的陪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以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斯文·伯克茨.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卡里埃尔,艾柯.别想摆脱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6]朱永新.营造书香校园重塑书香民族[J].新世纪图书馆,2004(6):11-14.

[7]徐雁.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8]张卫,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分析——一个基于上海大学生的国民阅读分析视角[J].编辑学刊.2012(5):33-36.

[9]叶佩珍.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80-84.

[10]张婷.“兴阅坊”:台湾中兴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3):6-10.

周婷女,1976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G258.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提高与突破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026);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YS213024)成果之一。

(2015-07-10;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科普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科普达人养成记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科普漫画
班里有个图书角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