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小“窍门”

2015-12-07 11:44陈梓林向嘉炜
地理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窍门做题高三

陈梓林 向嘉炜

1.看图不如画图

学地理离不开地图。进入高二后,虽然在课桌和床头上贴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随时巩固知识点,但总觉得记不牢。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尝试先用简笔画绘出世界和中国的轮廓图,再根据学习内容依次画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地图,日本、印度等国家地图和中国的分省地图,自然地理中的太阳系、总星系示意图,还有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图、水循环图等。总之,学什么内容,就画与之相关的地图或示意图,变手里有图为心中有图。

当每幅地图都印在心中后,再学习或复习相关地理知识就非常轻松。以德国为例,将德国的轮廓和位置在脑海中逐步显现,慢慢放大比例尺,看到莱茵河,想想莱茵河的大致走向,顺着莱茵河,看到鲁尔区,想想鲁尔区的区位特点,联系现状,想想它的发展;再往南看到巴伐利亚高原,想想德国农业为何大部分分布在这里的河谷地区;最后,逐渐缩小比例尺,纵观全国的各大城市——慕尼黑、柏林、法兰克福、多特蒙德、汉堡等,想想它们各自的特点,熟悉这些“德国”的基础知识就易如反掌。到高三后期,把知识点嵌套在心中的地图上,回归已经翻烂的课本,查缺补漏,就可万无一失。

2.背书不如用书

地理学科有基础和能力两个层面的要求。基础即课本知识、地理常识、地图分析,能力则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文字组织表达能力、把握出题导向能力、挖掘隐含信息能力等。对地理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记忆量,这就是日常所说的知识库存,而高考考查的是调动运用书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要通过理解,记住书本知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迁移、运用。如自然地理中的冲积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课本上有图文,要背下来比较困难,可结合地图,将其分解为物质(泥沙和砾石)、位置(出山口)、地形(平缓)、流速(变慢)、沉积五个过程,这样就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在考试中,遇到有关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之类试题,不会出现知识点缺失的现象。

人文地理试题,大多是从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这些自然条件以及人口、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等方面来回答。因此,可对人文地理进行系统归纳。熟悉世界各地不同的区位要素特点,特殊地方进行必要的记忆,相同的要素特点则进行归纳、总结。在对某一大区域内不同小地区进行区位比较时更是如此,以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为例——三大经济区的相同点在于均位于东部沿海,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因此有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等特点,然而又各有不同:京津唐围绕首都,政策优惠多,紧靠山西、东北,周围能源、资源供应充足;长三角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经济腹地广阔,水源充足,上海港作为国际港口,出口市场广阔;珠三角邻近港澳,经济水平高,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地区,现代经济发展经验丰富,科技发达。

3.做题更要思题

高二到高三开始,要适当加大练习量,通过做题来巩固基础,查漏补缺,同时训练解题能力。进入高三后,要多做些调考题和高考题,并且在做过之后反复思考回味,强化知识,培养地理应试能力。做题应适量,盲目刷题而不注重反思总结只会事倍功半。做题时可建立自己的错题本,但对错题不能停留在做错或是收集成册的层面,而是要整理,再做、再看,归纳总结,分析错因,通过分析思考,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有些情景材料很典型的试题,受时间、篇幅等因素限制,考查内容有限。对这样的试题,就要注意挖掘一番,想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设问,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考到,还可把主观题中的设问改改,或把客观题的选项变化,甚至可以尝试自己命题,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命题人的思想,提高备考效率。

最后是培养“题感”,有时会遇到一些试题,没有明显的方向或者突破口,这种情况就要从试题中跳出来,从更高、更宏观、出题者的意图等层面分析,根据自己对试题的某种感觉,往往也能做对客观题,特别是难以把握的人文地理题。

4.强学更要博闻

高中三年,特别是最后一年,应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中感觉比较疲惫或者效率不高时,除了休息和参加体育活动外,还可看一些“闲书”换换脑筋。如班上订了《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图书角还有与地理课相关的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及《狼图腾》等。将阅读这些报刊或书籍作为休息,日积月累颇有成效,如这次高考试题(文综全国卷Ⅰ)中出现青藏铁路旁的“热棒”时笔者并不感到陌生,这些图片在课外阅读中见过。说明广见博闻对地理学习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6)班(430022)

猜你喜欢
窍门做题高三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做题做恶心
窍门
高考《不等式选讲》考什么
排队的窍门
高三·共鸣篇
“十里挑一”的窍门
注重积累,大胆探究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