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南阳曲艺结下不解之缘

2015-12-07 14:17兰建堂
曲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弦大调南阳

兰建堂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今年是陶钝同志来南阳指导曲艺工作五十周年。老人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留给南阳曲艺人的深刻印象不会消失。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南阳素有“书山曲海”“曲艺之乡”美誉,曲艺演员、民间老艺人之多,民间曲友、玩友之多,曲艺作者、曲艺作品之多,传统曲(书)目之多,地方曲种之多,曲种代表人物之多为河南省之最。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艺人把大调曲子、三弦书唱进了北京怀仁堂,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和演员合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南阳县说唱团坚持说新唱新,坚持上山下乡,作出了突出成绩,被树为河南省文化战线的一面红旗。《河南日报》《曲艺》杂志都以大量篇幅报道过他们的事迹和经验,引起了当时主持中国曲协工作的陶钝同志的注意。

“闻名不如一见,见面胜似闻名”

1965年10月,正在农村巡回演出的南阳县说唱团刚刚赶场到青华公社养心庄,一辆飞驰进村的小吉普车在他们驻地戛然停住。河南省曲艺工作委员会的张凌怡和地区文化局的王长跃陪同中国曲协副主席陶钝、著名诗人王亚平和曲艺作家冯不异来到这里。笑容可掬的陶钝第一句话就说:“我闻名而来,是向南阳县说唱团学习来的。”当晚,坚持到农家吃派饭的陶钝携带木椅在野外场地同农民一起观看演出。他望着周围的上千名观众发出了由衷赞叹:“我自打抓曲艺工作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多观众看曲艺。”生动活泼的节目,演员们娴熟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台下观众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调曲子、三弦书等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看过青年演员胡运荣、陈友兰、马香申等人的表演,他们赞美不迭。

11月6日至19日,适逢南阳地区举行曲艺会演,陶钝一行坚持看完所有的节目。间隙还要审阅作品,会见作者,谈论创作。会演结束,又专门把南阳县说唱团留下来,分别召开了老艺人和青年演员座谈会,就建团情况、演出节目、艺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1日下午,陶钝在告别会上感慨地说:“这次来南阳看了你们的演出和会演中的节目,真是闻名不如一见,见面胜似闻名。在这十年当中(指1955-1965年),你们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作出了显著成绩,我代表中国曲协感谢你们!”他总结说唱团的工作特点:小型队伍,中等水平(能识简谱);基本功硬,一专多能;长短互用(长篇书和短篇相结合),创编自成;曲种多样,说唱并行(有说有唱);上山下乡,服务工农。并勉励大家要继续努力,有机会将邀请南阳县说唱团晋京演出,还特别强调:“艺术问题,必须精益求精。”

陶钝南阳一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从此他和南阳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下河南为演员归队奔走呼吁

当陶老将他的计划付诸于行动时,一场浩劫开始了。在身处逆境的苦难岁月里,他仍对南阳曲艺怀有眷眷之心。1975年春,大调曲子演员胡运荣借晋京观摩的机会登门看望他。陶老欣喜之余立即询问南阳县说唱团的情况,得知不少演员被迫改行的消息,他十分惋惜,又用坚定的话语鼓励胡运荣:“诸葛庐前定有三请,有朝一日你们会重返舞台。”意想不到的是这次会见也被“四人帮”制造的“陶钝事件”所株连,风华正茂的胡运荣因此被赶下舞台,转作他行。

百日冰霜寒未尽,一夜东风春已来。1978年8月,复职工作的陶钝同志在全国曲艺创作会上,托笔者带给胡运荣一封书札。信中写道:“……从事艺术的人,感情深厚,一时的逆境,可能产生退坡思想,可是思想深处,并没有忘掉自己投入全心全力的艺术。这是矛盾。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方面,曲艺坚决地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要迟疑,不要矛盾,勇敢地回到自己岗位上。南望隆中,不尽函言。回忆‘诸葛庐前定有三请这话,给你们惹了祸。今天‘三请的时机到,诸葛先生还不出山吗?”胡运荣被这番振奋人心的话语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0年10月、1981年2月、1983年3月,年至八旬的陶老因公三下河南,每次都要为演员归队问题大声呼号,把演员归队提到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高度。为了扩大影响,引起重视,他连续两次把南阳的几位主要演员专程接到省会郑州,登台亮艺。与此同时,他还把南阳地区主管文化工作的同志请到郑州当面会谈。

重返舞台唱新曲的胡运荣在全国曲艺比赛中获了奖,陶老喜出望外,挥笔写道:“人生快乐逢知己,艺术高峰靠勇夫。”勉励演员继续苦练,努力攀登。当听到南阳县说唱团恢复的消息,陶老欣然命笔,题诗祝贺:“清歌妙曲几时聆,二十年来旧梦中。盛世文明崇礼乐,卧龙今又变飞龙。”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南阳曲艺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对南阳曲艺复兴腾飞的殷切期望。

关心作者 诲人不倦

陶老像对待演员那样对待作者,从不厚此薄彼。多年来他和一些作者保持着书信往来,密切联系,真诚指导创作,热情扶持新人。他一再鼓励作者:“不搞曲艺这一行便罢,搞就搞出成绩来,搞出成绩才是好汉!”他还谆谆告诫:“作为一个曲艺作者,必须和曲艺团队和演员保持密切联系,作品由他们演出才能收到曲艺应有的效果,否则,就是纸片。”1982年春,南阳县搜集整理三弦书传统曲目的消息传到了北京,陶老闻讯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当即给作者阎天民复了一封长信:“…… 1965年我到南阳注意了抓人才,忽视了抓书目;你们的工作,弥补了我们工作的缺陷,应当感谢你们。从整个曲艺来看,我们三十年来改革了短篇书,忽视了中长篇书。就是短篇书也没有跳出子弟书的框框。文人写的书和艺人唱出来的书是大有区别的。可以看出子弟书和你们那里大调曲子是文人写的。三弦书的词还有西路山东琴书的词是艺人唱出来的。我们应当把流行在农村,为农民所喜爱的,生活气息最浓厚的书目搜集起来,稍加整理存作资料。”在他的关心指导和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流传民间的160余个三弦书传统曲目得以汇编成书。

1986年中秋,笔者在参加全国新曲(书)目比赛观摩演出之际,到北京木樨地看望陶老。老人家很兴奋,借用唐代诗人王维的绝句写了一幅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并语重心长地说他很关心南阳曲艺:“你往我这儿来,告诉南阳曲艺好消息,我就高兴!”当时已经 85岁高龄的陶老,在忙着著书立说之余,对南阳曲艺如此关怀备至,令人感慨。

1987年11月,陶老获悉笔者发现了大调曲子中篇书,欣称:“是个好消息!”并慷慨接受邀请,为这一部即将印刷的作品题写书名。

陶老平易近人,赤诚待人,对南阳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听说哪个作者想在曲艺事业上有所作为,他就主动致函:“若有机会来京,可以会晤。”凡登门拜访的作者,他也格外亲切地接见,甚至甘愿搁下正在写的书稿,也要腾出时间来热情接待。

数十年来,陶钝与南阳曲艺和演员心心相印,直到1996年病故前夕,河南的同志到医院探望他的时候,陶老仍念念不忘南阳曲艺。1997年10月,中国曲协主席罗扬、副主席刘兰芳亲赴南阳,宣读了中国曲协关于命名南阳为“曲艺之乡”的决定,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2005年应中国曲协邀请,南阳组团晋京演出,实现了陶老生前的愿望。他生前喜爱的大调曲子、三弦书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九泉之下的陶老如能得知这些消息,定会长眠一笑!

猜你喜欢
三弦大调南阳
三弦在京剧伴奏中的规律及特点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左手握右手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