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云南省委会加强理论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2015-12-08 19:17韩芸
团结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革中央参政党多党合作

◎韩芸

民革云南省委会加强理论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韩芸

一、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民革云南省委会的光荣传统。民革云南省委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建设,1988年就成立了作为省委会思想理论建设重要参谋和咨询机构的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多年来,省委会把理论学习和建设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此项工作在八届、九届、十届省委会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十届省委会,强调建立学习型参政党、学习型机关,不学习无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不学习无以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民革自身科学发展和推动、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民革全省党员干部人心。

近十年来,特别是民革十一大以来,省委会积极弘扬重视理论建设的光荣传统,结合民革全党特别是云南民革发展实际,加大理论建设的力度,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研究、参政党理论研究、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民主法治问题研究、孙中山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省委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民革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民革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二、领导率先垂范,效果凸显。省委会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及中共云南省委各种重要会议精神和领导重要讲话;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等。

省委会的具体做法为:1.不断变换学习形式。省委会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发言、宣讲、写稿、实践。多年来,民革省委会以省委会中心学习组为中

心,民革云南省委会理论委委员为骨干,机关干部为主力,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宣讲、调研、培训、下发通知和学习方案、编印学习材料等形式,不断加强和推动全省学习。2.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教育。2007年以来,省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委员先后参加了中共中央和中共省委统战部举办的培训班。省委会举办了以换届以后新进省委委员、2005年以来地方组织新进委员、省直属基层组织新任主、副主委为对象的“民革中青年骨干培训班”,结合政治交接、统一战线理论、民革历史等内容对全省各级中青年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3.不断完善学习机制。2002年,民革省委会出台《民革云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意见》,制订了《民革云南省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民革省委机关干部学习制度》,学习得到制度的有力保障。

多年来,省委会宣传部门逐步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注重工作的主动性和连续性。首先,逐步完善联动机制,形成了以省委会为龙头,辐射全省各级组织的整体运作模式,建立一套指导与服务、培训与联络、管理与协调的机制和制度,形成与中央、与省地方组织的上下联手、联动,某些工作与其他党派、高校党委统战部或政府有关单位合作,加强与机关各处室合作,形成合力。其次,逐步完善创新机制,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创新思维、内容、方法、载体,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各项学习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第三,逐步完善保障运行机制,所有重大学习教育和理论研讨活动,都由省委会提供经费和物质保证。最后,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评比表彰办法。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新型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形式灵活的用人机制,做到用人所长、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习效果在工作实践中凸显出来,使民革全省各级组织正确把握大局和形势,认清了参政党的责任与使命,坚定了政治方向,激发了政治热情;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各级干部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想和信念,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全省上下党员干部及省委会机关干部逐渐养成良好的、自觉的学习习惯,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深入调研,形成一批理论研究成果。民革省委会针对参政党建设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15周年,省委会组织联合调查组,到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对当地贯彻文件情况进行调研。省委会还多次采取问卷、书面调研的形式,加强对党员思想动态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调研形成了报告、论文等成果。

省委会注重将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2008年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第二阶段中开展了“十个一”活动:举办一期中青年骨干党员培训班、举行一次云南经济发展形势专题讲座、举办一场台情报告会、开展一次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或谈心活动等,把学习教育活动与推动自身建设和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活动促进工作、以工作检验活动成效。

积极支持民革中央的各项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借民革中央之力培养干部,也是省委会理论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如参与《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写作;在民革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民革全国网络编辑培训会上做讲座;参加民革中央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起草工作和宣讲工作;云南民革理论委主任应邀为民革中央与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百年辛亥专题研究系列讲座”做专题讲座,参与民革中央组织的《中山学概论》一书的编写工作等。

民革省委会举办各种研讨会并形成成果,2010年,在省委会举办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建设研讨会的基础上,组织编辑出版

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建设论集》。民革第十一届十一次中常会在云南腾冲召开,作出关于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后,省委会迅速制定了关于学习贯彻意见,组织专题学习。召开“参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形成意见建议上报民革中央。

四、做实“孙中山思想研究”与“团结学术论坛”两大理论宣传品牌。“孙中山思想研究”、“团结学术论坛”已成为民革云南省委会思想宣传和理论建设的两个特色品牌。2002年,省委会承办了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第二次理事会,同年成立了民革省委孙中山研究会,正式出版了《辛亥革命暨孙中山研究论文集》。2005年,与云南大学、中共保山市委联合在腾冲县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举办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纪念孙中山先生14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纪念孙中山先生14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团结学术论坛”创设以来,民革省委会与高校党委统战部、地方党委统战部联合,通过高校的民革党员专家学者,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进入大学、地方宣讲,在专项思想教育中发挥了积极影响。如2006年与中共云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委统战部,云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联合举办了“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讲座,随后,在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人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荣辱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等精彩讲座,为大学生们奉献上精美文化大餐,也使民革的理论研究工作走进高校、走向社会。

五、民革理论建设的经验体会与思考。要站在加强理论建设是参政党始终保持进步性,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及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思想理论是一个政党实现其使命、任务、理想的精神基础和实践指南。思想理论建设是参政党的进步性建设的根本,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重要基础。思想理论发展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永葆参政党进步性的战略任务。民革云南省委会强调,坚持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要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理论建设要紧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时代脉搏,引导党员干部与中共思想同心同德、目标同心同向、行动同心同行。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中的一员,与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多党合作事业向前健康发展,才有民革的发展。思想理论建设要紧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时代脉搏,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与中共思想同心同德、目标同心同向、行动同心同行。

省委会理论研究与思想宣传工作的良好协作充分说明,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常做常新,充满活力。加强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参政党的参政理念,增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切实履行好参政党职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功。思想理论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基础,它贯穿参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省委会多年来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参政能力建设的首位,不断提高理论建设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革各项工作。1999年、2005年,民革云南省委会先后两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5年,被民革中央表彰为民革全国社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十五”扶贫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1年,获民革中央颁发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奖。民革省委会机关现是云南省八家民主党派中唯一一家省级文明单位。

(韩芸,民革云南省委会副巡视员/责编 卢淼)

猜你喜欢
民革中央参政党多党合作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发挥参政党作用 凝心聚力奋斗新征程
永留一片丹心在 好为人民服务来——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钱昌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推进参政党理论建设
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创新思路
抗日战争时期“遇事协商”对中国政治协商的影响研究
凝聚政治共识 汇聚改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