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践的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

2015-12-08 06:36刘垚陈美君陈志云朱晴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赛计算机专业

刘垚 陈美君 陈志云 朱晴婷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高校可以开设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利用软件创作有实际应用价值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用武之地,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竞赛。本文将对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基础;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42-02

一、研究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经过传统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中讲授的软件掌握不够灵活、创新和创作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与自身专业结合不足等问题。围绕“大学计算机课程应服务于学生社会就业及专业本身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大学计算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以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第一学期信息基础课程,面向全校,不分文理,讲述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第二学期信息技术课程,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学生的能力拓展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向,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第三学期计算机综合实践课,在已掌握了一些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或生活背景,设计完成一个计算机作品。计算机综合实践课以学生自身兴趣和基础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创作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竞赛。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累计开设教学班级147个,教学对象涵盖除计算机专业外全校各专业学生,修读人数约9300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教改目标与内容

1.教改目标。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科、文科等多个专业,是一个探索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通识课程,也是一个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为目标,探索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建立起广泛适用的课程大纲、内容规范及评价系统,并提供灵活的在线资源支持。

2.教改内容。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填鸭式讲解,而是以“优秀作品赏析、教师引导设计、学生成为主体”为主线,带领学生从优秀作品赏析入手,总结实践作品设计的方法,再引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作品任务。引导学生按需学习,反刍式学习。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和瓶颈时,寻找解决方法和寻求突破的渠道。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采取合理的技术,进行多种平台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具备结合专业自主选题、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在使用中调试修改、完成作品的能力。能够撰写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和文档资料;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与人交流;在团队合作时,要能够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协同。②以竞赛促进教学,配合计算机实践课程,我们引入了多个计算机应用能力赛事:校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海峡两岸信息素养交流赛和创新活动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大赛,以大赛要求提高计算机作品的质量,在参赛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完善考核方式等教学资料,课程的教学考核成绩通过实验报告、计算机作品和源文件提交检查以及演示答辩三方面综合而成。实验报告是对作品的全面介绍,包括作品简介、运行环境介绍、制作过程、作品效果图、本人分工、制作感想体会等。撰写实验报告,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首次接触计算机实验文档,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体验软件工程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开展计算机项目的研究和学习。表1列出了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报告。

实践作品类型可参照上海市和全国计算机设计竞赛,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制作。常见作品类型包括:电子课件PPT、电子杂志、多媒体、Flash动画、Photoshop图像、视频(指定视频文件大小及时长)、网站、程序设计等。作品评判主要从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艺术性、创意与应用、运行环境等指标来考虑,并在制定标准时注重指标的量化。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作品的工作量、难度、技术先进性、是否易于使用推广等方面,能够对作品做一个综合的、较科学的评价。作品的演示答辩,是展示作品特色、介绍创作思想、表现制作技巧的一个重要场合,也是锻炼口才、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同组学生的分工和团队合作情况。

3.丰富实践作品类型,让计算机新技术走进课堂。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如物联网、云计算、3G应用、智能终端等,传统的计算机设计类型已不能覆盖新技术、满足新形势。同时,上海市和全国竞赛的作品类型也在不断增加,更注重新技术的运用和自身专业的结合。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作品类型,在实践作品中引入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配套调整。

4.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为自身专业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其他各学科、专业的基本工具。根据“一体两翼”的理念,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本身这“一体”的基础上,再添加强有力的计算机与外语这“两翼”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才干。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引导设计。

5.提供在线资源支持。通过网络提供优秀作品集锦、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并支持网络互动交流,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1.教学总结。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各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提高课,学生动手实践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利用本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钻研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的锻炼与选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和设计能力竞赛。笔者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累计已取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在连续多年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反映良好。针对本课程,我们还编写并出版了教材《计算机实践课程导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通过网上问卷和课堂调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也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教改展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结合累积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本课程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①进一步调研同类课程的国内外现状,优化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总揽设计,理顺本课程与其他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系。②探索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新技术、新技能,使课程带有前瞻性。③对课程大纲和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完善和规范,完成教材的补充。④依托学校校园网建设和微课程建设,完善与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行恒,刘垚.计算机实践课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20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201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刘垚,王行恒,曹军,李建芳,任明枢.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组委会.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集锦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3年参赛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大赛计算机专业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