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科技大赛的交通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

2015-12-08 04:00刘峰魏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大学生

刘峰+魏明

摘要: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全国高等院校交通专业学生参与的学术型科技创新竞赛项目。本文研究了基于交通科技大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和实践活动,分析了交通科技大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并将带来竞争性学习机会,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缺陷,锻炼学生多方而的能力。最后提出面向交通科技大赛的创新活动组织实施办法。

关键词: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5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一个国家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创新”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在取得优秀比赛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我们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简介和我校参赛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NACTranS)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从首届比赛开始,以后每一届比赛的规模都超出上一届。2014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比赛中,共有109所高校252件作品报名参赛,经过专家评审,有54所学校的80件作品进入决赛。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2011年,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分别参加了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大赛。两届大赛学院都在内部初赛的基础上遴选出3件作品提交大会。在首次参加的第八届大赛中,《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二等奖;在第九届大赛中,《基于GPRS和GPS的船舶安全行驶预警与决策模拟系统》的参赛作品获三等奖。

二、依托交通科技大赛搭建交通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平台

1.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交通科技大赛是多学科立体交叉的复合型赛事,学生们围绕每年大赛所制定的主题,找好切入点,精心选择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选取,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提供了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机会。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制作,要求学生广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们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相互联系,实践验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开展学习、交流、协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为了取得理想地成绩,必须要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所以说,交通科技大赛这一平台,提供了创新能力的孕育载体与竞争性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交通科技大赛的覆盖面广泛。从我院开展交通科技大赛的实际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兴趣非常高,他们都认为这是交通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世界杯”,代表了最高水平和荣誉。来自交通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队与相关专业老师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学术、学习氛围。在参加近两年比赛选拔时,来自交通三个不同专业近百名学生参加,可见竞赛的覆盖面之广,也为选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基于交通科技大赛促进交通专业学生创新培养

1.交通科技大赛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从目前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缺陷急需解决。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跟不上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从而学生的工程能力较弱;最后,填鸭式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更希望老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加直观性的教学演示或该理论直接用于社会生产实际的范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更生动,而且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掌握理论。而交通科技大赛的作品制作过程恰恰能够围绕相关课程展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有效的对传统教育缺陷进行弥补。

2.交通科技大赛提升交通专业学生多方面的能力。①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通科技大赛中,组委会仅给定比赛的相关主题,而创新性的“新”课题选取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且有较大灵活性供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学生们需要从无到有,将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始终都会处于探索、刻意求新及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下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运用更为灵活。此外,设计出的作品还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虑,这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②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提炼升华,通过不断的观察、想象、实操、总结来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③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需要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完成竞赛工作,在作品准备和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题任务,最终达到1+1>2的效果。④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准备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当这些“瓶颈”阻挡了前进脚步时,他往往承受着方案被淘汰、作品被否定的压力。入围决赛后,学生都是在国内相关领域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其他院校的师生前进行作品汇报及问题答辩。这些都需要参赛学生调整自己、积极适应、灵活应对。endprint

四、面向交通科技大赛的创新活动组织实施办法

1.基础培训对创新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我们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等时间段,在赛前准备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开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提高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则不能一味求“高”求“深”,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上。

2.合理的专业搭配促进团队协调能力。交通科技大赛的整个过程,团队的组织协调很重要。整个参赛作品的完成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它需要交通类不同专业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为此我们将现有三个专业的学生分好组,利用他们不同的专业知识、设计水平和思维方式团结协作,以取得最佳设计效果。实践证明,合理的专业搭配,对竞赛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通科技大赛的主角是学生,指导老师是“导演”,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咨询。我们在大赛的准备中,都是让学生主动提出思路和实施办法,由学生负责软硬件的调试,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创造,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我们参加的两次交通科技大赛都有实物模型:小车、交通指挥机器人和轮船,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传感器、每一根线都是在学生反复测试、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也是由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说第八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基于车路协同的安全自动车辆驾驶系统》,在这个实验项目的进行中,模拟公交车与小轿车在一条路径上行驶的时候,无法按照设想的“公交优先”这一原则顺利同行。甚至出现两车相撞的情景。最初学生们认为设置的路下检测装置出了问题,经过更换装置和不断的测试才发现原来是检测算法没有做到系统完善。

4.梯队式培养形成持续性创新环境。交通科技大赛作品在设计思路、创新点、软硬件设计及实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参赛学生一般以高年级为主。但是高年级学生的流动性很强,他们往往会因为实习、就业、考研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创新队伍,这样会对整个队伍的延续性带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创新社团开展一些宣讲、作品展示等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交通科技大赛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为他们开设基础知识的讲座以及必备能力的训练,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为高年级的学生“打下手”。二是“大手拉小手”,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当助教,排课表,利用空余时间指导新队员,把自己参赛的经验与教训和新队员分享,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少走弯路。通过这两种方法,增强了我院参赛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五、总结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从多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对于我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来说,交通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

[2]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3]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6).

[4]刘军海,李志洲,等.化工专业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